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小說中鄉情賞析論文
時間:2022-10-23 11:17:00
導語:沈從文小說中鄉情賞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
“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實的情意,誠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實意。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通過記寫“湘西世界”自然優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來展現本意。本文將從“人情美”、“風俗美”和“寫作動因”三個部分作闡釋,分析作家從作品到理論構建的如詩如畫、恬靜淡遠、風格獨具的“湘西世界”,和獨特的功利原則與美學觀的顯現,以及構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動因,進而展現作者對湘西人民命運的關注,對故鄉發展的關切,體現作家創作的理性精神與文化情懷,反映作家對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關鍵詞:《邊城》故鄉情愫人情美風俗美
前言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影響的代表作,創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國聞周報》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連載,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書店出版了單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選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編選過。這部作品先后被翻譯為多種外文流傳世界,曾有“震動中外文壇”之譽。《邊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兄弟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翠翠雖然對二人都有好感,內心卻深愛著儺送。天保因為自己的愛得不到理會,在痛苦煩悶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難。哀傷悲痛的儺送一時無心耽戀愛情,又與家里為婚事發生摩擦,隨后也隨船出走下桃源,不知歸期。在一個暴風雨之夜,經不起打擊的老船夫溘然長逝,留下孤獨的翠翠,懷著對祖父傷悼和對情人思念的雙重感情繼續守著渡口,而儺送卻不知何時歸來,也許明天,也許永遠都不回來。
縱觀《邊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們不難看出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也是他創作的起點和歸宿。小說《邊城》無論從獨特的藝術風格,還是它所表現的故鄉美景,即人情美和風俗美,這無疑是沈從文謳歌與贊美故鄉的代表作。同時,他用柔美的筆墨、深沉的感情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縛的原始古樸的湘西,謳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現出一種倫理的善與道德的美,與都市紳士階層的道德淪喪形成鮮明對照,除了帶有30年代民主主義作家的共同傾向外,還以“鄉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謬。《邊城》中所描寫的“美”,即是故鄉的“人情美”和“風俗美”,作家不僅著筆于神秘綺麗的自然風光,更蘊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對故鄉揮之不去的深深依戀的集中表現。
一、淺析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的人情美
《邊城》以湘西邊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農村為背景,描寫了一個駕船老人和他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生活,以及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以致釀成悲劇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既對邊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風土習俗作了詩情畫意的描繪,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淳樸的人情美,其淳樸的人情美主要是通過“邊城”社會各式各樣的人物及其相互間的人際交往呈現出來的,體現了“邊城”人與人之間自然、和諧、融洽的關系。文中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里之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樸的民風和人情,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一)事故中的主人公——美善誠懇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十五歲的山村姑娘。美麗、天真、明慧、善良、柔和、而又有點膽小,帶著幾分野氣。第一章敘述了這個人物的身世、父母之后,這樣寫道: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小小一段文字,筆疏意豐,如畫家速寫一樣簡潔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個清純可愛的湘西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儺送則勤快、大方、勇敢、英俊、強健、善良。第二章介紹到儺送兄弟時如此寫到:
