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英語隱喻及翻譯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0 09:51:00
導語:經濟英語隱喻及翻譯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容器隱喻在經濟領域里被廣泛應用。對隱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經濟理論,翻譯經濟文章。針對經濟文章的文體特征,根據譯文讀者對其文化內涵的熟悉程度,譯者可分別采取直譯、意譯、換譯及直譯加注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經濟隱喻;認知;翻譯策略
隱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機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公元前300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2000多年中,隱喻一直被僅僅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20世紀30年代,理查斯的《修辭哲學》(ThePhilosophyofRhetoric)第一次將隱喻視為語義現象,并放到了句子層次考察。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研究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突破了將隱喻作為一種詞(語)
之間的互相替換的研究思路,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賴以進行思想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4)。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在介紹、論述專門知識的嚴謹、客觀的文本中,
似乎就不容許隱喻這種夸飾語言的出現。這種看法,究其根源,仍是因為把隱喻僅僅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既然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在經濟這一相對抽象、專業的領域中,人們就應該會利用相對熟悉、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去理解抽象的經濟現象、經濟理論。事實上,和科技文獻一樣,經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本文旨在論述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文化內涵及其翻譯對策。
一、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及其文化內涵
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其中某一領域被用來說明另一領域。被說明的領域被稱作目標域(targetdomain),
說明的領域被稱作源領域(sourcedomain)。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例如,早在18世紀,AdamSmith在其經濟學著作《國家財富》(TheWealthofNation)一書中,就用“無形的手”(invisiblehand)來比喻經濟生活中支配資本分割的不可知力量,后來又引申為經濟現象背后操縱經濟變化的規律。這里的手是源領域,不可知的力量或規律就是目標域。兩者間的相似性在于其操縱的功能。
經濟英語中所存在的大量隱喻,按其不同認知功能,可分為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容器隱喻。現舉例說明如下:
(一)空間隱喻
所謂空間隱喻,即用諸如上下、前后等空間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根據goodisup;badisdown這一隱喻概念,經濟中的發展或不景氣常用“上”“下”來表示。
例1.USwoodexportshitnewhighs.美國木材出口創新紀錄。
例2.Thereisnowcertainlyevidencethatthedollarhasnowbottomedout.現在確實有跡象表明美元已跌到低谷。
除此之外,“前”“后”也用來喻指經濟的前進或后退。
例3.ThatdependsonAlanGreenspan,butevenhedoesn’tknowforsurewhereinterestratesareheading.(Forbes,Jan.2,
1995)這取決于AlanGreenspan,但連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利率的走勢。
例4.Formonths,AlanGreenspan,chairmanoftheFederalReserve,hasbeensayingtheeconomyissailingintoheadwinds.
(TheNewYorkTimes,April12,1992)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AlanGreenspan說,幾個月來經濟發展遇到了逆風。
(二)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把用一個已被高度結構化、清晰描繪的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的隱喻稱作結構隱喻。例如Timeismoney1(時間就是金錢)。金錢是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概念,其中蘊含了alimitedresource(一種有限的資源)而alimitedresource又蘊含了avaluablecommodity(一種有價值的商品)。用金錢去比喻時間就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在經濟領域中,我們常說“Laborisaresource1”
例5.ManyAmericanelectronicfirms,forinstance,havehadtheirproductseithercompletelyproducedoratleastassembledabroadtotakeadvantageofcheapforeignlabor.比如,美國許多電子企業為利用廉價的國外勞動力,將其全部產品放在國外生產,或至少在國外組裝。
(三)實體隱喻
與結構隱喻的以概念喻指概念不同,實體隱喻是把行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實體或物質的隱喻。這類隱喻有助于我們對抽象的經濟現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英語中經常把不斷變化的某種經濟事物比作流水,如liquidPfrozenasset(流動資本P凍結資本),floatingexchangerate(浮動匯率)。關于匯率,英文中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生動的隱喻:
“Snake”(蛇形浮動匯率)。1972年4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元貨幣“蛇形浮動匯率”,實行聯合浮動,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因而出現了snakecountries(蛇體系國家)、snakecurrency(蛇體系貨幣)。
例6.TheBritishandtheItalians,nowmembersoftheCommonMarket,areexpectedtoeventuallyjointheircurrenciestothesnake.現在已成為共同體市場成員的英國和意大利,也預期將最終加入蛇形貨幣體系。
(四)容器隱喻和實體隱喻同屬于本體隱喻的是容器隱喻,即賦予某種事物以邊界,視其為容器,因此可以量化。利用容器隱喻來描述經濟現象的隱喻有很多,如概念隱喻“市場是容器”
(marketisacontainer)。
例7.Ourexportgoodsare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theworldmarket.我們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越來越暢銷。
例8.Ourproductshavebrokenintoanewmarket.我們的產品已打入了一個新的市場。二、經濟隱喻翻譯對策
經濟文體不同于文學作品。這類文章嚴謹周密,行文簡練。文中隱喻的使用是為了能夠更生動、形象、淺顯地傳達經濟信息。因此,在翻譯中,必須將信息的清晰性、準確性放在第一位。奈達認為翻譯就是語言與文化兩個符號系統的相互作用(轉引自李懷宏等,2002)。翻譯時不但要注意詞或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且要發掘這些詞或句子在一定社會語境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具體到隱喻,我們就要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予以處理。經濟隱喻翻譯的處理對策可以歸納如下:
(一)直譯法:
筆者認為:經濟隱喻的最佳翻譯方法當屬直譯法。所有的隱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戰國.惠施)。
因此,如果按字面翻譯,又能準確傳達信息,當然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增加,大量新詞、術語及隱喻語的引入,人們對一些直譯隱喻已耳熟能詳,這就使直譯成為了可能。例如:
例9.Lowwagesarethecountry’strumpcardatthisstageofitseconomicdevelopment.
