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1 06:53:00
導語:隱喻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隱喻是自然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它根植于語言思維和文化中。隱喻是詞匯教學中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從隱喻入手學習詞匯符合認知規律,可以突破傳統學習詞匯的瓶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詞匯。
關鍵詞:隱喻;概念隱喻;詞匯學習
Abstract:Metaphorisanaturalphenomenoninlanguage.It’salsoawayofhumanlifebeingrootedinlanguagethinkingandculture.Metaphorisonekindofmeanstomaketheabstractideaconcretizeinvocabularyteaching.Itcanbreakthebottleneckoftraditionalvocabularylearningifstartedwithmetaphor,sometaphorcanhelpstudentsstudyvocabularybetter.
Keywords:metaphor;conceptualmetaphor;vocabularylearning
一、引言
Richards指出:隱喻是人類無處不在的原理,人類口頭交際中平均每三句話就有一個隱喻[1]。Derrida也將其視為整個語言系統的象征,把隱喻看做一種普遍的認知活動和表達活動,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隱喻[2]。所以隱喻無處不在。對隱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論修辭》。在傳統理論中,隱喻僅被認為一種單純的語言現象,是修辭格的一種。隨著人們對隱喻認識研究的深入和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的發展、隱喻已從狹義的理論轉變為從人類認知高度出發的隱喻認知理論。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phorWeLiveby》的出版標志著隱喻研究突破了傳統研究的界限,進入了認知研究的領域。隱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生存和認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語言思維和文化中。其工作機制是將源域(sourcedomain)中我們較熟悉的具體的經驗或概念的語義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標域(targetdomain)中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認知空間之間的關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如“他不買賬”是將“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會交易”的目標域來理解。隱喻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隱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個系統一致的整體。普通語言中大約有70%的表達方式來自隱喻概念,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隱喻將理性與想象結合,是人們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從這一角度出發,隱喻應是詞匯教學中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使所學詞匯意象化和具體化也是當今詞匯教學發展的方向之一。
二、現狀分析
傳統的詞匯教學法受到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關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視對詞語認知理據的觀察與講解。受此影響大多數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英語詞匯。很多學生抱怨英語詞匯太多,且無規律可循。還有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存在誤區,喜歡背一些偏難生僻的單詞。有的甚至將整本的單詞背下,但當口語交流或寫作時就詞窮,所以詞匯學習一直都是學生學習英語難以突破的瓶頸。目前常用的詞匯學習法有詞綴法、典型例句法、循環記憶法、擴大閱讀法等,這些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對單詞的記憶都起到了作用。但這些詞匯記憶法都沒有深入到詞匯內部,詞匯的記憶是孤立的、二維的、機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導致學生學習事倍功半。根據文秋芳的調查結果,我國大學生“往往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而不顧多樣性,學生的二語能力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沒有明顯的進步”[4],而隱喻是詞義產生的主要理據、是表達的機制、是同義和多義的來源、是強烈感情的釋放口、是填補詞匯缺口的方法。隱喻是“一種常被忽視的聯系一詞多義的重要資源”。有學者認為學生需發展其隱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即對隱喻的意識與理解、掌握運用隱喻的策略,掌握詞項的擴展意義(metaphoricextensionsofmeaning)是學習詞匯的重要方法[5]。從上述各個角度出發,隱喻都應被視為我國外語詞匯教學的重要內容。
三、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語詞匯都是由一些基本詞匯演變而來,據統計顯示,絕大多數隱喻詞不僅是實體性隱喻詞,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詞,基本范疇詞比其他范疇詞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師可以結合概念隱喻,幫助學生理解基本范疇詞的隱喻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和表達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狀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實體域“階梯教室,手術室”和抽象域“戲劇文學,戲劇效果”等。概念隱喻在英語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隱喻有助于學生對詞匯意義的深層把握。
1.從認知的角度進行多義詞教學
認知語義學用意象圖式及隱喻、轉喻引申來說明一個詞語相互關聯的多個義項之間的關系,認知語義學認為人類空間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這是因為人類思維源于人的生活本質,軀體經驗和生活環境的自然狀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人類的意象圖式,再通過隱喻和轉喻模式,物理空間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結構中去。于是,其他本無空間內容的概念也被賦予了一種空間結構,一個詞的意義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認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聯系的義項。支配著一詞多義關系的原則即這種意象圖式的隱喻映射。比如英語中的at,從物理空間影射到時間、狀態、方式、原因等,從而形成at的多義網絡:atthestation(處所),atfiveo''''clock(時間),atwar(狀態),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Beyond一詞也有空間概念產生其他比喻意義:
Thehouseisbeyondthebridge.
Buyingacarisbeyondourmeans.
Hiswordsarebeyondmyunderstanding.
Shepushedpatiencebeyondthelimit.
