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5 05:37:00
導語:英語翻譯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法、英學者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1986/1995)專著中提出來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該書的修訂版。他們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關聯機制包括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最大關聯(mostrelevance)是指在交際中受體在理解話語時付出了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最佳關聯(optimalrelevance)是指受體在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的足夠的語境效果。從關聯理論的途徑研究翻譯,就突出了翻譯的認知特性,它研究譯者的交際能力,也就是翻譯能力。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成是一個語際間的明示—?推理的闡釋活動。翻譯不是靜態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依據不同編碼對符號進行再解釋的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王治琴,2005)。
二、關聯理論與翻譯的關系
關聯理論認為,對語言的使用有兩種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釋性使用。翻譯是對語言的解釋性使用。在語言的解釋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語和表達該話語的語句之間應該存在一種解釋性相似。兩個話語的解釋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說和暗含意義就越多。翻譯活動源遠流長,研究翻譯的文獻亦可謂汗牛充棟,但學者們對于“翻譯”從未達成過共識。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是很強的,它統一的理論框架可以“框住”人類的一切翻譯活動,而且還可以根據關聯理論平息翻譯界經年不息的爭執(趙彥春,2003)。任何一種翻譯理論都強調翻譯的前提是正確理解原語,譯者靠什么來推理作者的交際意圖呢?關鍵是靠尋找最佳關聯,推斷出語境暗含。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交際活動。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看作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動態的明示—推理過程。譯者要盡可能根據話語內容去推理原語交者的交際意圖,而譯語接受者同樣也在自己動態的語境內對譯文進行闡釋和解讀。所以,根據關聯理論,我們可以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一個推理過程,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
三、對文化缺省和關聯理論的認識
認知科學表明,人的知識和經驗以圖式(schema)的形式儲存在人腦的長期記憶(long-termmemory)之中,每個圖式由數目不等的空位(slots)組成。每當感官記憶(sensorymemory)輸入了某種信號時,認知機制中的記憶搜索(memorysearch)功能就會自動在長期記憶中激活屬于該圖式的空位,最終激活整個圖式。認知是由記憶中的圖式作用于未知實現的。因此,在語言交際中,新的話語必須以某種方式激發相關認知領域中的其它認知結構,理解才能達成。
關聯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就是交際和認知,強調認知語境在推導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中的作用。關聯理論把交際看成是明示——推理的過程,設想每一個明示性的交際行為本身都具備最佳關聯性(optimalrelevance),即受話人在理解話語時用恰當的處理努力就能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作為一種語用理論,關聯理論必然包含了語言交際所遵循的“經濟原則”(principleofeconomy)。說話人在明示過程中,為使話語具有最佳關聯性,必然會對受話人的認知語境和先有知識圖式進行合理預測,對雙方認知環境里共有的無須贅言的內容會在話語中省去,處理為預設信息。而受話人在理解話語時,會結合自己的認知語境,激活記憶中的心理圖式,填補未表達的細節,通過推理,找到話語和語境的最佳關聯,從而獲得語境效果。
四、怎樣運用關聯理論在譯語中重現原作品的文化關聯機制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翻譯是一個涉及原語作者-譯者-譯語讀者三方的互動過程,話語的兩次輸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對等原則不能衡量翻譯的成功與否。“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是在保證效度的基礎上求其信度”(張今,1987)即在保證交際效果的前提下,譯作應盡量向原作趨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是一個明示—推理的動態闡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完全對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譯語讀者誤解的責任完全在譯者一方。因此譯者必須將原作者的意圖用明確的方式再現給譯語讀者,才能使讀者解讀原作者語用預設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交際的成功取決于話語與語境的最佳關聯,譯者應盡可能為譯語讀者營造出一個具有最佳關聯性的語境,以獲得與原語讀者趨同的語境效果。這就為對文化缺省的翻譯重構提供了兩點重要啟示:一譯者必須識別原語語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斷出原文作者的意圖,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現給譯語讀者。二譯者要對譯語讀者的認知環境進行合理推測,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對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進行合理補償,為譯語讀者構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語境,以產生足夠的語境效果。關聯的翻譯觀沒有說必須譯成什么,只是說明在最佳關聯的指導下可能譯成什么。
1、重現(representation)。當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在表達與語義上都相近時,采用重現法,也即直譯法,以達到同原語在形式與內容上的最佳關聯。如: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錢如水;百花齊放:letahundredflowersbloom;紙老虎譯為papertiger.下例就是通過重現的手法傳達了原文本的藝術境界:
(1)Amelodyisheard,playeduponaflute.Itissmalllandfine,tellingofgrassandtreesandthehorizon.Thecurtainrises.橫笛吹起,優雅的旋律訴說著芳草、佳樹、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當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征象不同時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譯與意譯的結合。如: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getupwith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Romeo:Whathavethoufound?Mercutio:Nohare,sir.(《羅密歐與朱麗葉》,ActII,)《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譏諷老乳母為娼妓時,用了hare一詞。Hare本為野兔,俗語是娼妓之意,相當于漢語中的“野雞”,諧“野妓”,故梁實秋先生將hare譯為“野雞”。
羅:你發現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雞,先生。
3、轉換(reproduction)
當原語中文化征象在譯語中出現缺省時采用轉換法或意譯法,如:
(3)現在合同已簽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飯,只好如此了。
Asthecontracthasbeensigned,what’sdoneisdoneandcan’tbeundone.(劉季春,1996:90)
(4)“Ibegyourpardon,”saidAliceveryhumbly:“youhadgottothefifthbend,Ithink?”
