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積極心理學實現人文關懷

時間:2022-10-12 09:50:17

導語:淺談積極心理學實現人文關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積極心理學實現人文關懷

[摘要]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研究領域掀起一場關于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的運動,其廣泛性、積極性、目的性的獨特性質,博得廣大心理學界的眼球,并逐漸拓展成為世界性的心理學運動。文章在全面剖析積極心理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在心理問題上的具體表現,在實踐中意識到人文關懷是現階段國內各大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和新出路,并通過教學案例的引入,對積極心理學在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從教育理論向人文關懷轉變,努力為師生打造溫暖的“家”。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職業院校;人文關懷

1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思想

從臨床醫學領域來看,心理學一直以來都是心理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更多的是對人負面情緒和消極行為的關注。據相關資料顯示,傳統心理學研究多在壓力、抑郁、恐懼、焦慮等不幸生活方面聚集,對社會中心理存在障礙群體的關懷和指導相對較少。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之風逐漸興起,馬丁•塞利格曼作為著名心理學家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對人類力量和美德的科學化研究。經研究,積極心理學中對價值性、正確性以及進步性事物的追求是每一個普通人的權利,是對人本能的有效反映,幫助且對社會環境和技能進行適應和掌握[1-2]。盡管研究執行難度較大,但其解釋方法最為直接,且能夠在人們奮斗過程中建立明確的目標。心理學家對待積極心理學往往報以開放和欣賞的態度,認為是激發人類潛能的重要因素。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中Seligman以積極主觀體驗、積極制度體系和積極個體特征對其進行定論,如果人們對生活深感困頓、無意義,積極心理學能夠實現對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引導人們獨自走出異常狀態。心理學研究過程中“異常狀態”始終處于研究核心,但缺點在于剝奪了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性。甚至直接忽視責任、希望、創造、勇氣、靈性以及毅力等人性特征。Seligman基于條件反射試驗,觀察并探究狗對電擊的反應,從中得出習得無助現象,習得樂觀以對立面形式逐漸顯現。該現象除了在動物中出現之外,人類也是該現象的影響者,通常情況下,面對難以調控情境時人類所付諸努力終將歸于無力,遂棄之,并衍生出一系列消極性行為和心理,這種現象便被稱為習得無助。而習得樂觀則繼承上述現象特對岸,在治療抑郁癥疾病中兩種理論有著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對于積極情緒的研究越來越多,主觀幸福感和(subjectivewell-being)和樂觀(happiness)是兩項主要研究內容。其中,人們主觀幸福感在獲得時容易受一些穩定或者變化原因影響,如,社會關系、人格特征、突發事件以及社會環境等等。而對于人樂觀程度的測量,可通過問卷形式進行研究,如,歸因風格(ASQ)問卷、測量樂觀問卷以及兒童歸因風格(CASQ)問卷[3-4]。樂觀是人們對事物積極性一面的深度挖掘,能夠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快樂感,避免焦慮、抑郁或者恐懼等不良情緒的侵擾。

2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分析

心理問題在學生中較為常見,是病發的主要群益之一。據相關機構調查研究發現,20000名職業院校學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不達標,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將近32%左右,其中,輕度、中度、重度各占28%、3.5%和0.5。另一份資料顯示青年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占總人數的12%~29%,而30%~60%學生因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學業,最終提出退學申請,各類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時的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隨之升高。由于受不同教育環境、教育階段以及教育境遇的影響,學生在心理特征上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明顯的社會化傾向;勇于表現自我、善于交往、渴望獨立;嚴重的厭學心理;強烈的自卑感以及缺乏自信心。上述心理問題在學生情感、人際關系、學習心理、擇業心理、個性心理等方面均有所體現[5]。(1)情感心理問題:學生情感問題的存在主要源于學生不同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影響。一方面,青年時期學生面臨擇業問題容易在情緒上產生波動,激動、興奮、悲觀、憤怒均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高強度情緒。另一方面,缺乏周圍人、事、環境等的關注。國外心理學研究報告顯示,當下社會環境中,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的學生不在少數,即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此外,學生不具備承受文憑歧視和社會偏見的能力,在壓力持續劇增狀態下情感狀態一度瀕臨崩潰。(2)人際交往問題:同學、老師以及家長是學生主要人際交往范圍,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①交往對象為異性時,對愛情和友誼的界限劃分過于模糊,容易受到感情上的傷害;②學生由高中過渡至大學以后,對老師的依賴感難以一時之間擺脫,若在處理某些問題時,教師存在不恰當行為時,則容易引起學生不滿甚至做出過激行為;③學生不遠參與各種社會交往活動,將情感和社會關系寄托于虛擬化的網絡世界,熱衷于在網絡中尋找“知己”,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嚴重忽視,使得學生實際人際圈范圍逐漸縮小,并在他人心中留下心理障礙的形象。(3)學習心理問題:厭學是最常見的一種學生心理問題,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多為下下策,對學習生涯缺乏明確的目標,對所選專業的興趣程度不高,學習過程中容易表現出不自信狀態,難以從學習中收獲更多樂趣和知識,久而久之越來越多不愉快心理情緒在學生內心大量積壓。(4)擇業心理問題:中職學校教育目標以學生高質量就業為主,這也是學生自身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但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伴隨有一些矛盾心態,如,緊張、興奮或者等,容易產生依賴、焦慮、退縮等不良心理狀態。一方面,學生出于對學歷和專業的顧慮,懼怕自身沒有與本科院校學生競爭的優勢和能力,因而產生焦慮緊張的心理;另一方面,學生在自我剖析過程中過于片面,在具體擇業過程中多以體面且待遇好的工作為目標,導致產生一些思維定式。(5)個性心理問題:學生往往認為在學習和就業道路上,自己所扮演角色為失敗者,在理想追求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精神萎靡不振,思想落后,不思進取,態度散漫。另外,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獨立意識嚴重匱乏,對家人的依賴性較大,不具備適應激烈競爭市場的能力,容易滋生嚴重的精神依賴。

