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在母語教學中運用論文

時間:2022-08-20 08:23:00

導語:二語習得在母語教學中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語習得在母語教學中運用論文

摘要: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語言的共性特征與二語習得有著密切的關系,母語可以加快目的語的習得進程,要適當利用母語資源,促進目的語的學習,在教學中使用母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關鍵詞:二語習得母語積極作用

母語對二語習得的作用及影響是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研究者的共識,但也一直是語言學界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許多學者堅持母語表達習慣和母語思維對第二語言習得有很大的阻礙作用,認為第二語言學習過程就是逐漸克服母語干擾,養成目的語表達和思維習慣的過程。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認為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有促進作用。McLaughlin和Taylor認為,母語的使用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過程,即運用以前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1]11。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文秋芳,郭純潔等)也認識到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2]。

一、語言共性與二語習得的關系

語言共性大致有以下幾點:

(1)所有的語言都使用有限的離散語音,它們相互結合構成有意義的成分或單詞;這些成分和單詞可組成無限的句子。

(2)所有的語法都包含了構詞及造句的規則。

(3)每一種語言都含有具備某種語音特征的離散音段(如/p/,/n/和/a/等),都有若干個元音和輔音。

(4)所有語言都有類似的語法分類(如名詞、動詞等)。

(5)語義普遍現象存在于一切語言之中(如“男”和“女”、“動物”和“人類”等)。

(6)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方法來表示過去時間、否定、疑問和命令等概念或句式。

(7)說任何一種語言的人都能創造和理解無限多的句子。

(8)任何一個正常兒童,不論出生在何地,不論什么種族,也不論地域、社會或經濟狀況如何,都能學會任何一種他所接觸的語言。

以上這些反映了語言的共同特征,與二語習得有著密切的關系。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學習和掌握詞語的過程中,不論是否意識到他對上述語言普遍現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即通過事物的個性認識了事物的共性。當他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時,就會把他通過母語而獲得的對語言共性的認識,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二語習得中去,從而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并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母語對二語習得的積極作用

桂詩春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第二語言學習和外語學習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下面著重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談談母語對二語習得的積極作用。

(一)母語對語音學習的積極作用

漢字的讀音和英語單詞的讀音都是由音節組成,拼音分成聲母和韻母,韻母有單韻母和復韻母。英語的單詞音標分元音和輔音,元音有單元音和雙元音。漢語中的聲母就相當于英語的處于音節開頭的輔音,韻母就相當于英語的元音。漢語拼音的聲母和英語音標的輔音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所以絕大部分人發下列音素時沒有障礙:/p/、/b/、/t/、/d/、/k/、/g/和/f/在漢語中可以相應為p、b、t、d、k、g、和f。發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樣能對應找到漢語中的i、u、和a。因此在外語學習中可以通過比較讀音的異同,掌握正確的讀音[3]。

(二)母語對詞匯學習的積極作用

1.直接用母語解釋外語

學生在學習外語時,頭腦中已具備了一定的母語背景知識和認知理解能力。因此可以使用中文講解抽象單詞詞義:horizon(地平線),parliament(議會),sociology(社會學)。在講解時如果用母語講述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完全用英文釋義,既費時,又很難解釋清楚。一些表示具體事物和表示時間、地點及空間概念的詞,如school(學校)、second(秒)、star(星星)、moon(月亮)、book(書)、water(水),教學時就直接用母語講解。因為人們大腦中對這些事物和概念已經形成,只需要教會一種新的符號、表達形式即可。可見,對英漢語言中存在共性詞匯直接借助母語的講解,學生就能清楚理解詞的意義。對教師來說,這樣使學生借助母語加深對這些詞匯的理解,而且還可以節省大量的課堂時間來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2.解釋英語中的構詞法

漢語有很多表示意義的偏旁,如樹、材都與木有關,爛、煉都與火有關。這點與英語的單詞由很多有意義的前綴、后綴構成類似。因此記憶單詞時,可以和這些表義的前綴、后綴聯系在一起,如bi-(double)、vice-(deputy)、pre-(before)和-less(with-out)等。使用這個方法既容易理解又不易遺忘。還有一類詞加上詞綴后,意思會和詞根意思不同,如indifferent(冷漠的)已完全脫離詞根different(不同的)的意思;如respectful(有禮貌的,尊重他人的),respective(各自的);consider(考慮),considerate(體貼的);provided用做連詞是“假如”的意思。這類詞教師不妨直接利用母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三)母語對語法學習的積極作用

