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24 03:32:00
導語: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對青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素質,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素質教育藝術教育
加強青年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紀改革傳統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識是:在對學生進行理論技能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既牢固掌握專業本領,又具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較高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基于上述認識,國家教育部在全國倡導開展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出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并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英明且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舉措。
一、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第一,當前的教育狀況是藝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學校甚至還沒有開設藝術教育課程,這是造成學生素質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以介紹音樂寶庫中的精品為主要內容,最易于向“德、智、體”三方面滲透,并對“德、智、體”具有輔助和促進功能,使四育協調發展。它主要通過聆聽和講解的方式,如閱讀分析總譜和介紹有關背景材料來幫助學生欣賞音樂,去感受音樂的美,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豐富他們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并進一步創造美,是每個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養的需要,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三,實踐及有關科研成果證明:音樂對人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的獲得與形成,有著極有成效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標志。智力素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感知、記憶、想象、專注、敏捷等等,而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音樂活動來幫助獲得的。無論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還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關系到科學家創造活動的效率、價值和成敗。所以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觀、體質、美感等等。實踐證明,音樂對這些素質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欣賞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青年學生的認識和理想,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
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音樂作品又總是具有一定社會的政治和道德內容。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光明與黑暗、前進與倒退,這些作品歌頌好的、鞭撻壞的,而欣賞這類作品,能幫助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教育他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在優美樂聲的感染下,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華,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正因為音樂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音樂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實際上音樂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內容。
音樂作為一種感染力十分強烈的藝術形式,經常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身心,陶冶人們的情操。如《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樂章《保衛黃河》。它是產生于抗戰時期的一部最成功的音樂作品之一。這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齊唱、輪唱歌曲。節奏鮮明輕快,音調鏗鏘有力,樂聲此起彼伏,風格雄壯豪邁、生動活潑、樂觀明朗,生動地刻畫了活躍在萬山叢中,出沒在青紗帳里的抗日健兒的英雄形象。這一作品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給民眾指明了斗爭的方向,號召大家奮起抗戰、保家衛國,給予了人民無窮的力量。通過上述講解,讓學生在欣賞前就對整個曲子有了全面的了解,并為后面的欣賞打下了基礎。在欣賞的同時,也使他們深切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思想上受到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進而影響其人生觀、世界觀,提高思想素質。音樂欣賞課的這一功效是抽象的道德說教、深奧的理論灌輸所無法達到的。
(二)音樂欣賞課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素質
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會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在美感的作用下,人的情感會趨于高尚,進而引發出諸如道德感(包括愛國感、事業感、責任感)、理智感(包括求知欲、自信心)等高級情感來。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歌頌了他們真摯純潔的愛情。尤其是樂曲的展開部,描寫“英臺抗婚”和“樓臺相會”的情景。銅管樂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陰森可怕的大鑼和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與大提琴,拉開了這場悲劇的序幕,成功地刻畫了英臺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由于封建禮教的摧殘,一對青年男女無法擺脫即將降臨的厄運,他們在樓臺相會,互訴衷腸。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傾吐了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切膚之痛。纏綿悱惻的音樂使學生在深切同情梁祝的同時,也對封建勢力摧殘青年的幸福和自由表示出極大的憤怒和憎恨!通過講解和欣賞,一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欣賞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受到了藝術的感染和熏陶,美化了學生心靈,而且培養了他們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認識美、評價美、創造美的美感能力。
(三)音樂欣賞課可以促進學生想象,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新精神
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深切地認識到,形象思維及藝術想象力,在科學事業上有著重要作用。而音樂長于幻想,正是借(轉第69頁)(接第53頁)助形象思維的。音樂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十分強調創造,鼓勵創新。特別是在欣賞音樂時,必然引起聯想和想象——一種帶有創造性的人類心理活動。
德國偉大詩人兼劇作家歌德曾經說過:“一般地說,我們都不應把畫家的筆墨和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就應該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察和欣賞。”那么對待音樂作品也是這樣。在音樂欣賞課上,切不要把老師的文字解釋看得太死、太狹窄,而要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欣賞、去領會。但在關鍵時刻,老師要善于用語言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去理解、去想象,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發展思維、創造思維的能力等得以不斷豐富和增強。而且這種想象和聯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思維活動自由馳騁,進而推動人的好奇心和創造欲。這種活躍的形象思維方式和能力,如果培植到以抽象思維為主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就有可能開導科學家的想象力,進而誘發出無盡的科學幻想,促使他們勇于創新,甚至會創造出人間奇跡來。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他對音樂的愛好不亞于科學,是音樂啟迪了他的靈感和信心,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條件。由此就不難理解著名學者郭沫若所說的:“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了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四)音樂欣賞課可以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欣賞高雅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悅,并能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使心靈得到凈化,從而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而欣賞低品位的庸俗音樂,會在潛移默化中腐蝕人的心靈,使人意志衰退,情緒低落,甚至會令人想入非非,宣傳的音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有不少學生反映:“對于那些藝術價值較高的音樂作品,我們也很喜歡,想接受,但就是聽不懂,所以也就不去欣賞。”音樂欣賞課以介紹中外名作經典為主要內容。通過老師的講解、分析及引導、啟發,完全可以教給學生一把打開音樂神圣殿堂的金鑰匙。一旦學生欣賞水平提高了,他們自己就可以分辨什么是健康、高雅的音樂,什么是低級趣味的、庸俗的音樂。所以對青年學生應提倡嚴肅高雅的音樂,以豐富其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從而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在美學家看來,音樂是藝術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藝術中的藝術,是真善美相統一的人類最高精神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課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審美活動的激發、培養與引導,從根本上對生命的存在意義加以影響和指導,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自覺地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音樂教學學生歌唱氣質論文
- 下一篇:音樂教學評價原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