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變化翻譯

時間:2022-03-17 09:05:00

導語:語言變化翻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變化翻譯

一、概說

人類創造語言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進行人際溝通,傳播人類文明與進步,傳承科學創造與發明。其實語言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目前世界尚存的2000多種語言中。漢語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語的影響面最大,實屬世界上最活的兩種語言。究其發展規律。人們不難發現:語言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求生存,在變化中才能求發展。

作為與語言文字密切相關的翻譯,也難免要隨著語言的發展而發展。隨著語言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翻譯工作才能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

二、語言的變化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面僅以英漢兩種語言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說明。

1、時事政治引起的變化

時事政治引起的語言變化頻率最高。速度最快。世界風云變幻莫測,每一次有影響的政治事件。都會導致一些新詞匯的出現。比如1815年,拿破侖軍隊在比利時城鎮滑鐵盧遭到慘敗,于是英語就出現了短語“meetone’sWaterloo”,用來比喻遭到慘敗或受到致命打擊。所以當我們今天說:

Ifyoudon’ttakemyadvice,youwillmeetyourWaterloo,

如果你不聽我的勸告,你會全軍覆沒的。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大肆屠殺猶太人。到處發動侵略戰爭,妄圖獨霸全球。于是英語中就出現了Nazi(納粹)、Gestapo(蓋世太保)、fascist(法西斯)等與二戰有關的字眼。到了冷戰時期,theColdWar(冷戰)、nuclearthreats(核威脅)、nucleararmament(核軍備)、twosuperpowers(兩個超級大國)等詞語頻頻出現。到了八十年代末,美國出與自身利益的考慮,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實施了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于是便有了theGulfcrisis(海灣危機)。后來又出現了Kosovocrisis(科索沃危機)。近幾年美國一直堅持其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System國家導彈防御系統),2001年美國遭受了September11Attacks(9.11襲擊),美國總統布什在發表首次國情咨文時提出theAxisofEvil(邪惡軸心)的論調。

漢語的情況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人們經常喊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DownwiththeUSimperialism,),用“”(thePeople’sCommunes)、“”(theGreatLeap)、“三面紅旗”(theThreeRedBanners)等字眼。到了,又有了“無產階級”(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紅衛兵”(theRedGuards)、“大字報”(dazibao或bigcharacterposter)。還有后來的“”(theGangofFour)。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便出現了“改革”(reform)、“開放”(openingup)、“四個現代化”(theFourModernizations)?,F在又有了“三個代表”(threerepresenting,[未加補譯])、“一國兩制”(onecountry,twosystems)、“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近年來我們中國要“和平崛起”(peacefulrising)或“和平發展”(peacefuldevelopment)就要建立“和諧社會”(harmonioussociety)乃至“和諧世界”(harmoniousworld)。這類詞匯無不含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時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時事政治的變化。但它們的特點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政治性詞匯隨著時代的變遷或政治事件的結束,也逐漸淡出甚至銷聲匿跡。當然。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和新政治事件的出現。又會涌現出新的詞匯。

2、經濟變革引起的變化

經濟作為社會的命脈,在語言的發展中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模式會不斷變更,新的經濟現象不斷涌現,這就需要人們不斷更新語言。來表達這類新經濟。比如原來把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稱peasant。farmer的意思是“農場主”,而現在更多地則用farmer。相比之下,peasant從事的是小規模、初級的農業生產,而現在的farmer們則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再如,mill指工廠時,指過去的手工作坊,現在除紡織業、造紙業以及面粉廠繼續延用mill外。更多地則用factory、plant、works、甚至manufactory。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heavyindustry、lightindustry、insuranceindustry、serviceindustry;經濟又分為marketeconomy、plannedeconomyindividualeconomy,collectiveeconomy、stateeconomy;經濟領域中的stockmarket、stockcompany、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GNP、GDP、OPEC、APEC、WTO,還有代替了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的EuropeanUnion,以及取代了法國franc、德國mark、意大利lira等12國貨幣的Eurodollar。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舉世矚目,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語言變化。如“三資企業”(enterprisesinthreeformsofventures,[補譯太長,故未引用])、“經濟特區”(specialeconomiczone)、“高新技術開發區”(hi-teehdevelopmentzone)、“西部大開發”(thegreat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廠長負責制”(systemofoverallleadershipbvthefactorydirector)、“任期目標管理制”(managementbvobiectivesduringtermofservice)、“滿負荷工作法”(full-loadworkmethod),等等。相信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還會有更多更新的經濟類詞語出現。

3、文化、生活引起的變化

文化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活體現了文化的發展。文化和生活的變革同樣會帶來語言的變化。在唐朝。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選派高僧玄裝跋山涉水。留學印度數十載。取回并組織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為中國引入了佛教文化,并將其在中國發揚光大,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別(如藏傳佛教),并東渡日本,對日本的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佛教才吸引了眾多的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也正因為佛教的輸入,漢語言中才有了“釋加牟尼”、“如來佛”、“舍利子”、“觀音菩薩”、“閻王”、“魔鬼”、“阿彌陀佛”等佛門用語。同時,沿著古絲綢之路。伊斯蘭文化也傳人中國。還有景教給中國帶來了西方的基督文化。于是漢語中就有了“天國”、“地獄”、“上帝”、“教堂”。后來又有了“幽默”、“浪漫”、“歌劇”、“鋼琴”、“吉他”、“號”、“交響樂”等詞語。

