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漢基本要求論文

時間:2022-07-23 03:20:00

導語:英譯漢基本要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譯漢基本要求論文

關鍵詞:句子結構詞的多義性詞的文化內涵舊詞新義

[摘要]在英漢翻譯中,要正確理解原文,選擇詞義,須從句子結構以及詞的多義性,詞的文化內涵及舊詞新義等幾方面下功夫。縱觀我國翻譯理論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我國一些著名作家及翻譯家對翻譯的要求都作過論述:表述有繁有簡,要求有低有高,但基本內容則是比較一致的。即有兩條基本要求:一是忠實;二是通順。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A.Nida)曾指出:“要達到理想的翻譯,不僅要在譯語中找到順服自然的對等語,而且還要找到最切近的對等語。所謂最切近,主要是指意義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而要在翻譯中做到“忠實”、“通順”或者“順服”、“切近”這兩點,我認為對原文的理解是關鍵,這也是判斷詞義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先決條件。翻譯者只有“鉆進去”,充分“吃透”原文每個詞所表達的文化底蘊,即每個詞的內涵及外延,才能選擇準確、恰當的詞義來體現原文的精神實質和風格。由于英漢語言在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更顯懸殊。因而,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遵循奈達提出的動態翻譯方式。奈達認為:翻譯即交際,為了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任何話語都必須以接受者為出發點,即原文中的表達方式,搭配方法,文化內涵等都應被轉換成譯文讀者所熟悉的相關內容。要做到翻譯的動態對等,以下幾個方面是譯者成功實現譯文動態對等的關鍵。

一、實現英漢不同句式結構的有效轉換在翻譯長句時,外語教學界一個共同的認識應打破原句結構。

按譯入語的造句規律重新組合安排。筆者認為:著眼于思維方式的轉化過程,即按譯出語思維方式組織的句子轉化為用譯入語思維方式組成的句子。這正符合動態對等的理論要求。具體到英譯漢時,一般是把原句的空間架構轉化為漢語的時間順序架構。

1.Takingthetrain,thetwofriendsarrivedinBerlininlateOctober1922,andwentdirectlytotheaddressofChouEn-la.這句主要結構是Taking…,thetwofriends…arrivedin…,andwentto….原文主語前面先用一個分詞短語,這在英語書面語里是一種常見的結構。相應的漢語句子結構為:主語……坐火車……到達……,立即去……。整個譯文應為:他們兩個人坐火車于1922年10月到達柏林,立即去的住處。

2.ItisprobablyeasierforteachersthanforstudentstoappreciatethereasonswhylearningEnglishseemstobecomeincreasinglydifficultoncethebasicstructuresandpatternsofthelanguagehavebeenunderstood.這句主要結構是:Itisprobably…than…why…once…。漢語句子結構為:一旦……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比……。重新安排潤色后,整個譯文應為:一旦了解了英語的基本結構和句型,再往下學似乎就越來越難了;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教師比學生更容易理解。從以上兩個例句可以看出,英譯漢時,若遇長句,須從邏輯上仔細分析,弄清各分句間的關系,然后按照動態對等的方式選用適當的漢語句式結構適當處理,而不是生搬硬套英語原文的某些詞序和句法,這樣譯文就避免了生硬別扭,晦澀難懂。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注意詞的多義性和多功能的現象現代英語詞形變化簡單,所以一詞多義、一詞多功能的現象比較普遍,即同一個詞往往屬于幾個詞類,一個詞往往具有許多不同的意義。

1.like在不同語句中的詞義,詞性的差異。(1)Thetwobuildingsareverylike.(2)Don’ttreatmelikeagues.t(3)Likeknowslike.(4)IhopeIcandrivethetractorlikeyoudo.(5)Idon’tlikesmoking.以上句子like詞性不同,使用場合不同,詞義也不同。它們可分別譯為:(1)這兩座樓很相像。(形容詞)(2)別把我當客人。(介詞)(3)英雄識英雄。(名詞)(4)我希望開拖拉機開得像你一樣好。(連詞)5.我不喜歡抽煙。(動詞)

2.Lef,tthenrigh,tdownafewsteps,andrightintotheteachingbuilding.原譯:“先是朝左走,接著朝右轉,走下幾步臺階,向右就到教學樓了。”原文中前面兩個right雖同是副詞,但意義不同,前者意思是“向右”,后者意思是“徑直地”。所以后半句應譯為:“就到教學樓”。

