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合作原則英語閱讀教學
時間:2022-09-03 11:57:00
導語:議合作原則英語閱讀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合作原則是人們在交際中應遵守的重要的語用原則,它不僅可以在聽說這兩項直接交際活動中使用,而且還可以在讀寫這兩項間接交際活動中使用。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補充文化背景知識、設置閱讀目標、培養學生預測文章的能力是搞好英語閱讀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合作原則;閱讀教學;交互
1合作原則理論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H.P格萊斯提出,為了使交際雙方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達到既定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即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應當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的或方向,這就是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1]。
格萊斯認為,人們在談話過程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則[2]。
一是量的原則(QuantityMaxim),即所說的話應當包含交談目的的一切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當包含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二是質的原則(QualityMaxim),即不要說自認為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三是關系原則(RelationMaxim),即要有關系。四是方式原則(MannerMaxim),即要清楚明白。盡量避免隱晦和歧義;要簡練和井井有條。
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并非都嚴格遵守這些原則的。當另一方察覺到對方的話語沒有遵守合作原則時,他就要迫使自己超越對方話語的表面意思,去領會說話人的深層含義。正如格萊斯所說:“如果在言語交際中一方表面違反了合作原則,那么他必定是要表達超越字面的隱含意義,或曰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例如:A:Wouldyouliketoinvitemeupforacoffee?B:Oh,I’mafraidtheplaceisinaterriblemess.
B顯然違反了關系原則。從表面上看,他的回答和A的提問沒有多大關系,因此,A要進行推測來理解B的會話含義,B委婉拒絕A的要求說:“這個地方很糟”,言外之意是:“我們不要在這里喝咖啡吧!”“我不請你喝咖啡。”這種委婉地表達有利于維護人際關系,使A不會受到傷害,其實,B只是表面上違反了合作原則,從深層次上講,他仍然遵守了合作原則,達到了交流的目的。
2合作原則在英語閱讀中的作用聽說讀寫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閱讀是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聽說是直接的、連貫的交際活動,交際雙方都或多或少的知道說話的語境,聽話人何以通過說話人的表情、語音語調來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含義。而閱讀是跨越時空進行的,作者和讀者交流唯一聯系的紐帶是文本。閱讀中的合作原則是在文本中進行的。合作原則在閱讀中也同樣重要。例如:Mrs.Benne:tMydear,Mr.Benne,thaveyouheardaboutthatNetherfieldisletatlas?tMr.Benne:tNo.
Mrs.Benne:tButit’s.MrsLongjustbeenhereandshetoldmeallabouti.tMr.Benne:t(Noanswer)Mrs.Benne:tDoyouwanttoknowwhohastakeni?tMr.Benne:tYouwanttotellme,andIhavenoob-jectiontohearingi.t在Bennet夫婦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Mr.
Bennet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數量原則和關系原則。他對Mrs.Bennet的提問用簡短的No甚至沒有回答來應付。Mr.Bennet最后一句的回答從表面上看與提問沒有多大關系,違反了關系原則。這表現出他對Mrs.Bennet所說的話題毫不關心,但出于禮貌,就用簡短的No來回答。仔細分析這段話,讀者就會對人物的性格有更好地了解。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還經常會用到一些修辭手法,如反語、暗喻、夸張等。這樣的句子在表面上都違反了合作原則,只有很好地理解合作原則及其違反,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圖。例如:Booksaretheever-burninglampsforaccumulatedwisdom.(好書乃積累智慧的長明燈。)這句話運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好書比喻成長明燈。從表面上看,這句話是不對的,書怎么可能是明燈呢?作者違反了質量原則。其實,仔細想想,書和燈有沒有共同之處呢?一方面燈是用來照明的,給人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人們可以從書中吸取知識,指引我們去吸取智慧,從這一點看,二者是有共同之處的。這種表達可以形象地說明好書的作用。
3合作原則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3.1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作為閱讀材料閱讀是一個讀者和作者合作的過程,讀者的合作動機是讀懂文章的首要條件。如果讀者沒有合作動機,這個交流就難以進行下去。而有趣的題材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建立合作動機。所以,教師應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作為閱讀材料,如娛樂、校園文化、體育時事等。
3.2補充文化背景知識
王薔指出:“當今的英語教學理論把閱讀看成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也就是說,讀者在大腦接受文字視覺信息的同時,也在理解和重構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個過程不僅涉及到書面資料,也包括讀者的語言常識,對世界和對文體的知識”[3]。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是通過共有的常識和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
只了解字面意思不等于看懂了一篇文章,因為作者通常把他的真正意圖隱含在字里行間,等待我們去挖掘,而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在閱讀前,教師應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寫作背景,這個背景包括作者所處的國家、年代、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家庭背景及人生閱歷等。例如,作品《大衛·科波菲爾》,讀者可以先了解狄更斯的出生、家庭背景,知道這是他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才能更透徹地了解這部小說。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社會習俗、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學生在讀外國作品時,如果沒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遇到理解障礙。例如:“YesterdaywasablueMonday.”學生常從字面意義上把“blueMonday”理解成“藍色星期一”,我們漢語里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不知道英語文化中“blue”的含義為“情緒上的不快”,就不能很好地了解作者的意思。因此,英語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要充分認識文化知識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學生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3.3設置閱讀目標
格萊斯在合作原則中提出:“使你所說的話在其所發生的階段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標或方向。”[4]交際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進行合作。在一次成功言語交際活動中,交際目的是必不可少的。在讀者和作者合作的閱讀過程中,亦如此。所以,在閱讀前,教師應給學生制定一定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并依據不同的文體設置不同的閱讀目標。文學作品中的小說可能是要欣賞其中的故事情節,了解人物性格,從中推導出文章的主題。詩歌可能是要欣賞它的華美的辭藻,獨特的音樂美,或是唯美的意境。
一般的應用文體是為了達到某一實用的目的,如產品說明書就要讓讀者了解產品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書信、通知等則是為了傳達某一信息。教師設置教學目標可以從詞匯、語法、寫作特色等方面去考慮。例如:Atthebottomcenterofapieceofpaper,drawaone-and-a-halfinchlinefromlefttorightparalleltothebot-tomofthepaper.ThiswillbelineA.PutyourpencilatapointinthecenteroflineA.Drawasix-inchperpendic-ularlineupfromthatline.ThiswillbelineB.Drawonelineatarightangleoneinchtotheright(LineC)andanotherlineatarightangleoneinchtotheleft(LineD).NowestimateapointaboutoneandahalfinchesupfromtheendoflineBandmakeadot(.).DrawlinesfromtheendsoflineCandDandjointhematthedot[5].
