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技能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0 03:53:00
導語:書法學習技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書法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當代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書法教育大都是靠老師的經驗,缺乏科學的總結和引導,嚴重制約該學科的發展。在書法教育中引入心理學理論,建立符合心理規律的、系統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書法教育模式,是非常緊迫的任務。文章運用現代心理學理論,對書法學習中技能習得的心理機制進行分析,以期對書法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書法學習心理學技能心理機制
書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藝術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內涵。近年來,書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漸被學界重視。但較多的是側重如何激發學習興趣以及書法練習對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進行研究。至于書法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和心理機制,學術界還少有論及。書法,或稱書道,是一門心靈的藝術,稱之為“法”或“道”,說明其同時又是技能(技巧)性極強的藝術。技能的形成,是書法充分發揮心理調節作用、實現藝術創作的基本前提。筆者擬運用現代心理學理論,結合書法教學實踐,對書法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進行分析和闡述,以期對書法教學有所啟發。
一、書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規律
書法是講究“心手相應”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進行高級藝術創作的必要前提條件。技能作為一種活動方式按其性質和特點可以分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動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實際動作組織起來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動方式,它表現為身體的肌肉、骨骼運動和與之相應的神經系統部分的活動。而心智技能則是把特定的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組織起來,并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過程。書法技能的訓練是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結合的活動,其中書法的書寫過程可納入動作技能的范疇,而讀帖、臨帖時的思維活動以及創作中的心態等因素則可歸入心智技能的范疇。在書法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總是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書法創作和練習都需要“心手相應”,寫出來的字是腦的活動通過手的運筆“外化”的結果。
書法技能的形成必須經過一個從不熟練到熟練的磨礪過程。古代書論歷來強調技能的熟練,正如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書法“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技能的熟練,是經過反復練習所形成的達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動化”,此時意識對動作的控制程度減至最低。要將技能發展到熟練的程度,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定向階段、動作系統初步形成階段、動作協調和技能完善階段。這些因素決定了書法學習應該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進行,按照書寫姿勢、筆畫線條練習、間架結構分類練習等順序進行學習和訓練,每個階段根據不同的任務反復練習,從對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體掌握,再到大腦與動作的協調完善,進而加強動作的熟練和節奏,循序漸進,將局部的用筆聯合成一個協調化的運筆模式,運筆速度加快,穩定性和靈活性提高,最后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臨摹是書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門,故有“初學不外臨摹”之說(見周星蓮《臨池管見》)。任何技能都是通過模仿和聯系獲得的,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學習如何塑造好線條形態最常用方法是臨摹。臨摹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記憶的過程,包括對漢字筆畫、結構和對指、腕、臂動作的觀察和記憶。
二、觀察學習:規則的獲得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知覺過程,比一般的知覺有更深的理解性。學生通過觀察,對筆畫的長短、粗細、偃仰、向背,墨色的濃淡,運筆的節奏,整體的風格、神韻等變化萬端的線條組合產生鮮明而具體的感受和感性認識,以便于進行進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學習書法技能的過程中,觀察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靜態觀察。先觀察碑帖或范字中點畫的形狀特征,如側點、豎點、挑點,懸針豎、垂露豎的異同等等;其次,觀察結構特征,看每一點畫起筆、送筆、收筆的正確位置,點畫間的呼應、交錯、揖讓和向背等關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對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間的寬窄、四邊留白的多少以及線條間的疏密等等,判斷整個間架主體的形狀是何種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動態觀察。觀察老師動作:先看握筆松緊;其次看起筆、行筆、收筆的方向、速度、力度,筆鋒的提按頓挫;再次感受手感和運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觀察對正確的動作規則和結構規則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準備。