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鄉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儺送)不愛說話,眉眼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感情。。
這些不多的文字,充分展現了儺送兄弟倆尤其是儺送的英俊有為,和洋溢著男性陽剛的人格之美。
(二)故事中人們之間的情感——自然真摯
1.古老法則下的愛情。翠翠與天保、儺送生活在一個沒有階級、不帶政治經濟色彩,有著古老生活節奏與情調的環境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一輩對后一代的婚姻懷著“不可言說的溫愛”,充分表現出了一種倫理的善與道德的美。他們在這個特殊的環境里感受著愛情的古老法則:不疾不徐,當來則來,該去則去,不可強求,不能怠慢。《邊城》的結尾“到了冬天,那個劈斷了的白塔又修好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就是一個明證,在歸詰中體現了中庸之美,回與不回,哀而不傷,含蓄雋永,令人回味。
翠翠和儺送作為作品《邊城》中的兩個主人公,雖然可能不像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和賈寶玉那樣,“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但也都是美麗善良、誠懇樸實、秀外慧中的人兒。基于這樣的基礎,自從兩年前在河岸上第一次偶遇那一刻起,他們便從心底鐘情于彼此。
作品中寫到:“她無意中提到什么時會臉紅,她喜歡看新嫁娘,喜歡把野花戴在頭上,喜歡聽纏綿的情歌;喜歡一個人坐在巖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顆心凝眸駐望。外祖父若問:‘你想什么?’她便帶點兒害羞地說:‘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時又自問:‘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時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遠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透過這樣細微的心理描寫把受青山綠水撫育、承陽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竇初開、青春初萌的愛情感受揭示了出來。翠翠這一少女,正是沈從文向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依循古老的原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生態度。
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是邊城人愛與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來歌頌邊城百姓的人情美的。翠翠對儺送的愛,雖有一個由下意識的朦朧感受到明確的體驗的發展過程,但在事件的全部發展過程中,她始終信守著自己夢魂牽繞的最初選擇,沒有因為人事出現的周折而改變初衷。她對儺送的愛是忠誠的,堅貞的。由于性格的內向、少年的羞澀,在爺爺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時而掩飾,致使爺爺沒有摸準她的心,錯點鴛鴦譜,無意中促成了二老儺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來求婚,而對儺送親自前來表態卻支吾其詞答非所問,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絕了天保的托媒提親,感情始終傾注在儺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場失意駕船外出溺死于茨灘,爺爺掉頭來為翠翠與儺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無法成功而死于暴風雨之夜,愛人儺送也因誤會一氣之下駕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從楊馬兵口中明白這一切誤會的經過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個晚上”,最后獨守渡船等待著未有歸期的愛人儺送的歸來。2、白塔下的祖孫情。祖孫以船為家,迎來送往。爺爺教會了翠翠牽船的活計,講述關于翠翠母親凄婉的故事,把孫女看得如掌上明珠,從不呵斥,從不責難,于是翠翠就在“風日里長養著”,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常日子就在祖孫倆的一片親情中打發過去。他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儺送及其父親探聽消息,遭到淡漠的回答,使他傷心煩悶,但他并不因此對船總父子懷恨,他相信他們是好的,并企圖繼續尋找機會撮合外孫女與儺送的婚姻,這種努力直至他病逝。
3、渡船上的鄉親情和茶峒河邊的城鄉情。老船夫好意謝絕過渡人擲在船板上的錢,每每推卻不過,就必另設法或贈草煙或供涼茶予以回報,于是,碧溪的方頭渡船上就常常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濃烈的鄉
情故事。渡船是公家的,人情卻是私家的。正是因為公私分明,古渡口的老船夫祖孫倆才給過往行人客商那么深的印象,從這里更可看出邊城人純樸的鄉情。“邊城”社會,人人靠自身的勞動生活,與人為善,待人以誠。老船夫是管理渡船的公仆,他愛這里的青山翠竹、清溪渡船,更愛來往過渡的人。他擺渡撐船50年,忠于職守,風雨無誤。他把固守渡船為過客服務作為自己的天職,只要活著就不離開崗位。“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忠厚樸實,只靠公家發給的三斗米、七百錢過著簡陋的生活,從不收取過往客人的額外的渡錢。有時感情難卻,只好將收入的錢買草煙奉贈過渡客人,買茶葉泡水給過路人隨意解渴。他寬厚熱情,重義輕利,慷慨大度,偶爾進城買酒,每遇熟人他必邀請到他家喝酒。若有人想馬上嘗嘗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蘆推給別人喝光為止。這種境界也只有在湘西的邊城才能表現出來,人與人之間的愛不僅關乎其生,甚而關乎其死。不像現在人和人之間隔膜如此之大,更體現出邊城人之間的人情之淳樸。在作品中,寬厚善良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也是“邊城”人真、善、美的化身。