3.MarcelandLaurentCasanova(andhiswife)rosealmostasquickly,bygraceofMauriceThorez,astheylaterintodisgrace,bythesameagency.原譯:“馬賽爾•塞爾萬和洛朗•加桑諾瓦(及其妻子),由于得寵于莫里斯•多列士,提升的速度幾乎同他們后來的失寵一樣快,而且都是同一個機構辦理的。”上句把bythesameagency錯譯為“同一機構”,主要是沒有理解agency一詞除“機構”這一詞義以外,還有“作用”、“媒介”的意思。句中的sameagency即指MauriceThorez。全句的正確理解應是:“馬賽爾•塞爾萬和洛朗•加桑諾瓦(及其妻子),由于得到莫里斯•多列士的賞識,因而很快地飛黃騰達,后來也由于同一個人的作用,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又很快地蒙受恥辱了。”詞的多義、多性,給我們理解與翻譯英語帶來了許多困難。EugeneA.Nida曾指出:“一個詞不會只有一層意思,而有多層意思。在不同的語言中,相應詞的語義域從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在譯語中選用正確的詞語來譯原文,主要必須考慮上下文的一致,而不應拘泥于詞語上的一致,即不應總是要求譯文和原文字字對等”。因此,結合上下文,正確地辨析詞義,對于理解原文,忠實地表達原作,保證譯文的質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準確再現原文詞義的文化內涵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是具有社會意義的各種知識的來源。

因而,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英漢兩種語言分屬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兩種語言很少有絕對相應的詞匯,在翻譯時,可采用直譯、代換、增詞、意譯等翻譯手段。語言中的文化內涵,一方面附著一些單詞或詞組上。如:westwind決不等同于我國寒冬季節所吹的“西風”。同樣我國成語“望子成龍”的“龍”,這一“高貴、莊嚴、威武”的象征,在西方人眼中卻成了“兇殘、恐怖的怪獸。”一提起“長江、黃河”就與我們祖先聯系在一起,倍感親切。這正如美國人一提起“MississippiRiver”就想到“MarkTwin”一樣。另一方面是更多地附著在一些習語、成語中。英語中有大量的習語,一般包括俗語(com-monsaying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等等。習語是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是一個國家語言中的精華部分。具有言簡意賅、形象鮮明、音韻和諧、富于修辭色彩等特征。在翻譯這類習語時,我們應采用各種翻譯技巧和方法。如:6.Amissisasgoodasamile.譯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直譯。7.Thegrassi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hil.譯文:“這山望著那山高。”———意譯。8.Heislikeafishoutofwater.譯文:“好似魚兒離水,他對環境極不適應。”———直譯加意譯9.WhatsheplayedonthatoccasionwasnomorethanaJudaskiss譯文:“她在那種場合所表演的不過是猶大之吻,居心極其險詐。”———直譯加意譯10.Don’ttalkaboutvanityinmybrother’shearing,itishisheelofAchilles.譯文:“不要在我兄弟聽得見的地方談論虛榮心,因為虛榮心是他的致命弱點。”———意譯第九句中的Judaskiss出自《圣經》中關于猶大(Judas)出賣他老師耶酥的故事。

由此人們便用Judaskiss(猶大之吻)一語,來喻指背叛行為(anactoftreachery)。第十句中的Achilles’heel出自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所著《伊利亞特》(Iliad)一書。書中描繪Achilles是一位身經百戰、英勇無比的勇士。相傳,在Achilles出生后,他母親忒提斯(Thetis),為了把他鍛煉成一個渾身堅硬如鋼,刀槍不入的武士便把他倒提著放在冥河水中浸洗。可是他的一只腳后跟因握在母親手里,始終沒能浸到水,還同平常人一樣。結果在特洛伊戰爭中,他的腳后跟被死敵———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的毒箭射中,因流血不止而死。后來Achillesheel就被人們用來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點”。

四、留意“舊瓶裝新酒”的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詞的含義已逐漸消失,而另一方面,人們卻對重要歷史人物、事件、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等賦予了新義。

如:Hitler已成了法西斯分子(主義)的代名詞;美國的Fort汽車制造商也成了名牌轎車的品牌;PearHar-bourwww.attack也用于指代“突然偷襲”;Unclesam指代“美國”;Hacker(黑客)指代精通計算機并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的人;再如莎士比亞筆下的Shylock(夏洛克)、塞萬提斯筆下的DonQuixote(唐•吉•珂德)分別指代貪婪、吝嗇和敢于冒險而自不量力的人。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只要我們多讀原著、原版,不難證明這一點。總之,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好的翻譯工作者,必須結合實踐,不斷學習,擴大知識面,尤其要做好英漢兩種語言結構層次及文化方面的對比研究,增強了解,力求使自己的譯文實現“準確理解”和“充分表達”的辯證統一,使譯文真正做到“忠實”、“通順”或者“順服”、“切近”。

[參考文獻]

[1]莊繹傳.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譚載喜.新編奈達理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3]張洪來.高校教育多學科理論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264.

[4]中國翻譯編輯部.論英漢翻譯技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200.

[5]陸克.英語翻譯焦點答疑[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54.

[6]張復星.英語典故成語—用法譯法舉隅[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