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譯特點及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5 04:39:00

導語:英語口譯特點及教學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口譯特點及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摘要:口譯是一種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和知識的活動。口譯教學已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英語口譯特點和原則,探討口譯課堂的一些教學方法

關鍵詞:英語口譯;特點;教學方法

一、引言

伴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大學針對英語專業開設口譯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精通漢英兩種語言,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能夠流利的進行英漢互譯的涉外人才。因此,大學英語口譯課程承擔著培養這種人才的任務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的需要。目前,社會及市場對口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定位也越來越高。口譯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規格口譯人才規范化培養已經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學英語口譯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分析英語口譯的特點和原則,談談自己對口譯課堂的一些教學方法的認識。

二口譯的特點

口譯是一項很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說其特殊是因為口頭翻譯工作有以下突出特點。

1、即席壓力性。口譯是一種不可能預測的即席雙語傳言活動。口譯人員需要在準備有限的情況下,即刻進入雙語語碼切換狀態,進行現時現場的口譯操作。現場氣氛壓力大,特別是有的口譯場面非常嚴肅莊重,如國際會議和外交談判。正式場合的嚴肅氣氛會給經驗不足的譯員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緊張的情緒會影響譯員的自信。

2、立體綜合性。口譯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說,讀、寫等知識和技能的語言操作活動。譯員必須具有觀察捕捉說話者的臉部表情、手勢體姿、情緒變化等非語言因素的能力;能夠耳聽會意各種帶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語速的話語的能力;能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流利而達意地表達能力;在口譯過程中能進行快速筆記、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譯屬一種立體式、交叉型的信息傳播方式。

3、內容的繁雜性。譯員的口譯范圍沒有限界,內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無所不涉,無所不包,繁雜無限。口譯的服務對象是各界人士,來自各個階層、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際過程中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所熟悉的專業知識表達出來,這是譯員無法回避的現實。譯員必須是一名通曉百事的雜家。

4、個體操作性。譯員屬單一的個體工作者,其勞動具有很強的獨立操作性。口譯需要當場、即時完成,譯員通常聽到的是只講一次、不再重復的話語,他在正確理解的同時必須立即獨立地進行一次性的翻譯。通常譯員在整個口譯過程中基本上是孤立無援的。譯員必須隨時獨立處理可能碰到的任何問題。在口譯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譯員受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查詢工具書或有關參考資料,不能在現場向任何專家、學者請教,也不能頻頻打斷說話者,要求對方重復自己所講的內容,解釋其中的難點。

5、跨文化交際性。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不是從原旬到譯旬的譯碼,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須經過信息概念轉化,才能以譯語表達原語的意思。口譯的模式由三大塊組成,左邊是原語輸入,右邊是譯語輸出,中間連接左右兩邊的是信息概念轉換。

三口譯的原則和教學方法

口譯教學目的為培養具有雙語轉換能力的合格的譯員。鮑川運(2004)認為有四個標準可用來評判譯員質量,即意思準確(Meaning)、條理清楚(clarity)、選詞恰當(Diction)和表達得體(Presentatlon)。這就要求口譯員不但要掌握相關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還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法國著名口譯學家賽萊斯科維奇指出,口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譯技能意識,應以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劉和平1994)。口譯技巧和技能包括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即席反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梅德明(2003)認為一個人的口譯能力不完壘等同于語言水平加翻譯技巧,而是現代社會跨語言交際活動中譯員的雙語能力、翻譯技巧和個人翻譯素質的綜合體現。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深諳跨文化交流時應遵守的國際準則和國際慣例。根據以上對口譯特點的分析和口譯原則的探討,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實踐,針對口譯教學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應能力訓練。

口譯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口譯的人員除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在通過各種多樣化的授課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外,場景式的訓練則不失為讓學生體驗在壓力下訓練口譯能力的另一方“良藥”,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銳、思維括躍、想象豐富,發揮出學生的智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切『練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很多學生在有足夠筆記的情況下,句子卻始終翻譯不出來,間或有明顯關鍵詞搭配錯誤的情況,甚是遺憾。去除緊張和欠缺語法知識的因素以外,這種問題很大程度上出在學員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基于這種考慮,在教學中要經常讓學生做諸如:斷詞組句、語句轉述的訓練,以期轉換學生固有的“一個蘿卜一個坑”思想,鼓勵學生一詞多譯,一句多譯,同時讓學生養成一種變通難句靈活搭配的習慣,不至于在關鍵時候“死機”。

2、聽力理解和短時記憶能力訓練。

由于口譯在短時間內經歷三個轉換過程:從原語的語言符號到內容的轉換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從內容到記憶的轉換——即記憶(Memorizmg)I從記憶到表達的轉換一一即用譯語表達原語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視、聽、說、讀、寫的綜合性語言操作能力。口譯的最初過程是從聽開始,然后大腦進行解碼。因而第一階段的聽力理解過程至關重要。心理學家研究人的短期記憶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翻譯長達幾秒到十幾分鐘的內容,因此要注重學生的聽力訓練,苦練基本功。平時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新聞、電影、電視等,注意收聽不同英語口音的錄音材料,同時課堂上進行短期記憶的訓練包括對原語的復述、概括大意、形象記憶、邏輯記憶、連鎖記憶、描述等;還要訓練學生會作筆記以幫助記憶。口譯筆記切忌求全,用簡單的字、詞或符號將講話的要點用極快的速度記錄下來,達到提示翻譯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見的省略語和簡單的速記符號。筆記技能形成的關鍵環節是模擬臨場訓練。筆記的課堂教學應避免大段的理論講解,而應強調模擬臨場,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多做仿真練習。在仿真練習中,教師可穿插講解并示范口譯筆記基本方法,筆記常用的符號、略語和記錄格式等。

3、表達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

語言能力是應用技能訓練開展的前提,而對于口譯來說,理解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更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一環節開展的得當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以后的技能訓練。這一環節訓練的側重點在于對于學員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上。可以通過多類型(如介紹言語類、演講言語類、禮儀言語類等)材料的翻譯及閱讀理解和綜合復述(如根據原文轉述、定題自述等)來訓練學員掌握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語言結構與詞匯的特點。此環節筆者認為適宜在口譯專業課程正式開始前的半個學期開始,在授課過程中,對必要的語言表達方式、結構、各種語言難點等進行操練都是適宜的,兼可幫助學生獲得許多主題知識。

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征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許永梅2008)因此在口譯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應適時地融入稱呼、介紹、寒暄、問候、訪問、宴請、送禮、告別、聚會、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以及熟悉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這種語言的高雅,注重運用俚語、詼諧、夸張、婉轉等修飾方法,注重文化差異在不同語域中的表現。

在掌握一定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的基礎上,應培養學生掌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學生要力求博覽群書,擁有廣博的知識,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雜家”。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加強學生的自身素質修養的培養。口譯員作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應該遵循國際間的規則,如保密、公正、按時、準確、尊重客戶、公平交易等。

四結束語

理論分析結合教學實踐使我們意識到口譯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口譯課的顯著特點是教學時數少、難度大、綜合性強。要完成好口譯課的教學任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扎實的雙語語言功底,清晰、流暢、達意的表達能力,良好的記憶儲存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應變反應能力。衡量其教學質量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使學生學會和運用口譯技能。而作為教員需要時刻考慮以學生為中心,因人施教,科學地安排教學內容、口頭練習及課程進度。口譯的現實性、即時性、交互性在口譯教學中要始終貫徹循序漸進,這樣堅持不懈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譯技能。以上是筆者針對英語口語及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和思考,以期在將來的實踐中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參與到討論中來,從而提高大學英語口譯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