優慕課V8醫學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7-23 03:44:56
導語:優慕課V8醫學心理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混合課程是在傳統課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設計了基于優慕課v8的混合課程建設,在教學理念上,突出體現“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規劃、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評價體系設置。以期為高等職業醫學教育深入建設和應用混合教學模式提供借鑒,促進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優慕課V8;醫學心理學;混合課程
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高校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主動適應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1];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具有學科專業優勢和現代教育技術優勢的高校,以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受眾面廣量大的公共課為重點,建設適合網絡傳播和教學活動的內容質量高、教學效果好的在線開放課程[2]。《2018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展望:地平線項目報告》指出,在未來5年中國職業教育領域教育技術應用的關鍵趨勢方面,表現出從政策導向到理念導向的轉變;在教育技術應用所面臨的重要挑戰方面,社會認知層面的挑戰較易應對,教學方法和學術層面的挑戰則更為嚴峻;在教育技術的重要發展中,主要傾向于資源和方法,但在新技術的應用上較為滯后[3]。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公共素質課程。本課程的作用是培養學生掌握醫學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讓學生初步具備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應激、心身疾病的理論知識,心理診斷、心理評估的能力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醫患溝通的實踐技能,樹立“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觀。多年來,醫學心理學仍以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為主,由于在內容的趣味性、實用性投入很多精力,大多數學生對本學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方面,仍感覺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缺陷。隨著國內外“互聯網+”浪潮的洶涌而來,應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本學科進行改革。借鑒可汗學院的辦學經驗,筆者認為在線課程的建立是對傳統課堂的有益補充與拓展,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同合作能力大有裨益。優慕課(UMOOCTM)教學云平臺是文華在線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混合式教學云平臺,基于SaaS架構設計,依托于騰訊云的資源優勢,為高校提供教學云服務。平臺緊密圍繞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需求,連接“內容與師生群體”,滿足院校“教、學、管、考、評、研”教學全過程的需求。本課程建設以優慕課V8為依托平臺。如何進行課程建設,筆者認為首先要在教學理念上要有所轉變,其次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規劃、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評價體系。
1“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
1.1建構主義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4]以建構主義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為教學理念基礎,建構主義知識觀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學習觀指出知識不是簡單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及情境性;教學觀強調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成知識,而是激發出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教學要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推理、分析、鑒別等高級思維活動,同時給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處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適當的幫助和支持。1.2混合式課程教學理念混合學習是接受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混合。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各種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的優勢,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以期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5]。因此,混合式課程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學生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不同的學習特點,以期實現學生預習、復習與知識拓展的需求。
2“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整體建設規劃
在課程的整體建設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首先通過視頻錄制、案例搜集、題庫建立等進行網絡平臺建設,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課前練習、交流互動實現課前預習;通過答疑討論、成果展示等途徑優化學生的課堂活動;通過觀看視頻、瀏覽網站等進行課后拓展;最后教師需要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反思進而優化網絡平臺建設(見圖1)。
3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模式的設計應體現以“學習為中心”,從內容體系、平臺設計方面進行建設,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泛在化。3.1教學內容整合對應平臺教學周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需求,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整合為11部分:緒論(1周)、普通心理學(4周)、發展心理學(1周)、心理應激(1周)、心身疾病(2周)、心理評估(1周)、心理診斷(1周)、心理咨詢(2周)、心理治療(2周)、醫患關系與溝通(1周)、實踐(1周),對應于網絡平臺上在17周內完成。3.2網絡平臺設計實現學習個性化、泛在化在網絡平臺中,每周內容設計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單元導學,第二部分為視頻部分,包括教學視頻及拓展視頻;第三部分包括答疑討論、在線調查、在線測試、作業、專業拓展等部分內容。每部分可根據教學內容不同起一個可引起學生興趣的名字,比如:筆者將“緒論”定名為“我來了”,下面三個菜單名字分別為“親,你來了”對應的是單元導學內容;“瞧一瞧,看一看”對應教學視頻及拓展視頻內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對應答疑討論、在線測試、調查、作業、專業拓展等內容。其中第三部分內容中的“在線測試”,筆者設計分為初級PK、中級PK、高級PK,分別對應難度系數為0.75、0.5、0.25的試題。在專業拓展中可上傳一些醫學心理學相關優質網站、考本信息、名人名著等,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學習使用。
4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混合課程評價體系建設
傳統的評價方法主要基于實體試卷和一般成績,但是對于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沒有評價標準。混合課程評價是對學生課前預習、學習過程和課后總結拓展的綜合評價。改變傳統的注重結果的評價方式,體現過程式評價的完善性,還可以培養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建立基于學情數據庫分析的學習行為評價、學習投入度評價和學習效能評價,可建立評價公式:總成績=0.5A+0.3B+0.2C,其中A=在線時長+完成作業量+回帖數量;B=課堂(小組內、組間、教師)評分+考勤+文本作業;C=期末考試成績。另外可以通過問卷的形式對考核評價方式中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教學設計滿意度、學習滿意度和建議事項調查等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調查結果,不斷改進考核評價結構與教學設計方法,以滿足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需求。
5結語
混合課程是傳統課堂與網絡課程的有機融合,具有交互性強、內容豐富、知識展示方式多及評價客觀準確等特點。混合課程考核評價將基于網絡的過程考核和基于紙介的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并加強了基于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的學生學習分析研究。建立新形勢下混合式教學使用的評價方式,能夠滿足學生在線上與線下學習過程中的客觀性評價,使評價體系公平、公正、公開。同時,還可以通過學生評價結果逐步調整混合課程設計理念,使整個課程建設符合教師與學生的實用原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S].教技[2012]5號.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S].正教高[2015]3號.
[3]高媛,陳瀟.《2018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展望:地平線項目報告》解讀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8(4):101-108.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李娜,郝思晨.“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8):32-35.
作者:趙靜 王輝 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實踐型教學區域經濟學論文
- 下一篇:基于學習理論大學生創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