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原因論文
時間:2022-08-16 05:52:00
導語:影響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最本質的特點是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載體。我們正是用聽、說、讀、寫來評判一個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英語教師們常常感覺學生在學英語和用英語時,英語潛在能力和英語口語能力之間具有明顯的差距。
關鍵詞:技巧;練習;差異;習慣;習語;能力;機會
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僅是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進行交流。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匯、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因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最本質的特點是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載體。我們正是用聽、說、讀、寫來評判一個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英語教師們常常感覺學生在學英語和用英語時,英語潛在能力和英語口語能力之間具有明顯的差距,比如:上課沉默寡言,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在交際活動中,想法很多很好,苦于無法表達等等。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大概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在學習中忽略表達思想的技巧
雖然我國的課本經常修訂,每個一段時間都吸收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語匯,詞匯難度也不斷加深,但是其邏輯思維結構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不自己去摻進表達思想的技巧,那么邏輯思維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比如: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句子表達復雜的思想。七年級課本有這樣一句話“Nexttohehotelisasmallhousewithaninterestinggarden”.意思是:旅館旁邊有一個小房子,小房子有一個有趣的花園。其實要表達這個意思,我們還可以這樣說:Nexttothehotelisasmallhouse.Thehousehasasmallgarden.這樣化難為易,既避免因句子太長出現語法錯誤,又能恰到好處的把意思表達出來,易于表達,也易于理解。
二、沒有真正的替換練習
如果一種表達方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或英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最終目的是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傳統的英語替換練習不是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下的替換,而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比如:Iloveyou(我愛你),按我們的替換方法就是把you換成her,my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么區別。這種沒有什么意義的替換并沒有啟動思維。句子的基本結構沒有變,若聽不懂Iloveyou,肯定也聽不懂Iloveher。如果替換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toyou等,或者給對方講講電影《泰坦尼克號》,告訴對方那就是love——愛,這樣以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方式對方聽不清楚,就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直到對方明白為止。
三、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習慣表達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從描述上來講,西方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說,西方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時,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中國人是按自然地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在描述一個東西時,往往最后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差別需要平時的留心才能掌握。
四、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有待于養成
用英語思維是指排除本族語或本族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一些英語學習者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Yougofi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you。再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經常說“走好”、“慢走”、“慢點兒騎(自行車)”之類的客套語。一些喜歡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他們會習慣地說成: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這些說法聽起來很不自然。運用這種方式與人交際經常會導致交際出現障礙甚至失敗。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直接用英語把聽到而且理解了的東西儲存在記憶里的習慣,以及培養他們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良好習慣。
五、習語掌握的少
什么是習語呢?說白了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把他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像北京人說“蓋了帽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難的東西就是“習語”。和美國人交流時,若能適當的運用美國習俗,對方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很愛與你交流,并把你當做朋友。因此,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多記住一些習語是非常重要的。公務員之家:
六、缺乏猜測能力
聽不懂是說不好英語的原因。之所以聽不懂,往往在于缺乏猜測能力。如果能把對方的心思猜透,不用開口就明白了,在溝通上就不會有什么問題。試想一下,為什么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能“猜測”對方在想什么,要說什么。猜測對學好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七、練口語的機會少
咱們中國人把英語當成了一門學科來學,花在尋找語言規律上的時間太多了,真正動口的機會少的可憐,很多學英語的人又不善于創造語言環境,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說過“舞蹈是跳出來的,汽車是開出來的,游泳是游出來的,英語是說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練口語的機會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如果不開口說,就永遠不會說英語。口語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說話方面。俗語說:熟能生巧。要想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就要加強說的量。而要達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吝嗇口語訓練的時間,不能隨意砍掉或隨便應付新教材提供的許多豐富的口語練習活動。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學習語言知識和培養運用語言能力的關系,改變課堂上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教法,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交際實踐,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逐漸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
中國人學習口語時,提倡背句型。這只是學習口語的初級階段。要想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必須在背熟大量的句子之后,多開口。否則,仍不能說好英語。
參考文獻:
1.方亞中《實用英語語言表達技巧》
2.鄧炎昌、劉潤清《LanguageandCulture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3.吳禎福《英語口語教程:英語中級口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上一篇:大學英語幽默教學方式作用論文
- 下一篇:規劃局上半年長效機制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