英漢兩種語言雖屬不同的語系,但在基本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

(1)S+Veg.Mumiscooking.媽媽正在做飯。

(2)S+V+Oeg.Thelittlegirlbrokeacup.小女孩打碎了一只杯子。

(3)S+V+Peg.Mybrotherisadoctor.我哥哥是個醫生。

(4)S+V+IO+DOeg.Tomgivesmeabook.湯姆給了我一本書。

(5)S+V+O+Ceg.Theteacheraskedmetoanswerherquestion.老師讓我回答問題。

漢語中的復合句或帶從句的復雜句,在結構上也和英語類似。例如:

Ifyoufeelsleepy,you’dbettergotobednow.如果你感覺困了,最好現在就上床睡覺。

Sheisthekindofpeoplewhoisalwayspreparetohelpothers.她是那種隨時準備幫助別人的人。

Thisisthereasonwhyhewaspunishedbythelaw.這就是他為什么會受到法律懲罰的原因。

中國學生在學英語句型,甚至復合句時有點輕車熟路,正是由于漢語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積極的正遷移。除了上述在形式、結構上與漢語相似以外,英語的有些短語和句子在意義上也與漢語相似。例如,有錢能使鬼推磨—moneymakesthemarego;以眼還眼,以牙還牙—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

三、母語在教學中的運用

母語作為一種已經獲得的極為穩定的知識和習慣,當它和目的語相似的時候,習得者在這些方面可以學得更快,這樣母語可以加快目的語的習得進程。因此,使用母語可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提高二語習得效率。

(一)母語使用的階段性、目的性和對象性

雖然母語在二語習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占的比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有階段性的。在二語習得初期,由于學生目的語知識有限,有時借助實物、圖片、手勢語等也不能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意思,課堂上可能求助母語的時候多一些。但隨著學生目的語言知識的增加,語言技能的提高和交際功能的增強,課堂上目的語的使用比例自然會變大。

同時,母語的使用也要遵循目的性原則。如果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那就要避免使用母語,多給學生提供地道的目的語輸入。如果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那就可酌情使用母語,而且學生在寫作中使用母語較為普遍,主要用來構思文章內容和安排篇章結構。如果教學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的翻譯技能,那就更少不了對母語的使用,學生必須對這兩種語言都能熟練運用。

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目的語水平來決定母語的使用。教師也要察言觀色,如果發現學生面帶疑惑,此時就可求助于母語。另外,教學對象的年齡也是一個考慮因素。如果初學者是兒童,由于兒童模仿能力強,教師可多用目的語,讓學生模仿,反復練習;但如果是成年人,母語對他們的影響根深蒂固,適當多用母語反而有助于他們掌握目的語[4]。

(二)適當利用母語資源,更好地學習目的語

在中英文里有三種對應關系:(1)相同;(2)不相同;(3)部分相同。只要兩種語言擁有某些共同因素,教師就應告訴學生把母語的知識技能直接遷移到目的語學習當中去。在第二種情況下,教師的任務在于幫助學生吸收新的知識技能。部分相同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犯錯誤的主要原因。教師的任務在于告訴學生部分相同在哪里,并幫助他們遠離那些由中英文相似而引起的混亂。在英語教學中母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杜絕母語的使用看起來是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好方法。但這種作法事實上是只看到遷移的負作用而忽略了母語遷移的正效應。在交際和學習過程中,當學習者的目的語知識不足以讓其進行交流時,母語可以作為一種值得依靠的資源。

(三)加強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長期以來,外語教學存在著重語法、輕文化的現象。學生一味地追求語法的正確,卻不考慮語言的得體性。一個在語法上準確無誤的句子,可能因為使用的場合不對,造成語用交際失誤。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曾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就指出過“: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因此,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英漢之間在思維方式、語言表達、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讓學生重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5]。

四、結語

學習者的母語知識和技能對外語學習來說不是負面影響,也不是起干擾作用,而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母語是不可忽視的學習基礎,是一種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它能幫助學習者梳理所獲得的語言輸入,并使學習者的語言使用達到最高水平。故外語教學中可以利用母語,發揮母語的必要作用。但必須注意,使用母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熟練掌握所學外語,用外語進行交際。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排除母語的干擾,發揮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Rod.Elli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7.

[2]王曦.母語對二語習得的積極作用及其策略運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2):90.

[3]賈京,劉翠蓮.試論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研究,2008,(1):183.

[4]龔玉香.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使用策略[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