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遷移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1 03:48:00

導語:英語遷移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遷移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遷移是描述二語學習過程中母語對二語學習產生影響的術語。它在行為主義背景下產生,又隨著行為主義教學理論的衰落而幾乎被摒棄,之后在認知主義理論框架下重新得以發展。母語遷移既體現在對二語輸入的理解過程中,又體現在二語輸出的產生過程中,尤其直觀地體現在學習者的寫作中。分別從詞匯、句法、語篇三個層面分析了大學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造成的各種影響,嘗試著提出了解決母語負遷移的方法正確的認知態度、廣泛的英語閱讀與真實的寫作情境、全面的對比分析。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大學英語寫作

在教育心理學理論中,遷移是指將學會了的行為從一種情境轉移至另一種情境。對于語言遷移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Lado[1]在其代表作《跨文化的語言學》中寫道:“學習者往往把其母語語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義遷移到所學的外語語言及其文化當中這種遷移既體現在學習者的口語表達以及在與該外語文化有關的行動中,也體現在理解領會該外語語言及其文化的過程中。”Lado及其很多追隨者認為,母語中的原有習慣有時會促進二語的學習(正遷移),有時會阻礙二語的學習(負遷移)。

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驗證性研究表明通過對比分析所作的二語語言學習難易預測與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實踐相比并非總是準確無誤。此外,基于認知主義心理學的新語言觀逐漸取代了原來的行為主義理論。由于遷移這個術語中的核心概念是“習慣”,其有關語言學習的行為主義色彩使得它隨著行為主義理論的衰落而逐漸受到冷落,但不久后持認知主義學習觀的學者們在新的語言學習理論框架內又重新啟用了這個術語。Selinker在談到直接影響中介語構建的五個因素時,把語言遷移放在首位[2],顯然旨在強調它在構建中介語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在認知主義的框架中,研究者們不再認為語言遷移是“習慣”遷移,而是把它看做一種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語的過程中,為了解決二語學習或交際中的問題使用母語知識解決問題的積極策略。

語言遷移是在全面描述二語習得過程時必須考慮的一個真實存在。英語寫作是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材料,為研究二語學習過程中的語言遷移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對象。本文通過研究大學英語寫作中各種與母語負遷移相關的錯誤,從詞匯、句法和語篇三個層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為找到消除這些錯誤的可行方法提供一些啟示。

一、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

1.在詞匯層面的表現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與兒童學習母語不同,作為二語學習者的成年人已經擁有了一套與母語緊密相關的概念—語義系統。這套母語詞匯的概念—語義系統在學語的過程中往往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干擾。

(1)語義等同假設

在研究二語習得中的詞匯學習時,Ringbom[3]發現詞匯學習中的主要錯誤是片面的詞義對等遷移造成的。對二語詞匯的學習往往是在原有的概念—語義基礎上把二語中的新詞匯同母語中的舊有詞匯等同起來,忽視語間的概念差異和語義的界限不同。下面的句子體現了寫作者的母語遷移對特定概念的語義的影響。(以下各句中的劃線部分為學習者的錯誤用法,句后括號中的注釋為正確用法。)

a.Duringthebreakyoucanhaveacupofcoffeeintherestroom.(lounge)

在a句中,寫作者按照母語的概念加工邏輯把“休息室”分解為“休息+室”,隨后按語義對等的原則進行解譯,殊不知restroom在英文里指的是“廁所”。

由上例可以看出,寫作者進行詞匯釋義時產生了似是而非的表達形式,但這也證實了從認知理論角度對母語遷移的解釋:母語遷移是一個在二語學習或交流過程中運用母語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

(2)詞匯的詞性混淆

Halliday[4]曾指出,中文的科技文獻中含有很多動詞用做名詞以及形容詞用做動詞的現象。由于漢語的詞尾沒有表示詞性的詞綴標記,在形式上漢語詞匯的詞性難以區分。同一個漢語詞匯經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體現不同的詞性。對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往往把漢語詞匯在詞性上的這個特點遷移到英語詞匯的學習過程中,從而造成詞匯應用上的錯誤。

b.Onthetrain,pleasecareful.(takecare)

