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燈與城市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10-18 06:36:00
導語:彩燈與城市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彩燈,作為元宵佳節的民俗表征物,體現著華夏民族不斷嬗變的文化精神。近年來,隨著城市文化興起,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民俗傳統發生了深刻變革。分析目前的社會文化環境可以得出:彩燈藝術與城市文化之間存在著良性互動關系。文章以自貢彩燈為例,探討民間藝術和城市文化之間如何實現共贏發展。
關鍵詞:自貢彩燈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類進化到城市生活水平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在城市中創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現,是人類生活的空間化表述,體現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風格、城市的形態格局,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綜合素質、文明程度、價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風貌。①歷史文化名城自貢,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和“南國燈城”飲譽中外,聞名遐邇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為自貢彩燈贏得“天下第一燈”的美稱。近年來,評選“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城市”“中國魅力名鎮”等系列活動,使“城市文化”這一概念深入人心,許多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后來者居上。怎樣保持和利用“天下第一燈”這個民間藝術品牌,加快自貢城市文化建設,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必須進行深入探討。
一、自貢彩燈歷史
自貢燈會歷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榮州(今自貢榮縣)做縣令的大詩人陸游就留下“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的詞句。據民國《榮縣志》中記述:“新年燈會甚盛……而樓臺為甲觀,鄉人通命曰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見也。”進入上世紀,“提燈會”“放河燈”“瞞天過海”等風俗盛行,頗具地方風情和民間色彩。
1964年新春,自貢舉辦了“迎春燈會”,此為自貢燈會的發端。此后,自貢人民政府于1965年到1986年舉辦了二至七屆自貢燈會。第七屆時,中央電視臺攝制了電視片《逛燈會》,自貢彩燈走向全國。1987年自貢舉辦第八屆燈會,即第一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政府提出“以外為主,內外結合;以文為主,文貿結合”的辦燈宗旨,自貢彩燈由單純的娛樂型轉化為文化經營型。1988年6月,自貢應北京國際旅游年組委會邀請承辦“北京國家旅游年北海龍燈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燈會新聞會開始連續報道燈會實況,其間新華社多次向國外報道燈會消息,《人民日報》多次刊載燈會文章圖片,中央電視臺播放了燈會開幕式及領導人觀燈的場景,攝制并播出了《龍年龍舟龍燈》的專題片。自貢彩燈蜚聲海內外。燈展期間就收到國內外的展出邀請,自貢彩燈從此開創了對外展出的新局面。1990年秋,“中國自貢燈會”在新加坡裕華園開幕,在舉辦當局贈送的錦旗上,赫然出現了“天下第一燈”的題字。②作為藝術精品,自貢彩燈不但凝聚了中華彩燈文化的精華,更以其新的文化品位和藝術魅力名揚四海,使自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南國燈城”的美譽;而不斷舉辦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讓文化活動和經濟貿易結媒,燈會搭臺、經濟唱戲,走出了一條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良性發展之路。在自貢,彩燈已經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特色文化產業。
二、自貢彩燈的文化內涵
自貢彩燈的興盛離不開民間俗尚的長久積淀,沒有民俗活動的開展及隱藏其后的民俗文化心理,彩燈藝術不可能青春依然;而彩燈也以其自身的產生和發展參與了民族性格的生成和塑造。彩燈與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密切聯系。元宵節也稱“燈節”“燈夕”,起源于漢代。由于中國很早就進入農業社會,農事活動決定了人們對自然天時的必然重視,而所謂天時在上古先民的感受中往往是一種神秘力量,在天時變化的節點上,人們便以祭祀的形式來確證天人關系,這就形成了歲時祭祀的傳統。除“元宵”外,諸如“除夕”“社日”“七夕”“中秋”“重陽”“臘八”等節日的形成,無一不與歲時祭祀有關。這些節日充分顯現了民眾利用自然節令的轉變來使自身順應自然規律的所作所為,也基本顯現出中華民族時間意識的基本文化構架。隨著時間流逝,民眾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項及其傳承活動都逐漸地被納入民俗節令范疇;同時,由于造物技術的成熟和思想意識的復雜及審美能力的提高,人們不斷地建構著自身的精神世界,具有了把豐富精神生活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力。逐漸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把某些文化內涵豐富、附加藝術價值厚重并有特殊意味的用器、物品,作為裝飾、演示、說明和渲染某種文化精神的用品和道具的需要。這樣,就使某些器物除了具有生活實用的價值外,還具有滿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具備了某種思想教化、社會約束、心理寄托的功用。這些器物一則使社會生活的某些特殊行為獲得莊嚴神圣的意義而成為民俗事象;二則在催生這些生活內容獲得民俗意義的同時,自身也成為具有民俗指示性的物質表征。在不同的民俗活動中,不同的器物以其鮮明、生動、形象、直觀的形式強化著民俗事象的情景,增添了民俗活動的興味。
