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學習中情緒化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10 03:33:00
導語:聲樂學習中情緒化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情緒化影響是聲樂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情緒化之中的細膩敏感可以幫助歌唱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處理,不穩定情緒容易導致學習者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導致自信心挫敗。文章從心理學角度揭示了聲樂學習中情緒化的本質,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情緒化情感調控歌唱心態
情緒是在感情這個基本態度之上,隨心理內外條件而隨時發展變化的表象,是人格的基礎和重要保障。通俗地講,情緒化是指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非大喜則大悲,容易因小事而大發脾氣。不過,情緒化也極容易讓人因喜樂而手舞足蹈??鞓窌r的天真爛漫,固然讓人感染了喜悅,滿心歡喜;但憤怒時的火暴脾氣,卻也令人避之不及。情緒化的人不是不愿控制他們無端的情緒,而是根本難以控制,他們往往身不由己。
在眾多的聲樂學習者中,就有一些易受到情緒化影響的人們。如果說情緒化之中的細膩敏感可以幫助歌唱者更好地處理歌曲的感情,那么同樣,無端的情緒變化則會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對于聲樂這樣一個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取得進步的學習過程來說,情緒化的負面影響較大。情緒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礎之上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歌唱者的情緒——喜、怒、哀、樂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發聲和演唱。因此,我們可以說聲樂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受著“情緒”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響或支配。①
從心理學的概念來看,人的氣質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與抑郁質四種類型。一般來說,多血質與膽汁質屬于外向型,黏液質與抑郁質屬于內向型。②情緒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兩個類型里。就積極的方面來說,情緒化人群性情開朗活潑、喜活動、愛交際,對聲樂老師提出的要求敢于大膽去做,能夠較快地取得進步;就消極的方面來說,情緒化人群容易急功近利,產生一些違背學習規律的想法,在達不到這種超階段的成績時又會滑向極端,以致喪失學習聲樂的信心,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過猶不及”,說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標準,做事達不到或超過這個標準都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對于情緒化的人們來講,這個字眼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天生的熱情與沖勁使得他們在聲樂學習的起始階段有著超出常人的刻苦精神,無論是課堂布置的必背歌曲,還是老師隨口說的每天跑步一個小時,他們都會嚴格地執行。在聲樂學習的初期,情緒化人群中的絕大部分都認為自己可以成為歌唱家,這明顯違背了聲樂學習的科學規律,即:“過”。接下來的結果就是,聲樂學習進程中螺旋型的進步幅度不能滿足其高標準的要求,挫敗感油然而生,內心的多愁善感會催化這種負面情緒使之變質為自卑等多種消極情緒,即:“不及”。
那么這種特殊現象之本質究竟是怎樣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情緒化在聲樂學習中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歌劇藝術片《江姐》中江姐的飾演者楊維忠曾經說過:“神韻和味道是學不來的,就像有的花朵天生就開著與眾不同的顏色。”這說的就是,每一個歌唱者擁有著獨特的內在而能夠表現出各式各樣不同的音樂形象。應該說,具有鮮明個性的聲樂學習者,是能夠唱出與眾不同的風格的,并且他們對老師所列舉的那些抽象的言語比較敏感,比如:“天靈蓋好像打開了,與天空連接在一起”“腳下仿佛是萬丈深淵,氣息不斷地往下沉”等。這其中包含的心理、生理感覺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悟性。那么什么是“悟性”呢?在聲樂課堂上,“悟性”就是調動自己的思維,迅速做到教師所描繪的那種感覺。情緒化的人多數都有這份悟性,因為敏感的天性和細膩的感情,使得他們心中往往積累著豐富的情感沉淀,這些情感沉淀來自其自身對周遭生活的體驗,那些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景物或事件的細節,對有著敏感性格的人來說,會引起清明透徹的心靈感觸,他們會將這些事物自然、習慣地印在腦海中。正所謂“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這些從生活中親身體會到的情緒和情感經過日積月累和潛意識的加工,便成就了豐厚的情感沉淀,易情緒化的人群仿佛擁有一個機能的“情感庫”,無論老師要求什么樣的感覺,只要在“情感庫”中,從這些豐富多彩的積累中調出來就可以盡情地二次體驗了。