比如balance一詞,不僅指天平兩端的平衡,還可以說“心理平衡”、“社會發展平衡”、“經濟均衡發展”等等。人們用同一個詞表示多個意義,是因為這些意義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的聯系來自同一個深層的意象圖式、圖式變體及從具體到抽象認知域隱喻影射[6]。隱喻是一種認知工具,推動詞匯以有理的方式演變,是理解一詞多義和語義轉移的鑰匙。因此詞匯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講明,多義現象是通過隱喻手段由一個詞的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語義延伸機制,幫助學生理清多義詞義項之間的隱喻性關系,向學生指出人類這種隱喻性思維的特征。
英語中的多義詞輔義作為中心意思的拓展許多是有理據的,有據可查。許多我們現在認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隱喻,只是由于頻繁使用,人們漸漸淡忘了其隱喻意義,而變成普通的詞匯。因此多義詞乃至中心詞義的隱喻講解是語言教學的重中之重。以對金錢的態度為例,英語中的表達方式為spendmoneylikewater,在漢語中卻表達為“揮金如土”,中西民族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呢?我們對多義詞的意義即可對此有清楚的認識,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銀行有什么關系呢?堤岸儲水(water),銀行存錢(money);河水中的水流為current,銀行流通為currency;水可流動(flow),與之對應的moneyflow表示“貨幣流量、資金流量”;melt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換成現金”;水可凍結(freeze),資金賬戶同樣也可凍結(frozencapital,frozen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對應于銀行的資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account表示流水賬。所以銀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無太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功能是儲蓄,作為該功能的進一步延伸bank還可表示“聚合體,組合,庫”,memorybank(內存體),databank(數據庫)bloodbank(血庫),eyebank(眼庫),foodbank(救濟食品發放中心)等。
2.重視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學
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內心世界的認識,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人之間尚存在差異,更何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間的人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比喻往往打著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為重要的認知手段,隱喻體現人類思維的共性。隱喻的認知共性表現在不同文化中的語言使用者都能運用隱喻認知和理解隱喻語言。隱喻作為一種各民族共有的認知方式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心理基礎。在詞匯教學中對詞匯文化內涵的介紹,一方面引導學生恰當利用母語正遷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內涵類似的詞匯,還要通過文化內涵差異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中西方隱喻思維的差異。從認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標語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標語民族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學好一門語言。
例如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世界領先,英語中因此有大量與航海與捕魚有關的傳統隱喻,如把原來水手的話overheadandears(淹過頭部和耳朵)應用到其他領域,就創造了其他有趣的隱喻:overheadandearsindebt(債臺高筑);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墜情網);overheadandearsinwork(埋頭工作)。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我們的許多諺語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再如中國位于東半球,屬季風性氣候,當東風登臨大地時,它帶來的是春天的氣息,因此漢語中的東風常用來象征新的生機。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因此雪萊的《西風頌》正是迎春之歌。
英語文化起源于希臘和羅馬文明,因此英語中有不少來源于希臘和羅馬神話的傳統隱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riddleofSphinx(難解之謎)。英語中還有很多來源于重大歷史事件的傳統隱喻,如burnone’sboat(起源于羅馬皇帝愷撒征服不列顛的故事,喻指斷絕后路,斗爭到底),Dutchcourage(起源于歷史上英國人與荷蘭人斗爭,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學典故的隱喻,如:DonJuan(喻風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樣有著濃郁的英語文化特色,很難為非英語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國歷史悠久,出自歷史事件、歷史故事的傳統隱喻更是數不勝數,如三顧茅廬、四面楚歌、完璧歸趙等等;出自神話傳說、經典文學作品的隱喻也是極其豐富,如:八仙過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結語
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隱喻理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途徑。它使我們從新的角度來研究教學,使我們認識到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隱喻思維能力。
隱喻作為人類思維和認知世界的方式,與詞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有利于加深我們對新詞含義、多義詞以及詞匯運用的理解。在隱喻基礎上學習英語詞匯,使得詞匯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難為易,生動有趣,具體形象,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它不僅培養學生隱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是有益的探索。
從認知角度出發的隱喻理論必將對詞匯的教學有深遠的影響。與傳統方法相比,隱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發展學習者的詞匯能力,有助于他們觸類旁通地領悟和應用詞匯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對詞匯之間的廣泛聯系和組合搭配進行準確合理地挖掘、提煉和引申,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語言水平。
[參考文獻]
[1]Richards[KG*2]IA.ThePrinciple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12.
[2]Derrida.MarginsofPhilosopl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31.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20-25.
[4]文秋芳.從全國外語專業四級口試看口語教學[J].外語界,2001,(2):24-28.
[5]LowG.OnTeachingMetaphor[J].AppliedLinguistics,1998,(9/2):125-147.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77-78.
- 上一篇:英文電影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論文
- 下一篇:語文課堂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