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走出國門。輸往國外。比如中國的宗教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也被外國所接受。于是英語中就有了Confucianism、Taoism、teaparty、teatime、silk、china、Chinesefood、chopsticks、chopsuey(炒雜碎)、qipao等詞匯。

文化的變化必然引起生活的變化,這一點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尤為突出。在中國,現在過ChristmasDay、Fool’sDay、Valentine’sDay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見面hug。告別kiss或說bye-bve的人比比皆是,許多人身著suit。脖子系著tie。一派gentleman風度。逢年過節寄張postcard,看望親朋好友送束flower,購物用creditcard,餓了吃KFC或Macdonald。渴了喝coffee、Coca-Cola、Sprite,出門不坐bus,要搭(打)taxi,病了不說“看病”,卻說seeadoctor。想娛樂可跳disco、唱karaoke。再想刺激點還可跳bungee。這方面老外也不示弱,講putonghua、唱jingju、練gongfu、包jiaozi、吃chowmein(炒面)、玩mahjong、穿qipao的老外也逐漸多了起來。4、科技發展引起的變化

二十世紀科技發展迅猛。二十一世紀知識、信息“大爆炸”,它們給語言帶來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紀和本世紀初,我們先后有了雷達(radar)、激光(laser)、原子彈(atombomb)、核武器(nuclearweapons)、航天飛機(spaceshuttle)、導彈(missile)、潛艇(submarine)、飛機(plane)、麥克風(microphone)、錄音機(recorder)、復印機(copyingmachine)、摩托(motor)、引擎(engine)、電報(telegram)、電話(telephone)、計算機(computer)、網絡(network)、因特網(Internet)、電子郵件(E-mail)、克隆(clone)、納米、(nanometer)、信息技術(IT)、黑客(hacker)、博客(blog)、Vista(微軟開發的最新操作系統,目前尚無正式譯法),等等。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其發展速度之快就連最新的詞典也應接不暇。面對大量蜂擁而至的科技新詞匯,就連翻譯工作者有時也不得不原封不動地照搬,難怪許多文章中經常會夾雜一些英文字母、單詞、或縮略語。

三、翻譯的變化

翻譯是兩種語言進行交際的媒介。如果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那么沒有馬列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翻譯就沒有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正是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通過翻譯,把馬列主義介紹給了中國人民。喚醒了廣大的勞苦大眾,從而產生了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才有了今天繁榮昌盛的新中國。而面對當今不斷進步的社會和飛速發展的科技。翻譯依然承載著“豐富人類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國家”的重任。

翻譯是互動的,就英漢兩種語言來說分為英譯漢和漢譯英。對語言中出現的新東西、新變化。有些人主張直譯(包括音譯和移譯,也稱零翻譯或不譯),有些主張意譯。還有些主張音意兼譯。但無論直譯、意譯還是音意兼譯,其翻譯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此時是直譯。彼時也許成了意譯,因此翻譯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語言的變化而不斷修正自己。

1、音譯變意譯

音譯是翻譯最簡捷的手法。在大量外來語涌入的情況下。人們可能不懂或不完全懂它們的意思。所以只好囫圇吞棗,先音譯過來。然后再逐漸地去理解。最后改成意譯或音意兼譯。例如granllilar先音譯為“葛朗瑪”,現意譯為“語法”;proletarian和bourgeoisie先音譯為“普羅列塔利亞”和“布爾喬亞”,后意譯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socialism最早被音譯為“索昔阿利司”或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后由梁啟超把日語音譯的“社會主義”移植過來。才有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再比如laser先譯為“萊塞”,后譯為“激光”;telephone先譯為“德律風”,后譯成“電話”;democracy和science先音譯為“德謨克拉西”和“賽因斯”,后意譯為“民主”和“科學”;penicillin先音譯為“盤尼西林”,后意譯為“青霉素”;engine先音譯為“引擎”,后意譯為“發動機”;antitrust先音意兼譯為“反托拉斯”。后意譯為“反壟斷”。

2、意譯變音譯

有些詞匯意譯起來較長或容易引起誤解,所以逐漸又改成音譯。如英語的party。以前經常譯成“會”或“聚會”,但英語中的party太多,有eveningparty、teaparty、birthdayparty、Christmaspartylcocktailparty、coming-outparty、dinnerparty,farewellparty、gardenparty、going-awayparty,NewYear’sEveparty、singlesparty、surpriseparty,等等。漢語的“聚會”的確難以應付如此之多的party。況且漢語“聚會”又有聚眾鬧事之嫌,所以有時將其音譯為“派對”。再如show的意思是“表演”“演出”,makeashow過去經常譯成“進行表演”?,F在經常把show譯作“秀”,makeashow譯成“作秀”。而且還引申出“脫口秀”“時裝秀”等詞。再比如clone的意思是“無性繁殖”?,F在直接音譯為“克隆”;internet一開始譯為“國際互聯網”,現音意兼譯為“因特網”;E-mail譯作“電子郵件”,現在有人譯成“伊妹兒”;modem意譯為“調制解調器”?,F被電腦愛好者音譯成“貓”;bye-bye過去譯成“再見”,現在音譯成“拜拜”;fans過去譯作“……謎”?,F在譯成“粉絲”;office過去是“辦公室”,現在有人譯作“奧菲司”;partner過去是“搭檔”、“合伙人”?,F在是“拍檔”。