就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從純生理的神經系統的“S-R”模式(刺激與反應模式)到有經驗的介入的“S-O-R”模式,是學界所認可的轉變。研究人類,需要后一個模式“O”涉及的“經驗”,這不僅包括個人的遺傳經驗,而且包括實踐經驗。對刺激的反應通過經驗“O”的介入而產生,然而經驗的不同,意味著反應的差異,它的有效性受到實踐的證明和支持。這時,刺激源是主體自身的體驗及周圍的生活,中介“O”是主體的審美體驗,反應“R”是主體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和影響審美的所有經驗作為中介一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個理論就可以解釋聲樂作品《鐵蹄下的歌女》的最后一部分,“誰甘心做人的奴隸,誰愿意讓鄉土淪喪……”不同人的演唱體現著不同的藝術感受。鑒于這些積極的影響,筆者建議,所有的聲樂學習者都應該懷著敏銳的心來感受和發現生活,將值得留念的細節印入腦海,以便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為建立健全“情感庫”打下良好的基礎。楊維忠教授曾經說過:“花是通靈性的,它不會忘記吹過它耳邊的每一縷風,灑在它身上的每一滴水,以及和它說話的每一個手勢和眼神?!弊屛覀兿襁@花兒一樣,擁有一顆細膩而美好的心靈。
情緒化在聲樂學習中也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
第一,最大的弊端就是滲入性格的“情緒化”,最明顯的表象就是不穩定性,其中許多聲樂學習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心情煩躁或焦慮等過激情緒成為主要情緒時,聲樂學習者往往會出現喉嚨發緊、軟腭僵硬等情況;而當自卑、空虛、失望等一些頹廢情緒出現時,則會出現發聲管道擴張不夠,音高偏低等現象。情緒化的聲樂學習者如果不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絕大部分都容易出現這兩種極端情況。如此頻繁地出現極端情緒,會嚴重阻礙聲樂訓練,更會對學習者的信心產生打擊。
第二,情緒化的人們天生的沖動造成了輕易的急功近利心理,急于求成的他們誤認為只要刻苦努力,就可以在兩三個月中達到別人三五年的成就。其實“欲速則不達”,而聲樂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些操之過急的行為往往會造成一些不成功的經歷。累積形成認知偏差,使之自認為不需要繼續努力,反正以往的努力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這特定時期中的情緒化人群實際上比一般人渴求更多的成就潤澤,而他們自己卻往往出于回避挫折的動機否定自身潛意識中的成就渴求。藝術是時間的結晶,尤其是聲樂藝術更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打磨。歌唱藝術如同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難,凡有志獻身聲樂事業的青年,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又怎能堅持走過這漫長的通往成功的路途呢?在音樂界,有關歌唱的心態問題已經被人們所重視。沈湘先生就要求學生在演唱時要保持穩定狀態,在動中求靜,無論音域、語言、情感上如何變化,心態總是那么平靜、松弛。喻宜宣教授在《幾年來音樂院校聲樂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把重視學生歌唱心理的培養認為是聲樂教學的基礎訓練,她說:“從這幾年的經驗中,我們懂得了要在進行訓練以前就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到一個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靜,精神不集中、不充沛,那他就不可能發出好的聲音,就不會唱好歌曲。只有當他內心充滿歌唱的愿望時,只有當他具有堅定的學習信心時,才能做課堂上的作業。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的歌唱情緒,使學生從訓練之初就養成一種很好的精神狀態,非常自然地、熱誠地、聚精會神地、嚴格地來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合唱指揮家陳家海教授在排練合唱時也曾提及歌唱心態問題,他認為,歌唱者無論自己心情多么不好,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態,這是作為一個歌唱者始終應該做到的一件事。筆者自身也有深刻的體會,導師經常諄諄教導,要“不停地學,不停地悟,一生才會不斷在進步”。所以說,心態問題對于情緒化的聲樂學習者來說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最大絆腳石,首先要把它克服掉。