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生實際改革教學模式論文

時間:2022-05-25 11:27:00

導語:根據學生實際改革教學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學生實際改革教學模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結束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拓寬視野、認識客觀事物、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過分注重對語法知識的講授,將閱讀課變成了精讀課、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忽視對課本閱讀資源的利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不良的閱讀習慣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閱讀作為學習英語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一直以來在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制約,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對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改革對策建議

一、引言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拓寬視野、認識客觀事物、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能力,也是學習一門外語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既是培養其英語自學能力的基礎,又是培養其自學能力的手段。因此,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一直以來在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中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由于種種的原因,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些弊端,其教學環節的現狀和實際的教學效果均不容樂觀。

二、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不少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通常的做法是:針對每一篇的閱讀材料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閱讀文章,根據文章內容,找出問題的答案,接著核對答案。這樣的做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提高其做題的速度。但這種以教師為主的模式,片面強調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因素。學生一直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地進行做題練習,使得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了限制。師生間較缺乏交流互動,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對英語閱讀課逐漸失去興趣。

2、過分注重對語法知識的講授,將閱讀課變成了精讀課

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對生詞意思、句法結構等語法知識的講解,習慣性地將一篇完整的閱讀材料“掘地三尺”地劃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句子,再對這些句子進行單詞講解,語法分析,甚至要求學生對句子進行翻譯。閱讀教學變成了單純的語法知識的講授,將閱讀課上成了精讀課,甚至是語法課。在教師的這種錯誤的導向下,不少學生在閱讀時,不懂得對文章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理解與歸納,而是專注于對文章中一些復雜句子的分析,甚至是翻譯,閱讀水平無法得到較大的提高。

3、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忽視對課本閱讀資源的利用

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大多教師喜歡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以此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少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而忽視了對課本閱讀資源的利用。一些教師打著“介紹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旗號,以課本閱讀材料中的某一內容為切入口,將英語閱讀課轉變成了時事分析課、甚至是影視音樂欣賞課。課堂上,教師帶著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粗略簡要地分析后,就立即轉入所謂的“知識拓展”的教學中,有些學生甚至連閱讀材料的內容都沒有完全理解。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大學英語閱讀課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技能課,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其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意識到閱讀活動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其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的積累,對閱讀材料里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理解和歸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他要對閱讀材料里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理解其所閱讀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閱讀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的訓練并提高其閱讀理解的能力。針對當前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結合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進行改革。

1、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學”為重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教師則是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因此,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在課堂上由教師包講到底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進入新單元的學習前,教師可以先提供一定的背景資料給學生,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同時激發其對課文的閱讀興趣。然后再根據每篇課文的長短,規定閱讀時間。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先布置給學生幾個中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以此訓練學生查讀(Scanning)的閱讀技巧。但要注意,這些中心問題的設計不在于多,而貴在精。問題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要具有啟發性,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在學生讀完整篇課文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其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一些問題,讓其他的同學來討論解答。接著再讓學生提出自己還有哪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教師進行點撥解答。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大意,或口頭復述文中主要情節,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教學方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此外,針對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語法難點,教師可以通過指導,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課文中重要的語言點及語言模式,并讓學生自主進行新舊知識的異同點的比較,由教師講授語言點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2、注重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適時而恰到好處地介紹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激發其閱讀興趣。大學英語的閱讀材料涵蓋了歷史、地理、政治、科學以及風俗民情等各方面的知識。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將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做一定的介紹,將會嚴重影響不少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對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進行介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把握閱讀材料,提高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的效率。在對背景知識介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選擇性、針對性地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

3、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

要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僅僅通過課堂上的90分鐘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閱讀訓練。例如,在進入新課文的學習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去網上搜索相關的英文材料,并將所收集到的英文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寫成讀書筆記,上交教師批改。教師可從中挑選文章寫的比較出色的學生,讓其在課堂上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的讀書筆記的大致內容。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充當監督者的角色,為學生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學習模式,并督促學生。這種練習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等基本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不良的閱讀習慣

不少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的不良的閱讀習慣。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速度,而且也影響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常見的不良的閱讀習慣有:慢讀、聲讀、指讀、心讀、回讀、譯讀以及對工具書的過分依賴等等。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意教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外,還應當對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進行及時糾正。以“譯讀”為例。不少學生存在著譯讀的不良的閱讀習慣。所謂的“譯讀”,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章進行膛詞逐句的翻譯,即采用英語→母語→英語的模式,通過將文章譯成母語來輔助理解。這種“母語轉移現象”使得學生“看的是英語,記的卻是相應的漢語”,不利于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針對這種現象,教師除了提醒學生注意外,還可以在課堂上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材料,并要求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復述,通過大量的快速閱讀及口語復述來加強對學生大腦的英語刺激,使學生逐漸克服“譯讀”這種母語轉移現象。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不僅需要學生的多讀多練,而且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改革舊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將“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

參考文獻:

[1]王磊.發掘校園網絡資源創新英語泛讀教學[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3,(9):72.

[2]朱效惠,隋桂嵐.英語閱讀理論與模式[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02.

[3]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