在將漢語中某些特有的東西譯成英語時也存在類似現象。如早先把“餃子”譯成dumpling,dumpling的英文解釋為smallroundmass0fdoughsteamedorboiledwithmeatandvegetablesinside,即“里面包著肉和菜的面團”。但中餐中包餡的食品種類太多了,所以干脆把它們分別譯為baozi、iiaozi、wonton、tang’yuan;“白酒”先譯成alcohol,alcohol含有“酒精”的意思,容易把白酒和工業用酒精混淆起來,所以音譯成baijiu;早先把“武術”譯為Chineseboxing,但英語boxing的意思是“拳擊”,中國的武術和拳擊還不太一樣。而且種類較多,后來又譯為martialarts,似乎還不夠準確。所以現在直接音譯為gongfu、wushu、qigong、tajjiquan;過去把“豆腐”通常譯為beancurd,因為豆腐由中國傳往世界各地,而且在國外頗受歡迎,家喻戶曉,所以現在英語就有了toufu這樣的詞匯:把tabletennis改成ping-pong,mandarin改成putonghua均屬于這一類。

3、音譯意譯并存

如上所述。在外來語的翻譯過程中,有些從音譯改為意譯,有些從意譯改為音譯。有些改譯后就舍棄了原先的譯法。有些改譯后仍保留先前的譯法,有些音譯和意譯可以無條件互換,有些音譯和意譯在特定條件下不能互換。如motor音譯為“摩托”、“馬達”。意譯為“發動機”:microphone音譯為“麥克風”,意譯為“擴音器”、“微音器”、“話筒”;bus音譯為“巴士”。意譯為“公共汽車”;party音譯為“派對”。意譯為“聚會”。它們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互換。不會產生歧義。但有些詞,互換它們的音譯和意譯會產生歧義或講不通。如model音譯為“模特兒”,音意兼譯為“模型”。但人們通常說“時裝模特兒”、“人體模特兒”。如果說“時裝模型”或“人體模型”。就會產生歧義;反之,人們通常說“塑料模型”、“鑄造模型”,一般不說“塑料模特兒”或“鑄造模特兒”。再如modern音譯為“摩登”。意譯為“現代的”,我們可以說“摩登時代”、“摩登女郎”,但不說“摩登科技”、“摩登社會”,更不能把“四個現代化”說成“四個摩登化”。

4、移譯

移譯是把源語中的詞原封不動地搬到目的語中,即不譯或零翻譯。例如日常生活中見到的VCD、DVD、CT、CPU、CDMA、BBC、VOA、GND、GDP、WTO、OPEC、APEC、UN、PK、DNA、SARS等均屬于這一類,還有夾雜在文章中間的英語單詞甚至句子。尤其是現代計算機和信息類科學書籍和文章。幾乎是中英文參半。移譯的優點是最精確地保留了源語的全部含義,但缺點是剛開始會增加閱讀困難,使不熟悉英語的讀者無法理解。所以在移譯的初始階段。應附上必要的漢語釋義。待大多數人熟悉其含義后,方可放心使用。就像現在再沒有多少人為不懂WTO、TV而苦惱一樣。而且有些詞匯在經過一段移譯之后,又會變為音譯或意譯。如過去人們一直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F在有人將Windows譯作“視窗”。

5、時間與空間引起的翻譯變化

語言在變化,翻譯也在變化。上述的音譯變意譯、意譯變音譯屬于一種變化。另一種變化就是時間或空間引起的翻譯變化。如America在三、四十年代就曾被譯成“米國”;mobilephone一開始被譯成“移動電話”,后來人們簡稱其為“大哥大”。現在由于其形狀、體積和制作的精美。被直接叫做“手機”(cellphone);spaceshuttle-開始譯作“太空穿梭機”。后來譯成“航天飛機”;“”過去譯成ChairmanMap,后來則把“江主席”譯作PresidentJiang;NewZealand在大陸被譯成“新西蘭”,在臺灣被譯成“紐西蘭”;laser在大陸被譯為“萊塞”、“激光”,在港臺被譯成“鐳射”。這就如同把斯諾的RedStarOverChina譯成《紅星照耀中國》和《西行漫記》,揚憲益老前輩把《紅樓夢》譯成ADream0fRedMansions和戴維,霍克斯將其譯成TheStory0ftheStone一樣,各有各的魅力。即使現在看來譯得很成功的作品。若干年后再回頭看。也許仍有不盡人義之處,需要修改與補充。難怪乎有些優秀作品同時會有數種譯本,或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譯本。究其原因。就是社會在發展,語言在變化,翻譯也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