被譽為“世界男高音之王”的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是經過了長期刻苦的學習、磨煉才成名的,他在回憶他學習聲樂的情況時說:“整整六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是做練聲和母音練習,這種練習使我下巴放松、增加音量,并能自然發出清晰的聲音。我就這么日復一日地練哪,練哪,沒有曲調,只有音節和練習曲。偌大的世界,對一個19歲的青年有何等的吸引力!而我,卻在一遍一遍地唱音階。沒完沒了地唱音階,沒完沒了地重復a、e、i、o、u!不少學聲樂的人為此感到苦悶,而我,不但不覺得枯燥,反而從中得到了樂趣,一邊學一邊欣賞著用新的發聲技巧唱出來的聲音。”③對于生活,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一般原則,那就是不要過和不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庸之道”,比如說,勇敢中唯有中庸才是美德,過分的勇敢是魯莽,而缺乏勇氣則是怯懦。聲樂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過分的努力是急功近利,而缺乏努力則是懈怠。
好的情緒、情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增強學生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對學生來說,應該體諒老師,應把這一任務重點交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讓這與生俱來的性格得到理性的控制。筆者認為,聲樂情感教學應該從教學的主客體兩方面同時進行,并且重點在教學客體的自我醒悟與主動調節和改善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聲樂學習中的情緒化調控,除了要重視歌唱技能技巧訓練外,還必須培養良好的心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即提升精神狀態。精神狀態提升的目的,是讓人的精神狀態與所處的現實境遇相適宜的前提下,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提升人的精神狀態并不否定人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在遇到挫折時正常情緒的反饋。人不可能一直處于積極的精神狀態下,也不可能總處于消極的精神狀態,應將消極精神狀態的影響縮小到最小范圍,將消極的精神狀態的持續時間減到最低限度,應該盡快實現由消極精神狀態到積極精神狀態的飛躍。一個國家的興亡取決于整個國民的精神狀態,一個人生存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就個人而言,提升精神狀態,是開發精神動力資源的基本方式,這可以培養人的主體性健康人格,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④就聲樂學習而言,在情緒化泛濫的時候,提升精神狀態是抑制泛濫情緒的有效方法。鑒于提升精神狀態對聲樂學習的重要性,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從中汲取滋養,陶冶自己的性情;大量涉獵有關音樂的文獻,系統地研究歌唱之道,從音樂理論和技術上武裝和充實自己,讓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科學全面地認識歌唱;重視發聲練習,處理好技巧與情感的平衡,加強對歌唱原理的認識和把握,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有了像習慣一樣的科學的歌唱狀態做資本,就等于獲得了能夠長期學習聲樂的通行證。
總體來說,情緒化影響是聲樂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只有從理論高度上對其進行認識,從理性角度上對其剖析,才能把握聲樂學習和演唱時的心理狀態,培養出有利于歌唱的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保證聲樂教學、演唱的科學性,從而較快地培養出高水平的聲樂人才。
注釋:
①吳耘.歌唱心理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作用.美與時代.2006(11).
②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意)盛廉·賴特編,黎汝譯.當代歌王帕瓦羅蒂.中國文聯出版社.
④申來津,張燕.精神狀態的提升:以管理方格為分析工具.2006(01).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
[2]鄒本初.歌唱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3]杰羅姆·漢涅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藝術.中國青年出版社.
[4]宋瑾.什么“音樂”的“美學”.舞臺藝術.2002(01).
[5]陳娟.歌唱訓練中的心理調控.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6]呂利.歌唱中的心理狀態.作家.2006(06).
- 上一篇:水務管理局局長述職報告
- 下一篇:音樂教育價值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