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
時間:2022-07-07 05:56:00
導語:透析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典故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文章從基本對應,部分對應和不對應三個方面論述了英漢典故的對應關(guān)系。從而得出英語典故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關(guān)鍵詞:典故;差異;對應關(guān)系
典故在英美文學中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在給文學語言增加亮麗色彩的同時,也形成了語言翻譯的一道特殊障礙。典故(Allusion),指詩文中利用神話,寓言,傳說,歷史故事或歷史名人的詞語構(gòu)成的語句。
一、英漢典故的對應情況
英漢典故主要來源于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圣經(jīng)》、文學作品莎士比亞戲劇及一些民間文學。典故有如此多的差異,能否互譯兩種語言,典故間的對應情況值得注意。英漢典故在文化內(nèi)涵方面可分為基本對應,部分對應和不對應三個方面:
1基本對應,指英語典故與對應的漢語典故的意義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有可能互譯,基本對應不是對等,兩者仍有差異,但總的說還可以互譯。例如:burnone’sboat與“破釜沉舟”burnone’sboat來源:古時候從海路入侵外國的將軍,到達彼岸后把他的船只弄上沙灘,放火燒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斷,不可能退卻。“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這兩個典故不僅形象寓意相似,人們還認為他們的典故也相同。
2部分對應,指英語典故在意義上或用法上與漢語典故有不一致的地方,但仍存在共同點,所以說兩者只是部分對應,在某些情況下仍可以互譯,翻譯時要根據(jù)上下文靈活運用。例如:thetouchofMidas與“點鐵成金”thetouchofMidas出自希臘神話: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報答弗利治亞(Phrygia)國王邁達斯(Mides)賦予他神力可以把接觸的東西變成金子,他接觸到的食物和他的女兒都變成了金子,他害怕了,只好求巴克科斯解除他這種神力。“點鐵成金”來源與神仙故事《列仙傳》,許遜能點鐵成金,后比喻把戲不好的詩文改好。ThetouchofMidas是“點金術(shù)”,可以把任何東西變成金子,不限于鐵或石,它只有本義,沒有比喻義,這都與漢語不一樣。
3不對應或基本不對應,指英漢典故的字面上有某些共同之處,然而整體意義上和實際用法上相同之處很少或沒有共同之處,這種典故基本上不能互譯。例如:比如:kickagainstthepricks與“以卵擊石,螳臂當車”Kickagainstthepricks出自《新約·使徒行傳》pricks是趕牛的刺棒,牛踢刺棒不僅是無益的反搞,反而損傷自己,它在自不量力這點上與以卵擊石,螳臂當車有相似之處,卻無其自取滅亡之意。從上述材料看,英漢典故完全對應的情況很少,絕大多數(shù)是不同程度的對等,還有一部分被認為彼此對應,而實際上并不對應。這些都給典故的翻譯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難。
二、英語典故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根據(jù)英漢典故的對應情況,典故的英譯漢需要遵循以下方法:
1直譯法指在為了保證譯入語文化背景的完整性,在譯入語中完全保留原文語言詞語的指稱意義。直譯方法適合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1)典故中出現(xiàn)的專有名詞已經(jīng)有約定俗成的翻譯詞語。直接翻譯。
2)一些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于歷史故事或希臘神話,在直接翻譯成漢語后,漢語的詞義就可以使讀者理解典故所指的事物,因此這類典故可采用直譯的方法。
2意譯:當直譯原文結(jié)果會令人為費解或造成誤解時,如使用套譯的結(jié)果不理想,還可以采用意譯。
3加注補義法:指有些典故直譯后仍不能把愿意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法。
4套譯就是借用漢語成語來翻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的形象有時不符合中國習俗,如直譯出來寓意就會頗為費解,或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種聯(lián)想,從而影響到原文意思的準確傳達,這時大多可以采用套譯。英漢習語形異義似時,有時可采用這種譯法。例如: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寧為雞首,不為牛后。omepreferturnipsandotherspears.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比譯為"有人喜歡蘿卜,有人喜歡梨"更能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漢文化差異甚多甚廣,內(nèi)容龐雜,英漢典故只反映其文化差異的某一方面,猶如冰山一角,還存在許多未知數(shù)。因此學習典故的特色和精要,有利于我們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有利于對文學語言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
- 上一篇:小議英語寫作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 下一篇:透析有效英語課堂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