在b句中,寫作者把形容詞誤用為動詞,顯然是受到了漢語中“一詞多(詞)性”現象的影響。

2.在句法層面的表現

漢語和英語基本的句法結構都是“主謂賓”結構,但是其他方面的差異也會因母語遷移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句法方面的錯誤。

(1)被動結構

漢語被動句中的動詞詞尾在被動結構中不發生曲折變化,而英語被動句中的動詞會隨著發出動作的施事者后移發生詞尾形式上的變化。此外,助動詞be是英語被動句中的基本要素,但漢語被動句無需任何助動詞。這兩個差異經常導致寫作者在應用英語被動句時產生錯誤,如下句:

c.Itcan''''tproducebythebodyitself.(beproduced)

上例可以使我們很容易地發現,寫作者完全或是部分地在遵循漢語被動結構的構建原則輸出英語的被動形式。

(2)主從句的連接結構

在主從句的連接結構方面,漢語的從屬結構往往使用成對的連接詞來表明從句和主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如果…那么、因為…所以、雖然…但是、除非…否則”等。但是,在英語的這類結構里并不存在成對的連接詞,兩個連接詞中只能保留一個。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使用這些結構時,把漢語的這些句法特點遷移到英語的從句中,引發此類結構中的連接詞應用錯誤,如下句:

d.Eventhoughthecomputercandoalotofthingsforus,however,itcan''''tcompletelytaketheplaceofpeople.

(3)零主語現象

零主語(nullsubject)是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很重要的一個差異。英語句子中除了極個別情況(如祈使句)外都需要一個顯性的主語,而在漢語句子中,如果主語是代詞,而且通過語法和語用的線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語代詞可以省略。許余龍[5]認為,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強調句子中主語和謂語間的關系,而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強調的是整個語篇。下面的句子顯然是寫作者因此種差異帶來的母語遷移而造成的錯誤。

e.Ifhavenomoney,youcandonothing.(youhavenomoney)

3.在語篇層面的表現

從句法和詞法的角度看,雖然一些大學生的英語作文似乎無懈可擊,但如果從語用的角度便能發現母語遷移在語篇層面上對英文寫作的影響。蔡基剛[6]對英漢議論文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英文議論文明確提出主題思想的比例為90%左右,漢語議論文僅為60%左右,中文文章表述主題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讀者自己體會,很少用一個主題句直截了當地表達。

祈壽華[7]認為,漢語議論文的典型篇章組織方式是“啟—承—轉—合”的形式。在下面的一封規勸自己的好友戒煙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母語的篇章組織形式對于英語寫作語篇層面的影響。

DearYunfeng,

(啟)Howtimeflies!Twoyearspassedsinceweenteredouruniversityandthesameroom.(承)Inthepasttwoyearswestudytogetherinthesameclassroomandplaytogetherinoursparetime.Throughthecommonlifewehavebecomehearttoheartfriends.Wetalkaboutourinterests,ourfuture,andourdreams.Weallbelievewe''''llhaveabrightfutureandliveagoodlife.

(轉)But,doyouknow,brightfutureandgoodlifeneedastrong,healthybody?WheneverIseeyousmokeonecigaretteafteranotherandthenyoucoughbadly,myheartached.Youshouldknowthisisnogoodtoyourhealth.Weallknowtoomuchsmokingcanevencauselungcancer.

Ihopeallofusarehealthythroughoutourlife.(合)So,wouldyouquitsmokingnotonlyforthegoodofyourselfbutalsoforus,yourfriends?