元宵節也稱作“燈節”,燈彩的藝術感染力不言而喻。節日既是為著順應自然規律適時地調整生產勞動,又是為著滿足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人為地、歷史地創造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風俗習慣,其目的在于使身心得到休息,使精神得到慰藉和補償。它雖然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現象,但由于個體的需求不同,他們各自所期盼的節日也就不同。③元宵節作為全民參與的娛樂性節日,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名正言順地放松心情而盡情狂歡,彩燈的奇異造型和絢爛色彩成為狂歡中最佳的節日道具。
當代彩燈藝術依然光彩無限,根本原因即在于其表征節日——元宵節節俗文化性質的延續。傳統節日的主要功能在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祈福禳災是傳統節日的基本精神指向。種種節俗活動無不圍繞著一定的信仰展開,最終使心理和生理得到有效的調節,獲得一種身心放松和精神慰藉。而現代節日的主題是以公共活動的方式,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溝通。活動的中心不再是神靈信仰,雖然還保留了一些外在形式,但內涵已演化為一般性的娛樂性質。“歡樂性是民間節日的重要特征。”④元宵節原本就是娛樂狂歡的節日,其民俗文化的精神指向沒有改變。以彩燈為載體,當不斷被民眾賦予更多的吉祥喜慶意義之時,賞煙花、觀歌舞、打燈謎、吃元宵,以至購物、旅游,通宵達旦,民眾在完全承認這種行為方式之時還在盡力地拓展這種行為方式。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海外異邦自貢燈彩也能大放光芒。
三、自貢城市文化建設
不可否認,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中,自貢已經喪失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些舊有風貌,能代表“千年鹽都”的特色景觀寥寥無幾。一般來說,城市是經濟的中心,城市創造并積累著物質財富,但不能否認的是,城市同樣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創造、積累并延續著人文財富。任何城市都有其文化特色,積淀下來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脈。所謂城市的生命力,似乎并不僅指欣欣向榮的經濟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樓大廈,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說,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構成的城市文脈才能說明城市的厚重感。⑤對自貢而言,“千年鹽都”的文化記憶已經永遠定格在歷史長河之中,過多的扼腕嘆息也于事無補,新的歷史機遇,因彩燈藝術而萌發的新的文脈卻變得明朗而清晰起來,這將使自貢的文化形象得以更新和傳遞。
(一)利用建設契機,重塑城市形象
城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的產生和發展從一開始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結晶。⑥城市是社會文化的綜合成果,它反映著所處時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哲學觀點、宗教信仰等。城市的特色與其他藝術的特色有本質區別,它具有物質生產特性,是立體的、多層次的綜合藝術,是動態化的藝術形式。城市的文化特色依靠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在社會中的生活而產生。自貢舊城的整體格局雖基本如故,但體現舊風舊景保存完整的街區卻難覓蹤跡。目前,應盡最大努力保護好包括“中國鹽歷史博物館”在內的幾處重要歷史文化古跡。這些形單影只的古舊建筑是成就“千年鹽都”的點睛之筆。歷史的傳承總是在新舊交替中進行,有時是正面的繼承,有時也可能發生突變。各具特色的時代建筑,看起來或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但經過歲月洗禮,它將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為那已然是歷史,從中可以找尋城市發展的印痕和蹤跡。而在新城的規劃和建設方面,必須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共生協調發展,把城市建筑規劃和人文景觀設計與自貢民間藝術代表形式——彩燈結合起來,通過對新建建筑風格和樣式的調控彰顯新的文化特色。
(二)發展旅游資源,提升城市形象
旅游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暫時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⑦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旅游總是與審美活動密切相關,其形式和內容雖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獲得身心的愉悅。進入新世紀,文化旅游產業得到國家政策的高度傾斜。自貢以“鹽”“龍”“燈”為代表的旅游資源為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了許多機遇。作為一項特色經濟產業,彩燈也早已走出了一條外向型發展道路。如:2006年9月6日晚在八達嶺長城上2008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時,就選擇了彩燈形式并同時選擇了自貢的企業承制。