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語言規則學習運用思考

時間:2022-10-29 09:12:00

導語:英語教學中語言規則學習運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中語言規則學習運用思考

摘要:闡述了語言規則的含義,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以及在不同文化中語言規則的差異,強調在學習英語的語言規則時,一定要學習英語的語言使用規則———學習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語言和文化同步進行地學習才是學習外語的最好方法。

關鍵詞:語言規則;文化;差異

一、學習語言規則就必須學習該語言所屬的文化

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和。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文化、表達文化、記載文化、傳播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表達和傳播的手段。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的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語言規則是受其所屬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學習語言規則就是學習語言所屬的文化,學習英語就必須學習產生和使用英語的民族的文化、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

二、在語言交際中,語言的使用規則較之語言的結構規則更為重要

一個外語教學專家曾經說過:“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言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反,如違反說話、語言使用規則,就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如果你偶爾違反語言的結構規則(如忘記動詞過去式加ed),對方可以諒解,至少不會影響彼此的感情。如果違反了語言的使用規則,就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甚至破壞雙方的關系。曾有一位在中國某大學任教的美國女教師去“英語角”與人交談時聽到“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inChina?”之類中國人民見面時極其普通寒喧話語時感到非常不快,覺得這不是在進行友好英語會話交流而是在敬察局或海關接受審訊。因此她辭職提前回國了。原因是:因為與這位美國教師會話的人不了解美國人的習俗,違反了語言的使用規則,上述問題的提出侵犯了她個人“隱私權”。因而引起了不良后果,破壞了雙方的關系,隱私權(privacy)在美國,不像在某些國家帶有貶義而帶有褒義。認為隱私權是全人類都需要、都向往、都滿意的一個必要條件和要求。若他人侵犯隱私權。就是侵犯屬于個人的小天地,必然遭到猜疑甚至敵意,英語一句諺語:Aman’shomeishis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就是對隱私權的詮釋。

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往往認為語言結構規則錯誤只表明說話人使用語言不夠熟練,而語言使用規則錯誤則表明說話人的品質、舉止不良。為避免這種誤解,我們在交際中必須注意語言使用規則的學習和正確運用

三、交際活動語言使用規則的差異

1、價值觀的差異導致語義的差異

以”individualism”一詞為例,因中美兩國價值觀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內涵,美國社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egocentersociety),這個社會強調個人、強調個人尊嚴、強調個人不可剝奪的一些權利和強調個人在自己進步和成長中所負的責任,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并任其自由發展。英語中“individualism”一詞被定義為“主張個人正直與經濟獨立,強調個人主動性、行為與興趣的理論,以及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人們將廣泛注意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并將其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因此,該詞作為這一精神的概括被賦予積極意義而帶褒義,它成為英美人普遍接受的重要價值觀念。

而中國更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崇尚“大公無私”、“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所以在漢語詞典中“個人主義”定義為“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顯然它是一個貶義詞,可見,同一個”individualism”由于價值觀的不同而引起語義上的極大差異和內涵上的實質性區別,在不同文化的語言交際中,我們必須注意這種差異。

2.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語言表達、交際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在言談交往中喜歡試探,言辭婉轉含蓄,避免直露而給對方難堪,從而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英美人在人際交往中顯示自我,把人際交往看成是一種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的方法。而把對方的臉面和和諧的人際關系置于次要地位。強調直截了當的問話和直截了當的回答。西方人不象中國人那樣格外把謙虛看成是一種美德。他們把自尊和自負看成是個人心理健全的標志,因而絕不為了表示謙虛而貶低自己。相反卻常常夸耀自己。

3.日常交際活動中語言使用規則的差異

人們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包括稱呼、介紹、寒暄等方面)不同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習俗和模式。例如,在中國,人們見面握手表示友好,而在日本,人們則鞠躬問候,巴西人則奉行吻禮。可見在語言交際中我們必須留意它們,以免造成尷尬局面。

4.身體語言(bodylanguagecommunication)導致語言使用規則的差異

身體語言包括手勢、姿勢、體態、服飾、眼神、表情、體距、音量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身體語言同語言一樣是文化的一部分。與人談話時,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的其他部分都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微笑伸手表示歡迎,皺眉表示不滿,點頭表示同意。但不同文化的身體語言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尼泊爾人,斯里蘭卡人,愛斯基摩人和部分印地安人卻用點頭表示“不”。談話時的體距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不同:阿拉伯人習慣站得近表示友好,英國人習慣保持距離以示有教養。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因談話對象、場景、內容不同而保持不同的體距。又如用手指敲桌面在有的地方是顯示悠然自得而有的地方則含有極為不耐煩之意。所以在語言交際中我們所運用的身體語言必須適合當時的情景、語境和所處的文化背景。不然會引起交際效果的變化,在不同的情景中身體語言的運用會產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應。

總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先天具備的。但要把它轉化成現實掌握某種具體語言的能力,則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無數學習語言成功的經驗都說明:語言和文化同步并進地學習是純正掌握語言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語言能力(結構規則)的了解,還包括對其關聯的社會文化的了解,不了解語言文化的內涵,不懂得語言的使用規則,無論語言學得多么規范,用于交際時常常會在文化沖突(cultureshock)中碰壁失敗。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的語言結構規則時一定要學習英語的語言使用規則——學習英語國家、人民的文化。把學習語言和學習產生和使用該語言民族的文化結合起來才是學習外語的最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宋專茂,面向21世紀學生外語素質的構成與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999.(3).

[2]章兼中,外語教學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周永誼,英語教學新概念[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