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建筑特征試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10:18:00

導語:我國古代建筑特征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古代建筑特征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明顯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烙印。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筑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鍵詞:古代建筑傳統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綜觀中國的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他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爸袨檫m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它后來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古人論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離“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必須以“中”為標準,即做到所謂“天人合一”。

“中庸”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中軸線對稱的建筑觀念雖然早在商周時代就開始,但最典型地代表這種中軸文化的當數明清的北京城和宮殿了。整個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著一條長達7.5公里長的中軸線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該中軸線以最南端的永定門為起點,以地安門北面的鐘鼓樓為終點,其間建筑空間序列重重疊疊、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宮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這種關于中軸線的建筑空間意識,也體現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還體現為中國古代建筑在發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因此,中國古代建筑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民居,總體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發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筑群,形成一種連續綿延于大地的感覺?!疤烊撕弦弧钡暮椭C觀還可以從中國古代聚落選址上體現出來。古代的聚落建設,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順應環境,根據土地資源狀況來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設,不僅尊重環境,對土地合理利用,還表現出了對土地、水源的保護思想?!盾髯印ぬ煺摗分杏涊d:“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庇泄澲频乩盟Y源,才能保證水資源的持續存在和長久使用,即與自然長期的和諧共處。

重倫守禮

維護等級與秩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禮”的一項主要內容?!稑酚洝分姓f:“禮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別。”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禮制內容,說到底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這一點在《禮記》有關建筑功能的論述中表達得很清楚,即所謂“以降上神與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別”。中國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滿足這些要求,才能最終與古代中國人傳統上按遠近、長幼、親疏,繼而按高下、尊卑、貴賤來處理社會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同步一體。因此,中國古代建筑自覺地以建筑形式區分人的等級,以維護階級社會的秩序。

就一座建筑群體的組成而言,如北京故宮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軸線組合外,還必須對單體建筑的等級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輔相成的局面。從宮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嚴格的主次、內外等級,它的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級甚至在并列于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頂。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倫關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長輩住上房,哥東弟西,女眷居后院不邁二門等等。而房間的功能關系就是人際關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動規律。一般在一組建筑之內,正、倒、廂、耳、門、廳、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級,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墳園占地面積、墳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槨祭器,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違背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國傳統建筑從整體布局到細微的裝飾,都存在著很有規律的數字等差關系。比如,間數以九間(清代擴大到十一間)為最大,依次降為七、五、三、一;進深以十三架為最高,以下遞減至三架等這樣的等差規則。這些規則又多是通過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營繕令》宋代的《營造法式》等)固定下來,直接用這些數字的差別表示出不同等級人的建筑等級差別。

外儒內道

儒學是維護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中國儒家思想特征最明顯的體現在中正、禮儀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建筑中,皇宮、壇廟、陵寢、寺院、宮觀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兩旁是陪襯的建筑物,陪襯的建筑要整齊劃一,兩相對稱。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

古代宮殿建筑更是最高統治者通過建筑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的,象征王權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國古代宮殿強調群體氣勢,群體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統治王朝的威嚴,群體的布局有利于體現宗法等級的貴賤尊嚴。

儒教有利于統治者的統治,但它過于束縛人性,不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國的古代建筑雖然外觀是莊嚴雄偉,一切照倫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詩情畫意,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前宮后苑的格局。這內外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國人外儒內道的生命觀。它是與道家思想提倡修身養性、追求自由灑脫、講究氣韻生動相吻合的。此外,中國古代建筑在造型藝術上形成的飄逸、流動的感覺,讓中國建筑產生了翼角起翹、屋檐曲線流動狀態,即使是屋頂也呈現不同的弧面,這樣使建筑的重量產生的壓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氣韻生動”之說。

恒變兼容

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永恒觀反映在建筑上,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所以我國古建筑在建筑立面形象上,從秦到清代的兩千余年中,臺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頂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單體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擴展。梁柱組合的木構框架也從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實上,對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認識,而且隨著工具的改進,我國古代的石結構建筑技術也并不亞于同期的西方國家,這點在中國許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見證。中國之所以習用木材是緣于陰陽五行的傳統觀念,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長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區的森林消耗殆盡,這時寧可將小料用鐵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這體現出了對傳統的嚴格恪守。

如果說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準是中國古人恒久思想的體現,那么中國古代建筑中榫卯結構的不同組合方式就是中國人善于變通思想的體現。中國人自古就有“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意識,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筑斗拱結構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此外,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構架雖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但無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具體使用中不改變構架體系的情況下而將屋面做出曲線,并做出翹角飛檐、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這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人恒變兼容的思想觀念。

尊祖敬神

中國人崇拜祖宗,對祖宗崇拜歷來得到高度重視。據說在三皇五帝時便有了祭天、祭祖的習慣,到商代就出現了稱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禮》對此作了記載并規定了王城規劃必然重視祖廟的地位,按“左祖右社”進行布置。

雖然古代社會通過宗廟的祭祖制度將人們分成了嫡子與庶子、大宗和小宗,體現了父與兄的權威,為鞏固宗法等級制服務。然而,祖先崇拜又強調了同宗同祖的親密性,給上下等級差異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諧氣氛,這又具有穩定社會、凝聚血緣團體的作用。正是這種對祖先崇拜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模式是許多房間組合在一起的群體,是以某一房屋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組單層建筑群體。同時也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間上都是以“間”為單位,各單體房屋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另外,由于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根本,土地是宗族賴以發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須立足于土,這也排除了建筑向上發展的可能。

總之,中國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響下,既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間處理上體現等級的倫理觀念,但在外在的莊嚴氛圍下,卻交織著浪漫的意韻,追求人工與天趣的統一、端莊與含蓄的統一、規格化和多樣化的統一,更追求理與情的統一,所有這些特征使得中國古典建筑形成一種飛動輕快、精致典雅、舒適實用,富有鮮明節奏感和民族藝術特色的獨特風格而著稱于世。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4]宋昆,易林.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