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會性的高校心理學教育發展趨向
時間:2022-02-10 11:29:14
導語:基于社會性的高校心理學教育發展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高校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當前,各大高校紛紛開展了心理學教育的相關課程以及活動,致力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解答學生心理上的疑惑。隨著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學生形成了越來越多元化的思維以及觀念。這種形勢下,高校的心理學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施加有效的引導。
[關鍵詞]社會性視角;高校心理學教育;發展趨向
在高校日常的思想素質教育中心理學教育必不可少。高校通過有效的心理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了解到社會的眾生百態。高校可以給學生一個庇護的場所,讓他們在了解社會的同時又不被繁重的生活壓力所逼迫。因此,大學校園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過渡場所。高校必須加強心理學教育,給學生正確的引導。
一、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的基礎及重要性
隨著各種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多。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的基礎在于對大學生心理的正確認識以及對心理教育方法的正確掌握。當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互聯網的背景下,信息渠道更廣泛,信息來源更多且雜。大學生群體具備較強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更全面看待事物的眼光,且自我意識更強烈。為此,高校心理教育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想態度,循循善誘地進行心理輔導。高校要注意對心理教育方法的及時更新,在進行心理教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吸收程度,用更具互動性的教學語言替代說教式的教學語言。在心理教育方法探究中,要注意引領學生的心理與社會的實際狀況相接軌。高校心理學教育能夠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正確的指導。現階段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不好的影響將會造成學生行動偏激。因此,在心理學教育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其更好地認可和接受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環境中。高校心理學教育要善于疏通,通過心理學疏導的方式減輕學生的壓力,引導學生更健康地發展。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培養人,使學生在心理上能夠健康成長,在進入社會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強的心理素質,承受更大的壓力。
二、社會性視角下高校心理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從宏觀心理學到微觀心理學的轉變。高校心理學教育的大方向正在從宏觀心理學走向微觀心理學。宏觀心理學主要是指對大學生的群體心理以及群體行為的研究,結合國家政策、社會背景等宏觀條件對這一類人進行分析,再根據分析結果得到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和價值趨向。但是,以宏觀的指導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具備針對性。因此,我們當前倡導采用微觀心理學教育,即在宏觀心理學基礎上,對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及價值趨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再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微觀心理學教育。微觀心理學與宏觀心理學的主體不同,宏觀心理學的主體是所有大學生或者某一種大學生群體,而微觀心理學的主體更加細化,甚至是學生個體。(二)從教師評價到學生自我評價的轉變。高校心理學教育體系中的評價標準正從教師評價轉變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是在過去的心理學教育中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評價方式,即教師站在評判者的角度上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展開評價。教師擔負對眾多學生的心理引導,對單個學生的心理難以做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僅由教師開展心理學素質評價是不科學、不具備客觀性的。要想實現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還需要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包括對自己的評價和對其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要保證自我認知的準確以及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對其他人的評價要保證評價的全面性以及客觀性。同時,在體系的構建中要注重利用實踐來檢驗,只有利用實踐的方式才可以保證學生心理素質的穩步提高,為學生開展廣泛的自我評價創造良好條件。
三、當前高校開展心理學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心理學教育缺乏實踐指導性。高校心理學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正確、良好的心理態度以及觀念。心理學學科的內容具備很強的專業性,包括對實際心理學方法的掌握、對心理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學生接受心理學教育的目的在于糾正自己的不良心理,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而不是成為一個心理學研究者。在心理學教育中傳授過多的心理學專業知識不易被學生接受,甚至可能使學生在心理學學習方面產生抵觸的心理。心理學教育缺乏實踐指導性的另一個方面在于與現實世界脫軌,沒有結合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及難題進行教育,讓學生缺乏足夠的心理學知識來應對遇到的困惑及難題。(二)心理學教育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傳統的心理學教育和研究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即心理問題出現以后,實行的是一種補救式的教育方法而非預防性的教育方法。這種不具備前瞻性的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弊端:一是問題發生后再進行解決,會導致諸多難以控制和挽回的后果,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一是在問題發生后,仍難以及時關注或者發現問題的成因,不利于心理學教育的開展。學生的心理趨向于社會化,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知識、情感、能力、價值觀念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但是,當前心理學教育的范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沒有跟上學生的發展、變化。心理學教育的滯后性導致對學生開展的心理學教育缺乏針對性與吸引力,一方面體現在相關的心理學教育無法對學生開展引導,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生難以對高校心理學教育提起興趣。(三)教學中的自由教育風格導向不足。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自由教育風格導向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及評價空間。自由教育風格導向不足是當前高校心理學教育面臨的重要障礙。一方面,教師難以真正放手讓學生開展心理方面的自查和自救活動,使心理學課程的開展以及活動的舉辦充滿了教師的意志,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沒有辦法脫離老師的手把手式的引導和教育。另外,還存在高校心理學教育中評價體系不健全的情況,對學生心理的評價主要以教師的評價為主,缺乏學生自評以及學生互評的環節,難免造成對心理素質的評價不到位。
四、社會性視角下高校心理學教育的構建策略
(一)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高校心理學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獨立存在。心理學教育的內容從現實生活中來,針對學生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心理學的解釋和答疑。心理學教育的目的是指導現實生活,使得學生在遇到困惑時運用心理學的工具進行疏導,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進行高校心理學教育時,一定要對現實生活的實際狀況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例如,部分學生在學習和工作時往往習慣性地進行拖延,直至截止日期才開始相關的工作;某些學生在認知上容易人云亦云,缺乏思考的主觀能動性,容易被別人“帶著節奏跑”。針對這些狀況,高校心理學教育要注意對相關現象進行認真觀察,并分析原因,尋找開展心理學教育的方法。在心理學教育的內容上,應該增添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心理學知識,便于學生理解。(二)心理學教學方法的創新。高校心理學教育要改進教學方法,使之與當代大學生所認可和接受的學習方式相吻合。首先,要對學生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學生心理上的問題以及趨向,了解學生最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要改變說教式的心理學教育方式,使學生得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最后,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三)注重自由式的教學風格。高校心理學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輔導,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心理學教育的過程中起引導和輔助的作用,要在學生迷茫時給予理論、方法以及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代替學生做決定。學生應該在心理學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鍛煉以及自我觀察,培養獨立思考、積極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不斷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為更好地走向社會做準備。同時,應該建立健全學生自我評價的相關體制,運用更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評價。(四)注重強化心理學教學。高校相關部門及心理學教師應從微觀角度探究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結合實際的生活環境,將學生的心理活動更好地呈現出來,促進高校心理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實踐活動教學中,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完善心理學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心理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心理學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養。
五、結語
在高校的心理學教育中,必須結合教育的社會性特點進行心理學的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質,提高學生走上社會以后的心理抗壓能力以及心理綜合能力。高校只有把握從宏觀到微觀的心理學教育發展方向,建立科學的心理素質評價體系,并對心理學教育中的不足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提高心理學教育的質量。
作者:張孟原 單位: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培育路徑探究
- 下一篇:新個稅政策對財務管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