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愛情隱喻共性及差異化探究
時間:2022-07-01 07:25:00
導語:英漢愛情隱喻共性及差異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愛情是人類最厚重久遠的感情之一,在人類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留下了無數有關愛情的不朽詩篇與經典美文,它們中存在大量豐富的愛情隱喻,即用隱喻詮釋愛情。這不僅符合人類認知模式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對愛情相同的認知本質。同時,由于民族生存環境和道德文化的差異,愛情的隱喻又并非處處一樣。
關鍵詞:愛情隱喻;認知差異;愛情詩
愛情是什么?雖然中西文學作品中有數之不盡的愛情篇章,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傳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生死相依……等等,但是故事中愛情的表達方式千差萬別,愛情更無永恒統一的模式,每個自然的生命個體對愛情都有著各自美好而獨到的表達方式,由于隱喻符合人們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本質,它恰恰為愛情這一美好感情提供了宣泄的途徑。隱喻最早是作為修辭方式被提出來的,自從被提出之日起學者們就從未中斷對其進行研究,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修辭學家,甚至是哲學家的關注。在隱喻研究方面,作為廣義認知科學分支的認知語言學更是大踏步地向前,特別是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真正確立了隱喻的認知地位以來,學者們在研究中對隱喻的認知本質已逐漸形成共識。“今天對隱喻的認識已不僅僅是修辭學中與明喻、夸張、頂針等并列的一種修辭手段,更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語言發生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我們要認識和描寫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須依賴我們已經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語言表達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時還要發揮驚人的聯想力和創新力。”[1](P3)這個認知過程也正是愛情隱喻的核心。透過隱喻,人們把理想中抽象的愛情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豐富地聯系起來,對愛情做出了精彩紛呈的定義與詮釋,所以說愛情是隱喻的,或者說隱喻幫助人類創建了廣博的愛情。愛情隱喻的認知本質毋庸置疑,這是隱喻的本質使然。但由于英漢民族存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和文化傾向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得不正視愛情隱喻在兩地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從對表達愛情的喻體選擇傾向上可見一斑。
一、英漢愛情隱喻的共性特征
傳統上認為隱喻(Metaphor)是最重要的語言修辭手法之一,能夠給普通、平實的語言增加修飾色彩或者達到作者預想的某種特殊的修辭效果。與傳統觀點不同,認知語言學家則大膽地宣稱隱喻的“普遍存在”(ubiquitous),稱其是人類思考、討論世界的重要模式。萊考夫(Lakoff)和特納(Turner)給隱喻的定義便是: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2](P304)總之,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在本質上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d)的工具。作為認知手段的隱喻遠非是一種離奇古怪的反常規的語言現象,也并非沒有規律可循的。其實,隱喻具備以下四個特征:常規性、系統性、不對稱性和抽象性。下面筆者就通過愛情的隱喻來簡要討論這四個特征。