⑧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沒有把可持續發展特性最強的彩燈放到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第一位置。文化的發展,必須根基于文化主體的自我選擇和創造。我們對那些古珍舊玩,那些面臨失傳乃至消失了的民間藝術形式,盡量地搶救和保護,并將之放在博物館中,用來告訴后人,我們曾經擁有怎樣的文化傳統。鮮活的民族文化應是流動的、輻射的,發展傳播中又兼收并蓄著異質文化,它與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相生相融。在自貢的品牌旅游資源“鹽”“龍”“燈”中,彩燈最具特色。旅游資源是客觀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并因其所具有的審美和愉悅價值而使旅游者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歷史文化遺產和社會現象。作為旅游資源的自貢彩燈,其重要特色即在于它已然超越了地域限制。除每年舉辦“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外,自貢彩燈常年在外展出,如:200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游樂園舉辦“中國彩燈節”,從7月19日開幕至10月8日閉幕,前來觀燈的游人超過100萬人次。⑨這是樹立城市文化形象的絕好機會。目前需要進一步開發和整合彩燈旅游資源,應以市場為導向,著重經營和推介彩燈吉祥、喜慶的文化意蘊,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城市的文化形象也將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
(三)加強彩燈管理,創造城市形象
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休閑成為當代民眾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市場經濟發展也需要依憑文化形式所提供的熱烈溫馨的場景,現代節日的經濟功能已不容忽視,文化活動亦可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由于彩燈積淀其中的舒緩壓抑、撫慰心靈的文化品質,既能給人以激情、憧憬,又能給人以平和、安詳,使封閉和孤獨的心靈進入溝通與交流的場所。因此,從政府到民間都愿意以更多時間、精力和感情去投入彩燈藝術。在行政管理方面,政府組建了“自貢市彩燈貿易管理委員會”這個特殊的行政部門,行使自貢市彩燈行業的行政主管,和規劃、協調自貢彩燈對外展出的特別職責。在制度建設方面,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下發了《自貢市彩燈行業管理規定》,還制定頒布了《自貢市彩燈質量標準》,對彩燈的設計、制作、組裝及形、色、聲、光、動等藝術標準進行了詳細規范。在彩燈從業人員資質審定方面,由自貢市彩燈貿易管理委員會牽頭,開展了彩燈從業人員國家職業資格和特種作業操作證的取證培訓工作。自貢的彩燈藝人心靈手巧,在傳承彩燈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彩燈藝術和推動自貢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彩燈制作雖是一項發自民間的自娛自樂活動,但此項活動卻能使人在娛樂中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我表現,所以個體的創造性與藝術智慧能夠充分凝結于彩燈之中。通過彩燈創作,形成良好的生活情境,對民眾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引導,使休閑娛樂和精神提升得到統一。事實上,每年舉辦的燈會已經成為自貢人民不可或缺的年夜大餐。沒有彩燈,自貢人民無法感受喜慶祥和的新春氣氛。彩燈已悄然成為新時代自貢民俗的核心部分。
結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傳統的手工技能”和“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內容之一。⑩彩燈藝術帶有鮮明的傳統手工技能性和社會風俗特征,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彩燈長久地受到民眾的青睞和喜愛,是因為它標志著節日,裝扮出喜慶祥和的狂歡氣息。彩燈是需要我們不斷打造的文化精品,它必將在形成自貢地域文化特色、創建新的城市形象中扮演重要角色。
注釋:
①朱丹楓.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J].四川戲劇.2005(6):90.
②《當代四川叢書》編輯部.鹽都自貢[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336—345.
③聶景春,鄒秀玉.節日文化與精神補償[A].高占祥.論節日文化[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52.
④孫建君.民間節日與民間美術[J].美術觀察.2003(2):12.
⑤劉華龍.城市文化芻議[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4(4):237.
⑥陳友華,趙民.城市規劃概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25.
⑦方向林.旅游學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5.
⑧海天彩燈點亮長城[N].自貢日報,2006-9-8(1).
⑨多倫多彩燈節點燃加拿大“中國熱”[N].自貢日報,2006-10-26(1).
⑩于廣海.傳統的回歸與守護[C].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165—178.
- 上一篇:泥泥狗藝術形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數字化技術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