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研究
時間:2022-05-27 02:58:53
導語: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各類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信息素養成為衡量國民整體素質的指標,世界各國都將提升信息素養作為教育的前沿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2019年初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點任務,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1]可見,信息素養的提升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是教育現代化的主要著力點,信息素養目前已經不僅是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體現,更是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2]然而,我國的高等院校信息素養教育僅限于圖書館教育、文獻檢索等,無法真正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知識處理的能力。因此,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不但要能適應信息社會環境,同時具備獨立解決信息技術相關問題的能力。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協同建構理論的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模型,以期為高校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與問題
1974年美國人保羅·車可斯基提出信息素養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人們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源解決難題的技能。多年來,這個概念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2016年美國頒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指出,信息素養包括對信息產生和評價的理解,對信息的反思性發現和利用信息創造新的知識參與學習的綜合能力。[3]可見,信息素養體現了使用主體對信息的處理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主體接收了足夠數量的信息,就會在信息使用和處理的過程中形成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應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方面,其中信息意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4]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培養學生具有較高信息素養,能夠獨立學習多元技術,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方向。[5]專業學科學習與素質能力培養的融合,提升學生的信息素質,變得格外重要。目前高校學生的信息素養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學校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視不足。多數學校缺乏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沒有從信息素養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健全課程體系。同時,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不高,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強,不能從意識、能力和道德的角度觀察和培養學生。2.學生對信息需求的認識不夠。多數學生偏向被動接受信息,雖然能夠意識到技術的更新進步,但能夠主動尋求技術發展信息的學生較少,加強信息素養的意識不夠,缺少主動獲取信息的習慣,缺乏利用信息資料提高技能水平的動力。3.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對于網絡上的一些碎片化信息不能有效的搜索和甄別,缺乏對已有信息分析、重組和加工的能力,特別是對于信息的類型、來源、專業性等評價能力有待提升,對已學知識的創新創造能力明顯欠缺。4.學生職業信息道德法律意識淡薄。多數學生對網絡涉及的知識產權、個人隱私和相關法律等不了解,沒有清晰的網絡規則概念,面對不良的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不高,網貸和網絡詐騙時有發生,更有甚者,利用網絡肆意不當言論,轉發散布虛假消息等。
二、協同建構理論分析
協同理論是一門研究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相互協同,在宏觀上呈現有序狀態,形成具有一定自組織結構的學科。[6]該理論強調系統思維,而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正是在一種由校園網絡資源、信息化平臺、多媒體教學、師資隊伍、管理制度等要素組成的共生系統中,涉及制度、資金、物質、人員、技術等各種子系統,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系統的優化密切相連。建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生單一的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學生在一定情景下,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7]該理論強調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教師起到的是組織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觸發、探索、整合和建構等階段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最終實現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8]協同理論是從系統的角度將原本非平衡態的子系統通過相互協作,呈現宏觀上的有序狀態,實現總體上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而建構學習理論則是從學生個體認知角度,對所得到的信息進行解釋,建構成自己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個人的信息素養水平。協同建構就是學生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即學生個體在某個特定系統中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某種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動,從而形成觀念、方法和素養的過程。
三、基于協同建構理論的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模型
基于對互聯網時代信息素養概念的深度理解,在分析了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現有問題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協同建構理論的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模型,該模型首先從宏觀系統層面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進行協同建設,見圖1。
(一)協同模塊
協同模塊,主要作用是改變現有學校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重視不足的問題,為學校提供具體的實施方法。該模塊分為目標協同、資源協同和過程協同三個子模塊,具體功能如下:1.目標協同。學校的圖書館、教務處、計算機中心等部門的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目標保持一致,建立信息素養能力評估體系,實施制度化的措施,使教師、圖書館員和學生等成為信息素養培養鏈條上的成員,從而營造較好的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氛圍,實現規模效應。2.資源協同。學校圍繞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優化資源配置。圖書館集成各種知識平臺,對其進行內在挖掘和協同整合,建立全媒體化資源,通過圖文和視頻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計算機中心負責網絡資源的建設,引入混合式的平臺,使不同信息平臺可以相互通信與操作,拓展信息空間,改進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構建暢通的信息資源平臺;教學管理部門通過教學平臺,依據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情況進行跟蹤監控。3.過程協同。在信息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學生由淺入深的在基本素養形成、專業能力強化和綜合素養應用等不同階段,各部門、教師和學生之間會進行多次協同與交互,實施嵌入式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科間的融會貫通,豐富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內涵。
