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音樂論文
時間:2022-08-19 10:40:00
導語: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音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舞者唱奏是舞蹈表演方式之一,主要特征是舞者的表演集歌、舞、樂于一身。此類舞蹈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廣泛存在、種類繁多。根據內容、題材的不同,文章將其大致分為:帶有宗教色彩舞蹈音樂中的舞者唱奏及其他類型舞蹈音樂中的舞者唱奏,旨在通過分析典例對這一表演形式作進一步了解。
關鍵詞:舞者唱奏舞蹈音樂少數民族
舞者唱奏,即集歌、舞、樂于舞者一身的一種表演形式。這類舞蹈音樂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廣泛存在,其內容非常豐富、種類繁多??煞譃橐韵聝煞N類型。
一、帶有宗教色彩舞蹈音樂中的舞者唱奏
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在我國的宗教性舞蹈中有著久遠的歷史。在原始社會,有一個古老的氏族部落,叫“葛天氏”,他們的舞蹈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碎牎窗耸赘瑁謩e是《載民》,歌頌大地;《玄鳥》,歌頌氏族崇拜的圖騰;《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奮五谷》祈禱五谷豐收;‘《敬天?!?,向上天表達敬意;《達帝功》,歌頌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感謝土地德賜予;《總獸禽之極》,盼鳥獸繁殖’”。①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部祭祀天地圖騰的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除了歌唱外,還有舞:“三人操牛尾”,同時還有伴奏:“投足”(踏足為節),體現了舞者歌、舞、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這種舞者唱奏的表演方式,如今在我國民間流傳的各類宗教舞蹈中仍可以看到鮮活的實例。
薩滿舞是薩滿(即巫師)在祈神、祭祀、驅邪、治病等活動中表演的舞蹈,俗稱“跳大神”。這種舞蹈是隨著原始宗教(薩滿教)產生的,反映原始狩獵、漁獵生活和圖騰崇拜,產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至今,薩滿舞在中國的蒙古、鄂倫春、滿族、赫哲、維吾爾等北方十幾個民族中還有遺存。各族薩滿舞的表演依其道具、服飾不同而各有特點,但舞者唱奏這一形式卻是各族薩滿舞共有的特點。
錫伯族薩滿舞使用抓鼓伴奏,有專門服飾,表演內容以模擬動物為主。他們在跳薩滿時穿著特制的服裝:頭戴六股鋼盔,胸掛護心銅鏡,腰圍紅、黃、藍、綠等色布條組成的飄帶繡裙。模仿各種動物的形態和追逐、打斗、撕殺的動作。在整個“跳神”活動中,舞者擊鼓歌唱伴隨始終。不同的場合配有相應的固定曲調。如薩滿在穿戴神帽時唱一首短小的《抗耳唱耳》歌曲。在請神敬神時唱《扎黑珠黑》等。蒙族薩滿舞,是薩滿巫師為人“驅邪治病”從事吟唱韻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的祈禱活動。他們的服飾不同于錫伯族薩滿舞,戴有鷹、神樹等飾物的法冠,內著紅襯裙。襯裙為布質,分左、右兩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寬,用一根布帶連接。外罩帶有16—24條飄帶的法裙,飄帶很長,呈上窄下寬狀,有些飄帶的中間或末梢,分別綴有一只小鈴鐺和穗。從腰部兩側向后圍腰墜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銅鏡,稱為“腰鏡”。舞者舞動時,腰鏡互相碰撞而發聲。因此,它既有裝飾的作用,同時還是充當伴奏作用的樂器之一。薩滿“跳神”時,左手持單鼓,柄端墜有小鐵環,右手持榆木鼓槌。請神時分四部:一、唱祝禱詞,由助手擊鼓伴奏,邊擊鼓邊走碎步;二、唱召神詞。勃(蒙古族稱男巫為“勃”)與徒弟邊舞邊唱,不時變換舞步圖案;三、唱詞結束,“勃”進入神靈附體的境界,鼓聲激烈,“勃”上身微右傾,鼓面微右偏,分別向左右兩側連續轉百余圈;四、送神。常表演踩火炭、舔鐵烙等絕技。綜上所述,薩滿舞是舞者唱奏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典型。此類宗教性舞蹈音樂通常程式性較強,舞者不僅有表演音樂的任務,同時兼有與神靈溝通、驅邪治病等職能。因此,舞者具有多面性,音樂為舞蹈增添神秘色彩,并與當地的民族特色緊密結合。
二、其他類型舞蹈音樂中的舞者唱奏
除了宗教性的歌舞音樂,其他類型如勞動歌舞、娛樂性歌舞、狩獵歌舞等舞蹈音樂中也存在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勞動歌舞的內容主要體現勞動生產。杵歌是民間勞動歌舞的一種,也稱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頗族等地區。它以木杵敲舂為特點,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以居住在臺灣日月潭邊“邵人”的杵歌最為著名。表演時,舞者隨歌揮杵,高低不同的木杵碰擊石板,發出如鐘似磬的音響,奏出參差不齊的節奏;伴唱歌曲多是古調民歌和傳統的詞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滿田園風味。如名為《豐收的喜悅》的歌中唱道:“湖光閃爍著綠影,粟米豐收一片歡欣;父母開鐮幼童相助,不怕勞苦協力齊心”,②反映了高山族人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
娛樂性歌舞,如藏族弦子舞,是在樂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歌舞藝術。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區,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自娛性歌舞。這種歌舞在表演時沒有固定場所,院壩、房頂、房間內都可以成為舞場。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隨著弦子節奏的變化,歌聲舞姿變化多樣。弦子舞的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迎賓舞,以迎賓、相會為內容;二是贊頌歌舞,以尊敬長輩、熱愛家鄉為內容;三是愛情歌舞,主要表達青年男女之間純潔的愛情等內容。藏族弦子舞在舞蹈時男女舞隊各圍成半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載歌載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腳,“拖步”與“點步慢轉”是常用的步法,以顯示豪放粗獷之美;女子則注重突出長袖輕柔的舒展之美。弦子舞伴奏曲調大都高亢嘹亮、粗獷豪放。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和四樂句,音域多在十一度和十三度之間,絕大部分為五聲或六聲音階,每個曲調都有一套相應的舞蹈動作,歌詞即興性強,常運用比、興、賦等方法創作,比喻生動、樸素自然。
由上可知,舞者唱奏在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音樂中是一種較為廣泛的表演形式。舞者在整個音樂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們多才多藝,傳達著整個舞蹈的核心與精髓。各舞種之間交相輝映又各有特色,有些表演是歌、舞、樂并重,有些主要以演唱為主,如佤族玩調等等,都充分地顯示出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音樂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12頁.
②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18頁.
- 上一篇:歌唱藝術聲音與情感分析論文
- 下一篇:社區街道辦村改居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