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審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7:28:00

導語:舞蹈的審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的審美分析論文

一、舞者的責任遠非僅僅提供美與快樂

21世紀的舞蹈藝術中,舞者的責任遠非僅僅提供美和快樂,而是可以為思考提供各種來自科學的糧食。名為《神經元突觸》的現代舞。這個舞蹈從視覺上看,可以說一點傳統的美感也沒有,但評論家則感到,它簡潔地暗示了自然科學和科學社會兩方面的影響,以及現實社會生活中疏遠和隔膜的人際關系,并使人想到,如若沒有許多個世紀積累起來的科學發現和知識傳播,那張顯微鏡攝制的幻燈片投射到天幕上的神經元突觸便很難發生在舞者身上,而繪畫中所描畫的神經細胞的樹突也很難出現在舞者身上。

那種能夠提供快樂的舞蹈當然也應有自己的位置,但已不再應是得到拓寬后的當代舞蹈美學中唯一合法的品種了。實際上,對美的統一概念之種種求索早就流行于其他門類的藝術評論、美學理論和各種談話的基本前提之中了。通過某種統一的等式去尋求概念的美,已是一種過時的作法。美不再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僅屬某種需要罷了。判斷審美價值的標準也已是多種多樣的了。那些長期以來強求快樂應該來自渚門類藝術的理論.可能會剝奪藝術的力量,并使其經常看上去顯得膚淺。這種藝術只能成為一種過分鋪張的娛樂。許多人從內心感到自己需要卷入到審美中去.但卻錯誤地認為,結果必須是快樂。、從美學史來看,早在18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們就開始對丑持歡迎態度了,或至少不反對藝術中的丑。藝術中的丑最終被這些早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看作是審美范疇的,條件是需要將丑用于表現之中。

有時,美的概念是漫無邊際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的確與那種限制性極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聯系在一起。這種現實給我們的思考是:莫讓包括美在內的任何條條框框束縛我們的身心,更何況是某種模糊不清的概念——我們是21世紀的新人類。

二、“距離即美”說起

“距離即美”,這是古典主義美學的一大支柱。與我們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樣,距離恰恰常會為我們帶來親近。分離能夠導致心靈溝通感的保持和延續,而過分的接近則會毀滅這種心靈的溝通感。我們對自己目睹、耳聞、思考、想象的東西感到親密無間,根本原因是,在這種東西與我們之間·存在著某種距離,或者說,由于距離而沒有發生利害沖突的可能性。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君子之交淡如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明文軍,呼喚多元化培育舞蹈文化人——21世紀職業舞蹈教育的斷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2]黃明珠,關于建構新世紀高等舞蹈教育體系的一些斷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3]江鈴,舞為人師,行為世范——試論人文關懷下的高師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03)

[4]呂藝生,舞蹈教育與EQ理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8,(01)

[5]陳永富,21世紀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構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6]金浩,專業舞蹈教育的提升與文化素質并舉——對21世紀舞蹈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7]賈作光,知識舞蹈及其價值取向——知識經濟帶來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8]徐頏,未來世紀的舞蹈教育必須面對舞蹈產業化這一現實問題[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9]王佩英,試論舞蹈教育中的“舞蹈策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10]張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展望舞蹈教育未來[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摘要】美學與藝術有不解之緣,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數千年來,美則成為衡量藝術,尤其是以“世間至美”的人體構成的舞蹈藝術之最高標準。

【關鍵詞】舞蹈哲學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