提高觀察有效性的關鍵是對注意力的訓練。初學者臨摹一般要求盡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時間內準確把握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來說,讀帖時的注意都屬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隨意注意,維持注意最有效的辦法是明確其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通過各種強化增強其完成任務的愿望。在沒有明確目的指導下的學生往往沒有明確的注意對象,他可能對范字的各個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結果往往是顧此失彼。書法教學中可以將目標任務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筆畫,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結構規律等等。這樣目的明確,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圍小,集中性更好,對技能的形成更為有利。另外,臨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內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維持注意。因此在書法教學過程中,融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詩詞或國學經典的教學,相應臨寫一些詩詞或經典,或者對碑帖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講解,既是對智力活動的合理組織,又能激發學生興趣,對維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時對文化底蘊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三、記憶與表象融合:自由創作的起點
臨摹還涉及到記憶的問題,包括對碑帖的形象記憶和對運筆的動作記憶。心理學理論認為:信息刺激在大腦皮層的有關部位建立暫時聯系,在大腦中留下一定的“痕跡”,這種“痕跡”的保持就是記憶。臨摹就是要將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蘊含的基本技巧、表現方法等,通過重復模仿訓練,在大腦中建立聯系和留下痕跡,不斷積累后變為自己的能力。記憶是整個書寫過程不可或缺的,臨摹的成效與記憶的深淺是成正比例的。
傳統意義上的臨摹一般包括摹、臨、背三個階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紅、雙鉤、單鉤等等;臨主要指對臨,傳統的書法教學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將方格切分,讓學生容易掌握筆畫、偏旁的位置,最終達到去格臨寫的水平。當然,對臨并不一定要用筆寫在紙上,有時候也可以通過讀帖來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學憶參》中說:“古碑無不可學,漢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識其形,手亦從之。”背指背臨,或者稱為“默臨”,就是書寫者不對照字帖,憑記憶將字形、筆畫和神態寫出來,即使手中無筆,也能將所習之字的筆畫、結構、運筆一一在腦海中放映。摹、臨、背的訓練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識記、保持和重現的過程。摹寫主要是訓練對筆畫的識記,而對臨則主要是訓練對間架結構、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識記。這種識記需要通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得以保持。背臨實際上就是對前期摹寫和對臨所得到的經驗進行回憶和再認。類似背臨的這種“嘗試回憶”是強化加深記憶更有效的辦法。所以,臨摹的三個階段是不斷穩定和深化的記憶過程,它們對記憶力的訓練各有側重,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偏廢。
通過摹、臨、背的記憶訓練,使學習者對范字形象和運筆動作形成較為穩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簡單再現,而是經過復合、融合,達到比知覺、比個別表象更豐富、更深刻的水平。學習者一旦能建立起記憶表象與運筆寫字的聯系,用頭腦中的記憶表象指導手的動作,再省察動作過程與原有表象的差別,不斷完善動作和表象,那么線形的臨寫就不是簡單的描摹,而是一種積極思維活動的過程,是對書法藝術語言本質的思考和把握。
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筆陣圖〉后》中,曾經詳細描述創作前的心理活動過程:“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說,自由創作實際上是一種記憶的延伸和再加工。時下有些書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寫成作品給學生臨摹的方法去應付各種比賽和展覽,在比賽中屢屢獲得成績,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這種方法打破了記憶形成和深化的鏈條,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離開了老師的書稿就很難進行獨立創作。
結語
書法是一門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藝術。歷代書論中也有不少關于書法教育的論述,但這些成果往往是個人經驗的總結,而且十分零散,幾千年來,中國的書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繼承這些經驗性的總結層面。這些總結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啟發性的論述,但也有不盡合理的部分,這些都需要運用現代的科學認識去甄別和總結。心理學作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應該被應用到書法教學中去,建立系統的書法教育中的心理機制理論,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張桂光.書法教程.廣東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榮.兒童書法生理基礎.教育科學研究.1991(6)
[4]陳振濂.書法教育學.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從模仿到創造——淺談書法教學中的能力培養.語文學刊.2001(4).
[7]張積家.普通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莫雷主編,何先友,遲毓凱副主編.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上一篇:新農村試點建設工作推進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水墨人物畫寫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