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的整體特征分析
時間:2022-05-27 11:27:00
導語:E-learning的整體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如何學習的基礎。信息素養不僅僅是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將已獲得的信息用于信息問題解決、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綜合的信息能力;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適應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創造的數字化生存新環境,成為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成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信息時代的"通行證"。
在e-learning中,能夠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網絡課程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還能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是E-Learning的終極目的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政府、企業界和社會各行各業都已達成共識:創新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驅動力,當今的各種競爭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能力之間的競爭。因此創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創新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的活力和競爭能力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創新,并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創造新的東西”,而是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我們的雙腳已跨進21世紀的今天,知識經濟賦予了創新以更新、更深刻的含義,從技術創新的角度講,創新是一個由:新構思產生→創意(方案設計)→形成初步成果→創造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全過程。而創造、發明只是創新過程中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理解創新,我們引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厄特拜克(J.M.Utterback)所設計的企業內創新過程模型。這一模型由三個階段組成(1)構思產生;(2)難題解決;(3)創新實現。可能還有隨之而來的創新擴散。從教育創新角度看,創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運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造就創新性人才的全過程。
通過在線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五個基本特征: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力、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與直覺。創新實踐能力包括實驗動手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成果開發與轉化的能力,捕捉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
通過在線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具體講就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競爭意識、冒險精神、敢于否定與懷疑的意識、承受力、決斷力和群體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等,并幫助學生樹立人生遠大奮斗目標和階段奮斗目標。
人才培養的基礎在于教育,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都把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未來創新能力之間的競爭就是今天教育的競爭。我們在開展在線教學的過程中,要把培養創新性的人才作為最終目的,為國家和中華民族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使我國在21世紀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彭紹東《人類教育革命的概念、劃分標準與基本規律(下)——論人類教育革命與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研究,1999,1
熊梅《試論21世紀基礎學校環境改善的新觀點——從教的學習向學的學習觀念的轉變,教育發展研究》,2001,1
宏明《英國終身學習的變革-——“產業大學”的理念和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1,4
趙劍華,李克東,《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0,4
周志風,李華倫,《創造性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電化教育研究,2000,3
何可抗,李克東,謝幼如,王本中,《“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2000,2
(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