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賞析論文
時間:2022-09-10 07:03:00
導語:山水畫賞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山水畫是我國傳統繪畫藝術,文章對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山水畫的筆墨、章法、意境、設色,以及山水畫與詩書印的關系作了簡要介紹。
關鍵詞:道家思想筆墨章法意境設色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第一大畫科,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山水畫產生時間較人物畫晚,比花鳥畫早,孕育萌芽于早期人物畫的背景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隋唐時期發展成熟,五代兩宋時期達到藝術的高峰,元明清各代均有發展與建樹,名家輩出,遂形成蔚為壯觀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至今不衰。
中國山水畫的欣賞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過程,是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養與生活閱歷的集中體現。下面筆者從欣賞山水畫的幾個要點來分別闡述。
一、山水畫的文化背景(哲學內涵)
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山水畫的產生與中國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無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萬物”“能勝物而不傷”。道家思想追求素樸自然,簡淡肅靜的藝術精神,所以山水畫多以水墨表現為主,以色為輔。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玄學興盛的時期,玄學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這一時期政治動蕩,民不聊生,許多文人名士為了躲避政治上的傾軋選擇歸隱,像陶淵明、嵇康、阮籍等,他們隱居山林,吟詩作賦,山水詩于是大盛,山水畫也應運而生。這都與道家思想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對繪畫的影響多體現在早期的人物畫上,明勸戒,著沉浮,建立社會禮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為主的,而山水畫多體現出世,禪宗思想對繪畫的影響也比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來得分明,影響更多的是后來的花鳥畫。當然這樣絕對的劃分是不嚴謹的,沒有這樣的必然,只能說是大致如此。儒、道、釋思想后來逐漸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山水畫的發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響,但總的看來主要的還是道家思想。
二、山水畫的意境
山水畫的意境就是山水畫所創造的境界,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意造境生,營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畫創造的意境不光是優美的景色、山川的風光,更多的是畫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脫于煩瑣與庸俗社會的心靈居所,山水畫的境界給人的是可觀、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場所,不論是北宗山水還是南宗山水,所表現的意境與功能無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縹緲神奇,或是悠閑農夫漁樵的隱居之所。文人山水畫多表現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樸自然的水墨風光;宮廷畫家的界畫多表現樓宇宮殿是人間的繁華,也是超脫于人間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靈居所。這也是畫家與觀者的心靈溝通。
三、山水畫的章法
章法就是畫面的布局,即構圖法,顧愷之稱作置陳布勢,謝赫稱作經營位置。中國畫講究立意定景,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并巧妙地運用畫面的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有著“細細看,面面觀,看地透,窺其穿”的要求,即能從山前看到山后,從山下看到山上,從房內看到房外,這種要求是為了滿足“飽覽臥游”的需要,使咫尺千里的美景盡在眼前。山水畫的構圖法,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形成了“三遠法”,即郭熙所謂的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而謂之,如郭熙的《窠石平遠圖軸》;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如荊浩的《匡廬圖軸》;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如巨然的《萬壑松風圖軸》。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山水畫的透視法也不同于西洋繪畫的定點透視法,而是無焦點的無點透視,但山水畫的視點推移的法則正好能滿足中國人欣賞山水畫的需求。四、山水畫的筆墨
中國畫筆墨是重要的審美要素之一,用筆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繪畫當中的,一幅好的繪畫不光題材、內容、型、構圖等要好,用筆用墨的功夫也是極其重要的,若筆墨不佳,則此畫必不佳,但筆墨是為繪畫服務的,不能為了筆墨而筆墨,不顧一切的追求筆墨只會脫離實際,從而成為玩弄筆墨的形式主義。筆墨的問題,歷來論述較多,用筆講究點,勾、皴、擦之法和下筆的輕重、疾徐、偏正、曲直,側筆、圓筆、中鋒、偏鋒、逆鋒等。用墨講究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以及破墨、飛墨諸法,此外還有“五墨”“六彩”之說。用筆與用墨的變化既是不同繪畫的需求,也是不同畫家的修養與繪畫風格的體現,最高的境界應是心手合一,筆隨心運,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矯情做作,故弄玄虛。對山水畫筆墨的欣賞,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也是書畫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山水畫的設色
中國畫又叫丹青,可見色彩在中國畫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像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早期的墓室壁畫及敦煌的壁畫,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黃筌父子的花鳥,都是鮮艷奪目,重色而不重墨的。但隨著道家思想的影響逐漸加深,崇尚素樸自然的追求影響著色與墨的運用,特別是山水畫,更是道家思想的最好體現,用墨也就逐漸超過并取代用色,特別是文人畫更是極少用色。山水畫的設色是“隨類賦彩”“以色貌色”的,強調對象的固有顏色,但也并不是很客觀地描摹自然,主觀的賦色的情況也很多,像金碧山水、青綠山水。淺絳山水的設色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可見山水畫的設色是很慎重的,好的設色能更好地體現畫面效果,但更多的還是在墨色上來體現。
六、山水畫的詩畫、書畫、題款及印章
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蘇軾稱王維的畫與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張舜民則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與畫既有表面的結合,又有內在的結合,表面的結合體現在依詩作畫與為畫題詩上,內在的結合體現在詩畫意境上的結合,結合得好,相得益彰。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則更為密切,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以書法入畫,以書意入畫則更常見,一幅畫的題詩,題字與落款的好壞也絕好地體現了書法與繪畫的關系,題得好,就有畫龍點睛之妙,題得不好,免不了有佛頭著糞的缺點。落款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是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抒發情感,又可以增加山水畫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題跋一樣是書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為畫面添色不少。
- 上一篇:平面設計視覺語言符號研究論文
- 下一篇:陶瓷山水畫創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