4、碼頭邊的父子情。船總順順慷慨豪爽,常常濟人之危,處事公正無私,成了當地德高望重的名宿。而他對兒子的要求也相當嚴格,長大后,隨船見識,甘苦與共,劃槳拉纖,一視同仁。在旱路做生意不避寒暑,學貿易,學應酬,練得身體結實,和氣親人,不驕不惰,與父親一樣受人尊重。父與子之間如同朋友,相親相愛,沒有家長命令,沒有族規拘束,演繹著邊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邊城”社會有貧有富,卻不因貧富分等級。掌水碼頭船總順順雖然武家出身,家有巨富,但絕不以財富自居,盛氣凌人,相反為人俠骨柔腸,慷慨大度,廣交朋友,濟世救人。他為人處世,公正無私,正直和平,明事識理,豪放豁達,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在處理與老船夫一家的關系上他做得特別感人:體恤老人生活窮困,送給白鴨、粽子;不嫌翠翠家貧,打發媒人前去提親;天寶情場失意,駕船外出溺死于茨灘,他雖知與老船夫遲遲不答應有關,但并不責備、怨恨;因失兒傷心曾一度反對儺送與翠翠的婚姻,但一旦他知道孩子們是真心戀愛之后也就不再阻撓;老船夫病逝,他前來幫忙料理后事,并屢次提出接孤女翠翠到他家住著,等待儺送回來再解決婚姻大事。
小說中描寫的愛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優美的湘西風景畫和迷人的湘西風俗畫,散發著清新的氣息,與作品中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人物獨具的風采,渾然交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沈從文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說中,創造出一種抒情寫意的表現方式。整個小說回蕩著作者對故鄉的摯愛和眷戀,這一切,都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圖景,體現著濃濃的人情美。
(三)《邊城》寫作的人文背景
在《邊城》中,小說情節的發展始終是圍繞翠翠與儺送兄弟的愛情故事進行的。作品中的愛情,發生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邊地少數民族地區。這里漢族、土家族、苗族等雜居在重山疊嶂的窮山僻壤,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成了他們帶有地域性的生活風習、道德觀念和性格特點。加之由于地處偏僻,交通閉塞不便,沒有像較為發達的地方那樣,受到外來文化的明顯影響。因此,生活的變化較小較慢,基本保持著固有的傳統生活風習和思想觀念,民風也較為淳厚樸實。生活在其中的人,性情粗獷豪放、爽直豁達、重感情、輕錢財、講義氣、是非分明、愛憎強烈。他們表里如一,“說定了又反悔,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稱”;仗義任狹,“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作者把祖孫之愛、父子之愛、人們之間的互助友愛,以及他們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等穿插交織起來,生動地寫出了以老船夫、船總和楊馬兵為代表的茶峒人民的精神品質,寫出了茶峒古樸淳厚的社會風尚。
二、淺析沈從文小說作品中的風俗美
對于湘西——這個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地方和事情,作者勇敢的將它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些敘述看似平靜,無慷慨憤激之詞,然而內心里卻奔涌著滾滾的熱流,既包含著揭露與批判、沉痛與隱憂,歸根結蒂,作者對故鄉、故土有著割舍不斷的縷縷情絲。
作品中描寫的邊城里,故事發生的環境——景美風淳,青山秀水、碧溪渡船、翠竹白塔、黃墻黑瓦,以及河街獨特的吊腳樓等等,無不構成了一幅幅靜謐怡人的風景畫,使得讀者無比神往。如文中所言:“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與精妙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每年端午時,婦女小孩穿了新衣,額角用雄黃蘸酒畫了王字,家家戶戶鎖門到河街碼頭看梭行的龍舟、聽震天的鑼鼓以及善游的人在河里捉縛著紅布的鴨子等等,又呈現了一幅幅熱鬧非凡的風俗畫。還有新年元宵節時舞龍耍獅子、打燈放炮仗,以及平時的花轎迎新娘、唱歌求愛等等,都是富于湘西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致和風土習俗,具有古樸淳厚的濃郁鄉土氣息。
《邊城》是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作為一個苗族作家,沈從文的內心隱痛著的便是漢人對苗族兄弟的歧視。他以苗族作家獨有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向讀者們展示了一幅幅湘西文化長卷,以湘西的歷史、現實、未來的發展為中心,融匯作者對人生的觀察與思考,從湘西的政治、經濟和人的精神狀態中,把握故鄉湘西下層人民的生命形式。同時將神話、傳說、風景、民俗、歷史、地理等巧妙的糅合在一起,生動真實地記載了土兵船夫、婦女和湘西少數民族生活,以作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對故鄉的熱愛,以不做作的樸實的文筆刻畫了作者傾心于故鄉,對故鄉的深厚情思。
- 上一篇:縣森林防火和抗旱工作緊急會的講話
- 下一篇:林業產業發展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