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學習教育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8-05 09:25:51
導語:師范生學習教育心理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將關注點從能否接受教育轉移到如何接受更為優質的教育上,這就為即將走上講臺成為教師的師范院校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一直以來都是師范生的必修課。但盡管如此,依舊有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學習的必要性認識不夠,甚至存在誤解。本文擬從教學、師生交往、班級管理等方面分析由于缺乏教育心理學知識所導致的教育問題,從而論證師范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必要性,以期通過本文糾正、提高學生對于教育心理學的認識。
【關鍵詞】優質教育;師范生;教育心理學;必要性
一、前言
隨著義務教育的不斷推行,教育普及化程度亦日益加深,與之而來的是人民受教育權利的保障以及對于現有教育的不滿足,如何解決現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為人民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就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即將走上講臺成為教師的師范院校學生所需要思考的問題。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師范院校學生的必修課。但盡管如此,很多學生依舊對這門必修課的必要性缺乏認識,甚至存在誤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師范院校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做一個分析探討。師范生,即將走上講臺,成為教師的一群人,他們的學習活動理應以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力為目標。因此,他們需要學習教育知識,掌握教育規律。但僅僅掌握了教育規律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的。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落腳點在于“人”。不難看出,這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受教育者,那么如何關注受教育者呢?注意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對正面積極的行為加以引導、鼓勵,對負面、消極的行為給予批評?殊不知這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教育。如果我們需要了解學生出現負面、消極行為的“本”,就需要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然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師并不重視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一意孤行、想當然的進行教育工作,從而導致了很多教育問題。
二、現有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面。1.超前教育。不少家長反映,幼兒園的教學中已經開始涉及小學水平的加減乘除了,而小學的學習難度基本和正常的中學水平趨于一致。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前教育”。超前教育是教育行業“揠苗助長”的一種心理反映,是完全違背教育規律,違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1]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學生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才具有抽象思維,但在超前教育中,一個認知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很有可能被迫使進行抽象思維。這樣的結果是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為自己很笨,認為學習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從而出現厭學情緒,影響到后續的發展。2.未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當下,有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上課時“直奔主題”,跳過新課導入這個環節,或者為了應付任務,象征性地幾句話草草了事,導致很多學生還未進入新課學習狀態,教師已經開始講授新課了。與此同時,新課導入的缺失還會使得學生難以將新知和先前知識或者實際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從而出現理解不透徹,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必然不理想。3.作業質量差。布置作業是一堂課結束前的最后一個環節,其目的本來在于使學生進行新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同時進行查漏補缺、暴露出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在接下來的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聽講,也可以使教師得以及時調整教學,對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對個別問題個別輔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缺乏相應地教育心理學知識,僅憑主觀意愿進行作業布置,從而導致所布置的作業量要么過大要么不足,難度要么過高要么過易等一系列問題,作業也因此逐漸失去了本身的價值。與此同時,難度過高或過易的作業效度也不會很高,不能真正檢查出學生對于新課知識是否掌握,還會有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風險。4.不能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記憶。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知識記憶在學習基礎階段乃至后來高年級學段學習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有關知識的記憶往往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缺乏有效的指導,因此,往往耗時大還收效甚微,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記憶負擔。有些同學既使勉強記住了,時間一久就又完全忘記。究其原因,還是缺乏對知識的有效加工和相應的記憶策略輔助內化。當然,也有一些比較負責任的教師會在知識記憶上為學生提供幫助,但受自身專業素養所限,真正能幫到學生的地方并不多。說到這里不難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并非知識記憶本身存在弊端,而是一味死記硬背,毫無方法技巧地記憶知識存在弊端。然而遺憾地是,目前很多中小學還存在著學生死記硬背記憶知識的現象。(二)師生關系方面。近年來,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事件頻繁出現在新浪微博等網絡媒體上,師生關系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師生之間交流出現問題所致。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很多教師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忽視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主體地位。久而久之,自然引起學生的反感,從而激化矛盾。因為缺乏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很多教師并不了解學生的發展規律,不了解學生發展存在階段性和不平衡性,不能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期,從而錯失教育的最佳時機。另外,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存在很大的發展潛能,因此,身為教師的我們不應該以靜態的眼光看待動態發展的學生。然而,現實的教育中卻有一些教師在面對成績一向不好卻突然取得高分的學生時,進行公然質疑甚至嘲諷批評。試問,這樣的態度又怎么會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呢?(三)班級管理方面。教師尤其班主任除了要求具備教育教學的能力外,還要具備班級管理的能力。一個缺乏有效管理的班級是無紀律的、渙散的,不利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對于他們的管理更要注重選擇合適的方法,一味的批評指責、“硬碰硬”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使得事態進一步惡化。而教師太過隨和,“好說話”,又會使得教師的威嚴形象在學生心里大打折扣,從此更難約束他們,引發更多的班級管理問題。
三、教育心理學在改善現有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系統的介紹了教育中的關鍵要素“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以及道德發展規律,同時又基于此介紹了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學習策略和促進記憶形成的知識加工策略等等一系列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就可以幫助教師以及即將步入教師行業的師范院校學生看出現有教育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認識到正確、良性的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從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去指導、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這樣,現有教育中所存在的超前教育等問題才能得到解決。例如在教學方面,一個掌握了教育心理學知識和規律的教育者,他一定不會去實施所謂地“超前教育”,因為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告訴他,學生的認知發展分為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具備什么能力,可以從事什么樣的活動,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同時,一個具備良好心理學素養的教師在上課時會清楚的知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上好一堂課的重要性,會靈活運用動機理論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在知識的講授中,掌握了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教師會自然而然的考慮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觀念和經驗,即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并基于此展開進一步的知識教學,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布置作業時,掌握了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不會像缺乏這方面知識的教師那樣主觀、盲目,每一道作業都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有意選取的、有針對性的題目。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布置的作業難度會涉及符合學生已有知識學習水平的作業以及在已有水平和借助他人指導可以達到的潛在水平之間的作業,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適當“拔高”,促進學生發展。[2]在師生交往、班級管理方面亦是如此。教育心理學的知識、規律會有效幫助教師處理好教育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例如面對一個平時成績一般,表現并不出色的學生,當他突然獲得高分,取得很大進步時,不懂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懷疑這個成績的真實性,甚至于對學生公開質疑諷刺。而具備良好教育心理學素養的教師則會理解這種情況,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不能隨隨便便給學生下定論。在班級管理方面,針對學生的一些違規違紀行為,不懂教育心理學的教師會更多的根據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去評判學生行為的對錯好惡,然后加以處罰懲戒。但是往往時隔不久,學生又會犯同樣的錯誤,之前的管理教育“指標不治本”。[3]而懂得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則會去分析學生出現這種不良行為的內部原因,從而去“根治”學生的問題行為。相比之下,我們不難看出教育心理學素養對于一個從教者的重要作用。
就師范生自身而言,作為一名未來的從教者,他們在學校所從事的一切學習活動都理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力為目標,以為人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為追求。因此,他們需要去學習避免或者解決現有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以便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能夠為超前教育、師生關系惡化等教育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對于師范生而言,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參考文獻:
[1]張立美.叫停“超前教育”態度要堅決[N].經濟日報,2017-08-07(009).
[2]孟祥軍.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教學啟示及相關教學形式[J].黑河教育,2017(05):5-6.
[3]何淑妮.班主任如何處理師生沖突[J].學周刊,2018(33):168-169.
作者:王寧寧 呂兵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 上一篇:探討美術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 下一篇:應用心理學實踐路徑與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