第一,所謂的隱喻常規性涉及到隱喻的新鮮度的問題。因為有些隱喻已經被人們的思維與認知廣泛地接受,成為意義本身的一部分,有“司空見慣”的味道,便不會有任何新鮮感可言或者新鮮的程度非常少,我們將其稱之為“死喻”(deadmetaphor)。例如,英國著名詩人彭斯(Burns)在其詩MyLoveisaRed,RedRose中,將愛情(愛人)比作紅玫瑰,千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傳誦至今,成為一篇用喻貼切的愛情經典之作。但是現在,如果還用紅玫瑰比喻愛情,那就沒有什么新鮮度可言了。因為這種隱喻實在是不足為奇,勾不起人們想象的思維興趣了。相反,一些看似荒誕或離奇的比喻反而能引起人們對愛情意義的認可,如“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愛情是一面精致的銅鑼,絕不是敲得越重,聲音就越美”,“Youknockmeout.Itwasthesweetestpunch.”常規性使隱喻成為意義本身的一部分,很難再喚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對愛情隱喻而言,越是反常的越受人喜歡。“相似點越隱蔽,隱喻的生成越容易出彩;相異點越明顯,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審美張力越大。”[3](P438)在這點上隱喻與愛情有共同之處,都要求不斷有新鮮的內容注入。
第二,隱喻具有系統性,系統性特征涉及的是隱喻自身系統內部的關系轉移。換句話說,一個隱喻不單單建立其比較的觀點,而是將本體(target/tenor)和喻體(source/vehicle)的特征聯系起來,建立一個相對固定的系統。因而隱喻是可以擴張的,或者說是擁有了內部的邏輯聯系。例如:Loveisashinninggoddess,alwaysveiled,alwaysdistant,neverwhollyapproachable,butworthyofallthedevotionofwhichthehumanspiritiscapable.(愛情是光輝的女神,總是帶著面紗,總是那么遙遠,不可能完全可及,但值得把人類精神的全部所能奉獻給她。)在這個愛情隱喻中,因為有了后面的具體的細化“總是帶著面紗,總是那么遙遠,不可能完全可及”,愛和女神臨時建立起來的邏輯聯系更加緊密,審美張力也更強。愛情女神是圣潔高貴的,頌揚人們對愛情忠貞不渝。
舒婷的《致橡樹》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美篇,詩中以樹喻人,以樹喻情。當聽到“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聆聽到了女詩人對兩情相悅的美好感情的真實寫照。于是,橡樹和它近旁的木棉,以及它們的根、葉、枝、花,經過審美變形,建立了內部的邏輯聯系,建立了一個系統完整隱喻結構。橡樹=愛人木棉=新時代女性根(緊握在地下)=心心相印葉(相觸在云里)=牽手這樣的隱喻系統塑造了新時代女性的愛情宣言,隱喻式的真情告白是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豐富感情細膩心理的真實寫照。舒婷的《致橡樹》已成為文學中的愛情經典,“我們在《致橡樹》中讀出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樹,而是經過詩人從眼中之樹,到心中之樹,再到筆下之樹的轉換和提升的隱喻,同時也是經過讀者從外在符號進入內在情感體驗的隱喻。”[3](P459)
第三,隱喻的第三個特征是不對稱性,即隱喻沒
有在兩個概念中建立起等值的比較,而只是令讀者或聽眾從喻體的特征聯系到本體身上;反之卻行不通。例如,Loveisazero-sumgame.,[4](P140-141)可以從隱喻的喻體“沒有輸贏的比賽”(azero-sumgame)聯想到本體愛情(love)系列特征:
Loveneedsendeavororefforts.愛情需要努力或付出。
Loverequirescooperation.愛情需要合作。
Lovebringsexcitement.愛情令人心動不已。
Loveseemsselfish.愛看似自私。
Lovehasnofinalwinner.愛情中沒有唯一的勝者。
Loveisactive.愛情是主動的。
Loveneedsadiscipline.愛情需要一種準則
Loveyieldsasharedaestheticsatisfactionfromyourjointefforts.愛情從雙方的努力中產生一種共同美的感覺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就內在結構而言,隱喻是一種跨域映射(mappings),這種映射是單向的,只能從始源域(source)向目標域(target)映射,而不是相反的。也就是這一系列的特征都是從喻體(vehicle)順利聯想到的關于本體(tenor)的特征,但卻無法從第1期沈杏軒:英漢愛情隱喻的共性及差異淺析·37·本體去找到喻體的特征,至少是不科學的。
第四,隱喻具有抽象性。典型的隱喻里面喻體都較具體易懂,至少比本體更加具體。例如,“你是我的情人,像百合花一樣的清純”“Youaremysunshine,myonlysunshine.Youmakemehappy
whenskiesaregray.YouneverknowdearhowmuchIloveyou.Pleasedon''''ttakemysunshineaway.”不論是百合花還是sunshine,比擬愛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 上一篇:透視英語中倒裝句的結構和用法
- 下一篇:民政局長七一建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