(二)建構模塊
建構模塊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內容,旨在解決學生對信息需求不夠,獲取信息能力不足和信息道德缺失等問題,使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信息素養體系。該模塊分為觸發、探索、整合和建構四個階段。1.觸發階段。在提升信息素養水平的目標下,教師或者組織者創設觸發事件,設計任務,說明相關背景知識,激發學生興趣。學生作為任務執行者,在宏觀協作的引導下,自主分析即將面對的問題、難點。2.探索階段。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理解思考,利用信息技術對相關內容搜索和分析,同時使用網絡平臺在學生間進行信息交流。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組織學生開展探索,引導學習小組關注討論相關問題的作用。3.整合階段。學生學習小組評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每位學生的思維被整個小組串聯想法,因此能夠打破學生個體認知的局限性,實現思想的整合。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對解決方案進行診斷,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多層次協作商討,確保學生認知的持續性。4.建構階段。學習小組經過實踐后完成任務,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內在規律、事物性質和聯系實現深刻理解,對所學知識實現意義建構。在這個階段,實踐結果可能會與預期不同,教師對結果的評價分析相當重要。
(三)信息素養模塊
信息素養模塊由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組成。其中,信息意識主要體現學生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和使用習慣;信息能力體現學生分析信息內容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道德體現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意愿和行為。該模塊對學生信息素養進行解構,明確協同和建構模塊的協同目標與建構內容,有針對性地細化、引導、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信息道德水平。評價模塊用于衡量學生信息素養的水平,是信息素養培養具體化的實現方式,體現協同建構的效果。同時,通過對評價模塊的反饋,提出改進方向,開啟新一輪的協同建構過程。該模塊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從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方面進行定量評價,才能更好的反饋和檢驗培養效果。綜上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模型通過協同和建構模塊改善學生信息素養,再由評價模塊體現學生信息素養水平,根據評價結果優化改進協同模塊和建構模塊,最終形成學生信息素養雙螺旋提升結構。四、實證研究本文提出的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模型已經在某高校應用。該高校在校生規模6000人,專業涵蓋不同學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學校通過模型建立有完善的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體系,落實目標協同;圖書館、教務處等部門具有齊全的文獻信息平臺和混合式教學平臺,能夠提供優質的知識資源,可以有效組織、跟蹤和管理學生學習,實現資源協同;教學部門設有嵌入式信息素養課程,圖書館員、教師和學生可以經常交流,實現過程協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年級分階段設置信息素養培訓任務,使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信息素養體系。評價模塊主要依托學校已有信息化平臺,設有混合式教學平臺使用率、線上課堂活動參與率、在線開放課程通過率、課堂任務檢索成功率、遵守網絡規范率、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率等六個觀察項。其中,混合式教學平臺使用率是指在學校要求教師上課時均需使用混合式教學平臺的情況下,學生自主登錄平臺學習的占比;線上課堂活動參與率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在線討論等活動的占比;在線開放課程通過率指學生在指定的教學周期內,自主在網絡教學平臺完成知識學習、練習作業和考核等環節的通過比率;課堂任務檢索成功率指學生在課堂通過網絡檢索問題答案的成功比率,以上四個觀察項能夠較好地反映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水平。遵守網絡規范率主要指注重網絡版權,不隨意轉發虛假消息的學生比例;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率指面對不良網絡信息能夠較好辨別的學生比例,這兩個觀察項能夠反映學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提取信息化平臺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數據如下:通過表1可以看出,經過本文模型的應用,混合式教學平臺的使用率從2018年的95.92%提升至2019年的98.49%,線上課堂活動參與率從83.32%提升至89.29%,說明在校生對教學平臺和課堂活動的使用與參與在逐步提升,學生愿意使用新的信息平臺應用,意識到信息技術手段的重要性;在線開放課程通過率從89.10%提升至92.86%,課堂任務檢索成功率從75.36%提升至82.11%,表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所加強,對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能夠進行很好的重組,信息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定提高;遵守網絡規范率從94.20%提升至97.89%,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率從97.10%提升至97.89%,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遵守信息相關法律,有較強的安全意識,對網絡詐騙等不良網絡信息能夠較好的辨別。
五、結語
本文從信息素養的內涵出發,根據目前高等院校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和問題,以協同構建理論為指導,通過統一目標、整合資源和過程交流的協同作用,從學習者的角度建構信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構建了一種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模型。實證研究的結果證明了該模型的有效性,為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2020-02-20].
[2]李毅,何莎薇,邱蘭歡,等.北美地區學生信息素養研究現狀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8(8).
[3]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FrameworkforInformationLiteracyforHigherEducation[EB/OL].(2016-01-11)[2020-02-20].
[4]明樺,林眾,羅蕾,等.信息素養內涵與結構的國際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5]黃曉斌,彭佳芳.新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9).
[6]姚丹.協同理論視角下應用型院校實踐育人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5).
[7]趙慧臣,劉革,馬鳴.我國信息化環境下知識建構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4(5).
[8]蘭國帥.探究社區理論模型:在線學習和混合學習研究范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8(1).
作者:馬雪亮 楊輝軍 程晨 單位: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 上一篇:信息素養教學效果研究
- 下一篇:設計心理學老年醫護產品設計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