Kaplan[8]曾對英語和東方語言學習者寫的英語文章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篇章的組織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他認為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是“直線型”,即直截了當地陳述主題,進行論述;漢語學生的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即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兜圈子”或“旁敲側擊”。Scollon[9]也認為,中國人在陳述主題時常用歸納推理模式,即話題推遲出現(topicdelayed);而西方人常用演繹推理模式,即話題首先出現(topicfirst)。

二、消除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的教學策略

1.正確的認知態度

對待母語遷移的態度對解決二語學習中的遷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認知過程,是對新知識的獲得、轉換和檢驗的過程;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感知基礎上去認識、理解、描述新事物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法。R.Ellis[10]把遷移看做是二語學習者為了彌補二語知識的匱乏而采取的一種學習策略。Stern[11]把母語知識的遷移和干擾看做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指出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母語作為參照物的。雖然遷移策略的運用會使得語言輸出中出現“神似而形離”的形式,但是我們應把其看做是學習者的創造性行為,是在完全掌握目的語之前學習者自己創造的中介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交際為目標的寫作是一種積極的認知活動。對二語寫作者而言,母語構成了“解碼”過程中可用信息的絕大部分,而以二語信息存儲在寫作者大腦中的信息則很少。在學習策略上,我們首先不應懼怕“Chinglish”的標簽,尤其對寫作的初學者而言,要學會容忍一定程度上的“Chinglish”,對于二語寫作過程中出現的由母語負遷移帶來的各種干擾乃至錯誤,要采取開放、寬容的態度。學習者應在英語寫作中放松心態、減輕焦慮、增強信心、激發寫作興趣;作為英語寫作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目的語不斷嘗試,不求全責備,幫助學習者逐漸減少對母語的依賴。

2.廣泛的英語閱讀與真實的寫作情境

要學會英語寫作中如何遣詞、造句、謀篇,首先要進行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Krashen[12]認為,寫作能力的發展與二語習得的過程相同,即“可理解性輸入+低情感過濾器”。他還認為寫作能力來自于大量的基于興趣或快樂的自覺主動的閱讀。通過閱讀二語學習者既習得了詞法和句法,又能體驗文章的組織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技巧,同時感知英語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從而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英語寫作中,使自己的表達遠離那些似是而非的語言形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擴大英語的閱讀量,進行充分的真實語料輸入,是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他們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進行二語寫作時,真實的寫作情境可以使個體的認知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與相關情境進行交互作用,為寫作者更多地激活大腦中的二語語言知識、抑制母語信息的干擾創設有利條件。

3.全面的對比分析

最早對遷移進行研究的學者們認為,如果通過對比分析使二語學習者能夠充分了解母語和目的語間的差異,即母語對目的語學習的潛在干擾之處,那么二語學習者就很可能有效地避免母語負遷移,而后來的研究發現有些差異并未造成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困難。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忽視對比分析為消除母語負遷移而發揮的積極作用。

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寫作體現的不僅是寫作者的英語句法和詞匯能力,同時它也反映了寫作者的英語的社會語用能力。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講,“學英語,既要在語言之內來學,也要在語言之外來學”[13]。當涉及到在母語和二語之間進行對比分析時,除了對漢語和英語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對比之外,還應對漢英兩種語言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行對比。英語學習者只有了解英漢語篇思維模式的差異,才能在寫作中的語篇層面自覺地遵循英語的思維特點整理思路,達到英語寫作中詞匯、句型、語篇的完美組合。

三、結語

母語不是一件外衣,學習者在踏進外語教室之前可以將其脫下,棄之門外[14]。在中國人的英語學習中,由于漢語語言與英語語言、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母語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避免。在大學英語寫作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詞法、句法以及語篇三個層面上母語負遷移的存在。因此,探討在英語寫作中如何擺脫漢語思維的干擾對于英語學習意義重大,而克服母語負遷移的策略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La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2]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0):209-231.

[3]RingbomH.Theroleofthefirstlanguageinforeignlanguagelearning[M].Clevedon,Avon:MultilingualMatters,1987.

[4]HallidayMAK.TheanalysisofscientifictextsinEnglishandChinese[M].London:TheFalmerPress,1993.

[5]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241.

[6]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

[7]祈壽華.高級英語寫作指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6.

[8]KaplanR.Culturalthoughtpatternsininterculturaleducation[J].LanguageLearning,1966(8):409.

[9]ScollonR.Eightlegsandoneelbow[C]∥StanceandstructureinChineseEnglishcompositions.[s.l.]: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SecondNorthAmericanConferenceonAdultandAdolescentLiteracy,1991:113.

[10]EllisR.Thestudyofth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343.

[11]SternH.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12]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3]王宗炎.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48.

[14]郭銘華.論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