“Ihadnot!”criedtheMouse,sharplyandveryangrily.“Aknot!”saidAlice,alwaysreadytomakeherselfuseful,andlookinganxiouslyabouther.“Oh,doletmehelptoundoit!”(LewisCarro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Chapter3)
“……你說到第五個彎了,不是嗎?”
那老鼠很兇很怒地道:“我沒有到!”
愛麗絲道:“你沒有刀嗎?讓我給你找一把吧!”(趙元任譯,轉引自《翻譯批評散論》
4、重構(rebuilding/recreation)。重構綜合運用多種翻譯策略與手段來疏解或化解原語的文化信息,再現原文的關聯性。
(5)Itwasasplendidpopulation—foralltheslow,sleepy,sluggish-brainedslothsstayedathome.
譯文:這幫人個個出類拔萃———因為凡是呆板、呆滯、呆頭呆腦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譯批評散論》,P87)譯文較好地重構了原文的意境,連用六個含“呆”的短語再現了原作中五個以s開頭的詞匯的藝術效果,堪稱藝術的再創造。(6)“IfyoumeanDarcy”,criedherbrother,“…butasfortheball,itisquiteasettlething,andassoonasNichollshasmadewhitesoupenoughIshallsendroundmycards”.
(上海譯文版)“如果你指的是達西”,她的哥哥大聲說,“……舞會已經決定了非開不可,只等尼可爾斯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就下請貼”。
(人民版)“……至于舞會嘛,那是已經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湯備足了,我就下請貼”。(一種用白肉[如小牛肉、雞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湯。舞會結束客人離去前通常饗以熱騰騰的白湯、咖啡或其它飲料。)
Whitesoup是西方舞會上一道必備的湯,原文作者在此運用借喻手法借白湯指舞會的各種準備。“白湯”很容易激活原文讀者記憶中“舞會”的原型畫面,使他們領會到作者的意圖。而對于中文讀者而言,記憶中并沒有相關圖式,在理解上很可能會形成連貫“空位”。因此,上譯版采用文化過濾法,把作者的話說白,這樣一來,中文讀者根本不用花費努力就能獲得連貫理解;可是,這又有一個問題:譯文除了給讀者一個閱讀方便,并不產生其它任何語境效果。因為譯者代替了讀者在思考,而文學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讀者能動地參與。相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詮釋法更為可取。“白湯”直接譯出給讀者以原滋原味的審美感受,文外腳注也不須讀者花費過多的心理努力對文章獲得連貫理解,并增強了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語境效果和讀者的處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譯文更具有最佳關聯性在翻譯的再表達階段,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的存在,譯者則不得不面對意義的再表達的種種選擇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語言轉換和文化播遷中難以解決的困難所構成的客觀原因,也有譯者面對兩種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義上的選擇,以及個人審美情趣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選擇的理論依據之一是關聯原則。譯作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文是否再現了原作品的最佳關聯性,是否符合讀者的期待,是否達到交流的目的。譯者要傳達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就必須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關聯性,并將其再現在譯語作品中,讓譯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同樣的最佳關聯而達到正確解讀譯語作品的目的。
五、結語
關聯理論從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語言交際做出解釋,它將認知與語用研究結合起來,將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從話語的產出轉移到話語的理解,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推理的互明過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關聯原則的交際策略,而翻譯是一個涉及原語作者-譯者-讀者三方的雙交際活動,要排除文化缺省在這一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障礙,譯者肩負著重大責任:一方面,譯者要能達到原作者的理想讀者的水平,識別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譯者要對他的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進行合理預測,并根據最佳關聯原則,選擇適當的重構策略對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進行合理補償,為譯語讀者構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語境,以產生足夠的語境效果。關聯理論可以有效地解釋和指導翻譯活動。關聯理論的翻譯觀以關聯性抓住了翻譯問題的本質特征,把它納入翻譯研究,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具積極的指導意義。盡管關聯理論不能解釋翻譯中的一切現象,但我們不能否認它對翻譯的解釋力。
- 上一篇:農民英文對照翻譯分析論文
- 下一篇:電影片名翻譯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