3人文關懷-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從本質上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以心育心”的過程,在學生與教師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橋梁,拉近兩者之間距離,使教師以學生心靈成長教育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但從實際來看,“問題解決”式心理教育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難以形成平衡關系,使學生直抒己見,與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宗旨背道而馳。因此,職業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應向“人文關懷”形式積極轉變。《周易》中所提出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一詞最早出現時間,具體可追溯至3000年前。其中,“文明以止”是有效制約一些文明行為;“化成天下”值得是對民眾以文明精神進行感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文關懷在傳統含義的基礎之上在內容和范圍方面不斷拓展,實現了教化向現代化的演化,例如,肯定并尊重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高度關注人當前生存生活狀態,認可人的尊嚴和人性化生活條件,追求自由和開放等。因此,對學生心理予以積極的人文關懷,是人類文明進步結果,符合現代人對美好生活與和諧社會的創造與追求,對于學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生活品質的塑造具有積極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人文關懷兼顧三種目標,一是現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手段;二是促進核心理念的形成與價值追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開展多以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性發展為核心,賦予學生更加完善的人格,使學生從心靈出發對自己進行改變;三是對學生內在潛能進行深度挖掘,以完整人格為標準進行塑造,并以學校為依托進行學生良好成長氛圍的創造。在充滿關愛和安全感的校園環境中,學生釋放心靈,通過與同學和老師友好交流與和諧相處過程中,對自己進行重新審視,對自身人格進行不斷完善,努力成為擁有完善心靈的人。以人文關懷方式對學生心理發展予以支持,是學校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對積極心理學理念的一種有效現身,作為當前最為流行得心理學研究內容,積極心理學以科學方式對心理學進行了重新定義,認為人的發展、快樂、幸福等也是心理學研究領域[6]。此外,積極心理本身激能夠對心理問題產生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對個體發展過程中實際所存在問題的關注,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遏制問題的產生。

4心理健康教育實例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積極心理學,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新視角,將人文關懷作為整個職業教育的特色。文章以實際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為例,全面分析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第一課:心理學無處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學是教學開展的第一要義,建設心理健康課程團隊是課程的主要目的。對針對教學對象通常為職業院校一年級學生,該群體初次跨進校門,面對全新、陌生的環境,難免容易展現出各種不適應。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學的積極開展基于學生現狀,以學生自我介紹方式,鼓勵學生中交流溝通,并通過各種游戲的開展增強學生對校園中的環境、人、事物等有所了解和熟悉,進而從根本上實現對學生適應性的有效提升,為學生良好人機關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課: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意義。作為積極心理學中最為主要的一門課程,學生尚無法深入理解和認識生命的意義。課程以教學課本中的選擇題為切入點,再轉至生命中的選擇題,形成對學生動機的徹底激發。同時,為學生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勾起學生心中回憶,實現由外在社會向內在體驗的積極轉變。此外,以生命中最珍貴的五種東西為題,對學生進行考驗,逐次對其中某一種進行取消,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思考,以該課程的實施促使學生對自我進行重新認識、深刻反思,視自己為主體踐行人生道路。第三課:我的目標我的夢想-目標是夢想的航向。教導學生面向未來是心理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學生以自身發展為基礎實現由理想到現實的體驗過程,將“幸福”引入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心想事成”所帶來的幸福感,通過虛擬化的“價值拍賣會”讓學生感受人生的拍賣會。第四課:家-寢室關系。同伴關系,亦或稱寢室關系是職業院校中十分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學生在面對和戰勝抑郁、焦慮以及壓力等不良情緒過程中,穩固良好的親情、友情和人際關系是其制勝法寶。該課程主要是為了促使學生相互之間團結協作能力以及信任感的全面提升。設置“盲人”游戲,讓學生扮演盲人體會歌王幫助的心情,使扮演聾啞人的學生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與幸福。而信任作為同伴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條件,該課程的開展為學生享受一場信任之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意識。第五課:學會傾聽-傾聽的藝術。在人際溝通中最有效地方式是傾聽,學生在學習生涯中需學會有效地傾聽。該課程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通過“我說你聽”游戲的開展,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了解傾聽的難度。對于傾聽有效性的衡量,除了聽見之外,還應用心、耐心、誠信聽清聽懂。第六課:生涯規劃-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認識你的生命的彩虹。課程通過霍蘭德測試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和自己興趣、能力、素質更匹配的職業方向,從而更有效地學習。5結束語綜上所述,人文關懷在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為其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該理念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之上,還在某種程度上構建起與學生人格健全教育相適應的模式,促使學生對幸福有更加準確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學生發展的自由化與全面化。保持學生學習激情和提高專業能力,為學生“勾勒”職業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無助、習得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J].心理科學進展,2015,16(4):562-566.

[2]周雅,劉翔平,蘇洋,等.消極偏差還是積極缺乏:抑郁的積極心理學解釋[J]心理科學進展,2016,18(12):590-597.

[3]吳增強.人文關懷與生命成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的思考與行動[J].大眾心理學,2014,9(4):138-139.

[4]李玲.人文關懷視角下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學校應對策略芻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7(11):235-236.

[5]渝水香.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視角[J].2016,13(6):167-169.

[6]龐捷敏.從問題取向到人文關懷——將幸福教育融入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5,28(1):287-289.

作者:尚英武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