這是一篇畫圖的介紹,可以設置如下閱讀目標:學生能有效地讀懂文章的大概內容,具體來說,就是能根據文章畫出相應的簡圖。有了這樣的目的,那就可以要求同學邊閱讀文章邊畫圖,讀完后,圖也就應該畫好了。可能每個同學畫的圖會有一定的差異,這就說明在有的地方理解出現了問題,這時候,老師應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3.4培養學生預測文章的能力
心理學家Goodman曾指出,“當我們閱讀作品時,總是不斷地作出一些猜測,這些猜測完全基于我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不通過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交互,是無法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的”[5]。閱讀是一個交互過程,如果讀者能準確猜測出文章的后文,那就和作者成功地進行了內心交互。因此,閱讀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的閱讀不是為了分析語言結構,而是為了獲取信息,但作為信息載體的文本不是含義的“現成品”,其含義是積極推導的結果。
這種推導在文章交際中表現為一系列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過程,即讀者在閱讀中不斷地預測、設問,進而從文本中得到反饋。猜測可能被驗證或是被否認,如果被驗證,說明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讀者會繼續下去。如果被否認,讀者會放棄原來的猜測,重新回讀、思考、分析,直到了解作者的意圖為止。這些過程能否有效地進行,有耐于讀者和作者的合作。小說的情節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就是因為作者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讀者總是帶著好奇心去猜測故事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懂得了預測能力的重要性,閱讀老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預測文章的能力。對此,王薔提出了三種預測方法:第一,Predicatingbasedonthetitle.(根據標題預測)第二,Predicatingbasedonvocabulary.
(根據詞匯預測)。第三,PredicatingbasedonT(根據判斷正誤預測)[6]。筆者認為這三種預測方法很有可取性。對于一篇閱讀文章,可以把這幾種方法結合起來預測。一下下面引用LoveIsNotLikeMerchandise(bySydneyJ.Harris)(散文佳作108篇,喬蒲,2009,404-405)來進一步詳細說明。
首先,看到這個題目,教師就可以積極應引導學生去進行預測,可以或設置一下問題討論:Whatisloveinyouropinion?Doyouthinkloveismerchandise?等。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到“AreaderinFlorida,ap-parentlybruisedbysomepersonalexperience,writeittocomplain:IfIsteelanickels’worthofmerchandise,Iamathiefandpunished,butifIstealtheloveofanoth-er’swife,Iamfree.”接下來接著又說道:Thisisaprevalentmisconceptioninmanypeople’smind---thatlovelikemerchandise,canbestolen.”[7]讀到這里,老師就可以讓同學們預測:Whatistheauthor’sviewa-boutlove?Doyouagreewithhim?Whatdoyouthinkwillbefollowed?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往下讀,并驗證學生的猜測。
3.5聽說讀寫齊頭并進
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合作原則又是指導聽說讀寫的基本原則,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原則在閱讀教學中輔助進行聽說寫的訓練。聽說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語感,加強閱讀的流暢性。而寫作能力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自己變成了作者,就會去思考怎樣與讀者合作。這樣,當他再成為讀者時,就容易與作者合作了。
因此,教師不應該為了閱讀而教閱讀,應注意四項基本能力的協調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用交際能力。在聽的方面,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先聽錄音,后跟讀,注意語音語調,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說的方面,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發表各自對文章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把從文章中學到的語法、詞匯等知識用到交際上。在寫的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多動筆,如寫總結、評論、隨筆等。在讀的方面,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體味“開卷有益”,多感受名家的思想熏陶,其思維就會變得深刻,就能以一種敏銳的眼光去洞察作者內心深處的感悟。
- 上一篇:2011小學教師培訓學習思路
- 下一篇:英語口語教材編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