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優化途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0 08:44:00

導語:英語教學優化途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優化途徑研究論文

摘要: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要求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差異,予以區別對待,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在英語課堂交際模式控制中,教師使用語言的質量往往直接影響和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結合教師在英語課堂交際模式控制中語言的使用情況,提出了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優化組合

1英語課堂的基本特征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際交流是聽說交流,而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聽說能力大大落后于讀寫能力。因此,“聽、說、讀、寫”作為英語課堂交際四種形式不能絕然分開,而是經常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從全盤考慮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聽說交際能力的提高勢必為良好的讀寫創造條件。因此,我們的觀點是:聽說交際活動應當作為外語教學的突破口。有人認為讓學生開口就算是進行交際了。其實這種觀念是有失偏頗的。比如,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背詞組、背對話,這算不算交際呢?顯然也不是!事實上,課堂內的聽說訓練分為語言能力訓練和交際能力訓練。前者注重掌握語言形式,后者重在實際運用,兩者絕對不能等同。如果我們的聽說訓練一直停留在語言能力的階段,那么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英語教學中一個令人遺憾的盲點。

雖然課堂中的聽說交際教學需要教師花許多時間精心設計教案,可謂費時費力費心。但是,如果能夠通過我們的創造性勞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同時我們也認為,聽說交際活動使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講授者,而是根據需要具有了多元的特征,如: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進行活動時的幫助者,學生表演時的觀眾與評價者,甚至是學生小組活動的參與者等等。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由此教學注入了新的內容,也更有利于教師能力的培養和開拓,真正體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

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英語教學,學生不僅在聽說方面的交際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也促進了讀寫交際能力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轉變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強化,從而增強了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造能力。這些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認為,聽說交際活動是英語教學的突破口,也是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2英語課堂教學用語使用存在的問題

2.1課堂用語不規范,說話錯誤多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的樣板,要想培養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教師首先應當給學生做出榜樣,外語教師尤應如此。筆者在停課的過程中,經常聽到許多不規范的課堂用語??偟膩碚f,可以歸結為五大類:(1)次序不對;(2)詞形不準;(3)用詞不當;(4)搭配不全;(5)語態不同。以上列舉的各類錯誤,有些是因教師說話過快,而出現的種種口誤。有的則是一些習慣性的錯誤。作為語言教師,我們的要求應有所不同。我們就應該做到“為人言表”,以教師良好的語言習慣為學生示范。

2.2講授用語不通俗,說話費解

英語教學的對象是英語學習者,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講授用語超出他們的接受水平就失去其教學意義。那種學生聽不懂難度過大的滿堂英語是一種教學失誤。教師在講授時所使用的語言有時會使學生覺得晦澀而難以理解。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課堂用語超出了絕大部分學生的英文理解水平。

2.3師生交流用語不系統,說話隨意性大

教學大綱指出:“為了使學生的英語與客觀事物建立直接聯系,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在英語教學中要盡量使用英語?!倍P者在聽課中,卻發現部分教師使用交流用語時隨意性大。這種隨意性可以歸結為三種表現形式:(1)講中文不講英文;(2)半中文半英文;(3)中文式的英文。嚴格地講,這些教師還沒有養成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語言習慣。英語教師應避免為說英語而說英語的盲目性和想到哪里說到哪里的隨意性,而要遵循既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又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的可接受性原則。

2.4教師反饋用語不活潑,說話單調

隨著教學過程的延伸、學生語言能力的逐漸提高,教師使用的語言也要水漲船高,不能總是停留在固定的階段或層次上,這就是所謂英語教學語言的遞進性。那種把教學語言凝固成固定的模式,停頓在較抵的層次,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教師的反饋用語過于單調,在課堂上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完全不符合教學語言的階段性和過程性原則。例如在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給予認可時,一位教師在一節課上居然說了120個“OK”。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教師使用不同的反饋語言。這樣,學生才會因得到一個中肯、客觀的評價而受到激勵和鼓舞。

3實現英語課堂教學優化組合的途徑

3.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教與學這對矛盾的主體,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1)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讓他們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2)運用鼓勵、表揚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3)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提高對知識的吸收率;(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若能運用有趣的實物、簡筆畫或幽默的語調、動作、表情,必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高。

3.2處理好兩個關系

(1)是英語和母語的關系。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的原則。利用學生已學的英語來解釋或介紹新的教學內容,以便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增強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但在教語法和講解抽象名詞時,可適當利用母語。(2)是語言使用過程中準確與流利的關系。準確指的是我們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正確程度,而流利則是指我們表達思想時的流利性。我們不少教師的課堂用語流利有余,而準確不足。在聽課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的課堂用語聽起來似乎很流利。但語音、語法錯誤,邏輯性的錯誤卻比比皆是。這種以犧牲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來追求流利的現象當然不可取。因為,教師的不規范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領悟程度。

英語課堂上語言的交際性,目前還遠遠沒有體現出來。不少教師把課堂上語言的使用僅僅局限在少數幾句課堂用語中,不敢越雷池半步,放棄了許多師生可以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

3.3探索有活力的上課方式

在某些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被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參與的動機不明確,老師也只是讓學生以指定的方式參與指定的活動,盡管參與人次多,課堂活躍,但學生毫無主動性。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如果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學生能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那才是學生的有效參與。而教師能做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在學習時進行積極思維,激活學生已有的圖式,并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3.4課的結束要有懸念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一種探究過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其求異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