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培育路徑探究
時間:2022-02-10 11:21:32
導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培育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指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極大的提升作用。當代心理學教師要以積極心理學為抓手,深入探索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培育路徑,通過發(fā)掘當代大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尊重大學生的心理自尊、創(chuàng)造良好的大學心理健康環(huán)境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我國大學生數量急劇攀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使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是各個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研究,以期提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積極心理學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應用原則
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因果關系,它是一系列的教育的集合,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tǒng)。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全方位系統(tǒng)化原則。第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論上的說教,而是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因此要遵循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原則。第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當代大學生,各個教育機構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特性,積極地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促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所以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以當代大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第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因此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要進行長遠的規(guī)劃和科學的理論指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培育路徑
(一)發(fā)掘當代大學生的閃光點。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味的說教和批判,要學會發(fā)掘當代大學生的閃光點。首先,發(fā)掘大學生的閃光點可以提升其自信,使其樹立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tài),面對困難不畏艱險、勇于面對。其次,心理健康老師可以利用心理健康學的理論來指導學生發(fā)掘自己的閃光點,相互之間進行學習交流,樹立自主學習的榜樣,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問題防治能力。最后,心理健康老師可以選取優(yōu)秀的大學生作為榜樣,使大學生有明確的努力目標。用榜樣的現身說法,加深大學生的理解與認知。(二)重視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當代大學生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經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敏感期,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比較敏感,通常采用消極的鴕鳥心態(tài)進行回避,生怕被人發(fā)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因此,重視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心理健康老師要改變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使學生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獲得良好的積極心理體驗。其次,老師要注意調節(jié)授課氣氛,激發(fā)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使其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積極的認知。最后,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訓練,在訓練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三)創(chuàng)造積極的心理健康環(huán)境。首先,學校要積極營造樂觀向上的氛圍,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比如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張貼心理健康方面的名言警句等,構建濃郁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其次,提升授課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積極推動授課老師投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最后,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評比,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熱情。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指導理論基礎,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通過發(fā)掘當代大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尊重大學生的心理自尊、積極創(chuàng)建良好的大學心理環(huán)境體系等手段可以極大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推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謝岷珊,劉曉柳,譚潔,周越平,姜雪薇.積極心理學理論視角下當代大學生健康心態(tài)的培育路徑[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21):156-158.
[2]江潔.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學刊,2018(06):144-146.
[3]趙娟.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05):395-396.
作者:張煦春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 上一篇:歌曲譯配全過程分析
- 下一篇:基于社會性的高校心理學教育發(fā)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