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大娘生平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22 10:47:00
導語:公孫大娘生平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史載公孫大娘生地、生平不詳,文章考證她當為河南許州(今許昌一帶)人,早年活躍于豫中一帶,后入長安梨園宜春院,常為唐明皇表演舞蹈,尤長《劍器》,最后死于“安史之亂”。
關鍵詞:公孫大娘許州《劍器》舞
公孫大娘是唐代極負盛名的舞蹈家,《全唐詩》有不少詩文提及,然正史中不見其有任何記載,歷來音樂、舞蹈、體育史相關著作言其生地、生平均不甚詳。今據零散詩文材料,對其生平經歷試作一番考證。
為敘述方便,先引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如下: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賀元持宅見臨穎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流離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衣非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酷(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況有弟子傳芬芳。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詩《序》中說開元三載曾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于郾城,開元三年即公元715年,當時杜甫三歲,杜甫故鄉在鞏縣(今鞏義市),與郾城相距不過百里;公孫弟子李十二娘為臨潁人,臨穎與郾城比鄰。據《舊唐書·地理志》載:“臨穎、郾城二縣,俱屬許州”,①即今許昌。張旭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是在鄴縣。鄴故址在今河北臨漳南、河南安陽北,鄴城曾作魏王曹操、后趙、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隋初毀于戰火,隋唐時已無鄴縣建制,其地在唐時稱相州;唐代有葉縣,地與郾城、臨潁相鄰,故“鄴”當為“葉”之誤。公孫大娘早期活動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區,故基本可以推斷其當為河南人,葉縣、郾城、臨潁三縣在唐時俱屬許州,所以我們可以籠統地說公孫大娘為許州(今許昌一帶)人。
有關公孫大娘生平經歷,尚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公孫大娘曾入梨園宜春院。杜甫詩《序》中已有明言,另據《明皇雜錄》:“安祿山獻白玉簫管數百事,陳于梨園,諸公主及虢國以下,競為貴妃弟子。時公孫大娘能為《鄰里曲》,及《裴將軍滿堂式》《西河劍器》《渾脫》舞,妍妙皆冠絕于時。”②明指公孫大娘為梨園中的翹楚。唐代梨園乃內廷音樂機構,傳為唐玄宗所設。據《舊唐書·禮樂志》云:“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③可知梨園中有女弟子;另據崔令欽《教坊記》云:“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妓女入宜春苑,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④此處“妓女”指女樂工。公孫大娘以舞見長,當為“內人”,只能隸屬宜春院。其二、公孫大娘曾為唐玄宗舞于津陽門、勤政樓。事見鄭嵎《津陽門詩》:“……都盧尋橦誠齷齪,公孫劍伎方神奇……”這里鄭嵎還注云:“上始以誕圣日為千秋節,每大酺會,必于勤政樓下使華夷縱觀,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上”指唐明皇,即杜甫詩中的“圣文神武皇帝”,津陽門在陜西長安,鄭嵎詩《序》云:“津陽門者,華清宮之外闕,南局禁闈,北走京道。”勤政樓始建于開元初年,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唐玄宗處理政務、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勤政樓常有樂舞表演,王維《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詩有“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之句,清·褚人獲著《隋唐演義》第八十六回題為“長生殿半夜私盟,勤政樓通宵歡宴”如此可知其樂舞演出之盛況。
其三、公孫大娘舞技高超,尤長《劍器》。唐詩中有不少詩文言公孫氏長《劍器》舞,此處不贅,公孫大娘《劍器》舞之高超精妙,從其弟子李十二娘身上亦可見其一斑。前引《明皇雜錄》言公孫大娘除了《西河劍器》外,還擅長《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式》《渾脫》舞,稱“妍妙皆冠絕于時”;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除影響到張旭的書法風格外,也曾給懷素的書法創作帶來過靈感。《樂府雜錄》有云:“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⑤
其四、公孫大娘可能死于“安史之亂”。公孫大娘在郾城“舞劍器渾脫”時已經“流離頓挫,獨出冠時”。以正常情況推斷,她當時的年齡當不小于十五六歲,或為20歲上下。安史之亂始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終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以公孫氏生于公元700年計,至“安史之亂”爆發時她已經55歲了。“安史之亂”后未見關于公孫大娘樂舞活動的任何記載,杜甫觀李十二娘舞劍器是在大歷二年秋,即公元767年,當時公孫大娘和李十二娘已不在一起;安祿山破長安是在公元756年。當時事發突然,連唐明皇、楊貴妃及一干重臣俱是倉皇出逃,安祿山幾乎摧毀了長安城,整個中原地區均慘遭浩劫,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兵荒馬亂之中,一位花甲老嫗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之慘狀,一想了然。筆者認為,她在“安史之亂”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膽推斷她死于“安史之亂”。
注釋:
①舊唐書·地理志.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②唐·鄭處海.明皇雜錄.清·錢熙祚校輯逸文墨海金壺本.
③舊唐書·禮樂志.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④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⑤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⑥舊唐書·郭子儀傳.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 上一篇:工商所配設紀檢監察員交流材料
- 下一篇:工商局黨建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