譯文:低工資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現階段的一張王牌。
“Trumpcard”是指可以蓋吃任何一張別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例10.Duringthebullmarketinproperty,withpricerisingfast,auctionsbecameincreasinglypopular.
譯文:在房地產市場牛市期間,價格飛快上漲,拍賣日益流行。(以上兩句轉引自譚震華,2002)
在英語中,“bull”喻指力量、信心、攻擊性,“bullmarket”指行情上漲的良好市況。現在我們已經普遍接受牛市、熊市的說法。
(二)意譯法
如前所述,經濟文體翻譯的第一要則是清晰、準確。由于文化、社會、歷史和認知環境等的不同,在譯文讀者無法理解隱喻涵義時,就只能譯出其喻義。
例11.Whatforeignbusinessmenfindencouragingisthatideologyisnolongerinthedriver’sseat.
譯文: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識形態問題不再左右一切了。(轉引自林慶揚,2000.9)
“inthedriver’sseat”,若按字面意思直譯為“坐在司機的位置”,必然貽笑大方。因為司機坐在駕駛座上控制方向,故可意譯為“左右一切”。
例12.Sure,Bob,everybodytalksaboutempowerment,butwhentherubberhitstheroad,thebossesdemandtohavethelastword.(Fortune,Mar.20,1995)
譯文:當然,Bob,每個人都在談論放權,但真正開始執行總要等老板的最后決策。
“therubberhitstheroad”本意為橡膠碰到地面,即新車首次上路,可喻指行動的開始、理論的檢驗等。因為沒有對應的中文隱喻,故只能意譯為“真正開始執行”。
(三)換喻法
當英文隱喻所內涵的意思與中文的另一隱喻相對應時,
轉換隱喻譯法則是最好的折中辦法,因為既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不減原文語言的生動性。
例13.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NewYorkTimes,Mar.21,1994)
譯文:非常正確,但陣痛是自然的。
“teething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嚴重,卻又讓人頭痛的問題,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經歷的。而按中文的習慣,我們往往用“陣痛”來形容,故可譯為陣痛。
例14.Thetradingcompanies’elaboratecommunicationsnetworks-byfartheirstrongestsuit-arealsoinserioustrouble.
譯文:堪稱為商社王牌的完備的通訊網,也面臨嚴重的困難。
“suit”原意是同花色的一組紙牌,但根據上下文,這里換作“王牌”更妥。
(四)直譯加注釋法
對于那些譯文讀者較陌生,
)而又屬專業術語類的隱喻,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法。
例15.Thissystembecameknownasthesnakesincethesecurrenciesmoveupanddowntogetheragainstcurrenciesoutsidethesnake.
譯文:由于這些貨幣對成員國以外的貨幣實行匯率聯合浮動,就被稱為蛇行貨幣體系,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
“蛇形浮動”對于具有相當專業知識的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對普通的讀者而言可能就難以理解了。所以經濟隱喻的翻譯,除了要正確理解其內涵以外,還需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受性,在綜合把握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譯法。
三、結論
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大量地存在于經濟語言中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無論是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還是容器隱喻都是通過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領域去把握一個相對抽象、陌生的領域。經濟隱喻的研究對我們把握經濟理論以及正確翻譯經濟文章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eterNewmark認為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是陳述事實與理論,最重要的是信息。譯者必須以信息傳遞的正確性與清晰性為第一要旨,正確理解隱喻的文化內涵,并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采用直譯、意譯、換譯及直譯加注釋等策略。
【注釋】
以上例句除加注外,均引自馮祥春編著的《大學經貿英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參考文獻】
[1]PeterNewmark.Approachto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馮祥春.大學經貿英語[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11[4]孫慶舒.英語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及其與文化的關系[J].山東外語教學,2003,(5)1[5]林慶揚.淺析經濟貿易英語文章中的隱喻[J].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9)1[6]譚震華.英語隱喻詞語的翻譯[J].上海科技翻譯,
2002,(4)1[7]夏孝才,楊艷.科技隱喻及其翻譯[J].湖南大學學報,2003,(3)1MetaphorsinEconomicArticlesandtheTranslation
- 上一篇:看圖說話寫話管理論文
- 下一篇:教材語言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