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創新
時間:2022-03-07 05:22:00
導語:舞蹈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編導的思維創新
1.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培養創新思維首先要觀察生活、熟悉生活。從日常生活當中觀察生活并逐步積累,來自社會生活各階層的大量素材,并對這些素材進行科學分析、理解熟悉,從中篩選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生、事件作為“藝術材料”,同時創作者主體意識的介入十分重要,因創作者獨特的“視角”切入,使創作過程賦予新形象的審美認識,使思維具有了獨創性。
舞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賈作光老師提出:“要有一雙舞蹈的眼睛,它必須全身心投入生活當中,身臨其境地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物內心感情活動,將人物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在第八屆“桃李杯”大賽中,《進城》是在現實生活中提煉而成的原型人物:一群進城務工人員。它表現當代民工們在大城市生存、生活的狀態。從開始蜂蛹般涌入大城市的好奇、新鮮到遭受白眼后的痛苦失望和面對挫敗的無奈,直至鼓起勇氣拍掉的塵土、擦干血汗,迎接新的曙光。讓人真切感受在你我身旁,生活在社會中下層人民的艱辛,在對弱勢群體深表同情之時,也為大多數人通過努力與奮斗最終得到社會認同而欣慰。這一作品創新的源頭來源于生活真實原形,是創作者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生活,捕捉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群,因此,創新不是“空中樓閣”,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2.創新思維與時代精神
任何藝術作品都服務于同時代,不具有時代感的作品很難被大眾接受,失去存在價值。中國的民族在民間舞蹈專業領域和業余文化生活中廣為流傳,其根本原因是順應人民對舞蹈的審美追求。具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雙重屬性。對于從事民間舞文化專業工作者,經歷了民間文化藝人和專業人事提煉升華,在音樂節奏、動作元素組合變化上與時展同步,敢于在精神風貌上突破、創新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既強調了其特有的“風俗性、自娛性”等特征,又反映了當代各民族間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時代精神,緊扣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調文藝作品反映時代旋律”的文藝方針。在大眾文化生活中,經常可見大街、廣場、空地中充滿活力的老太太扭起秧歌、打起腰鼓、舞動扇花,她們臉上的笑容和肢體動作中散發出的“春春活力”為城市平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企事業文化和群眾文化、少兒藝術培訓中,民間舞也相當活躍。舞蹈已深得廣大人民的認同和喜愛,它的大眾化、通俗易懂,已深入人心。
二、舞蹈結構的創新
1.舞蹈結構即語言
精巧的藝術構思是通過完美的結構來體現的。舞蹈結構有一定的規律,結構是作品的骨架和內部構造,是根據主題的需要,按照事物內部聯系和發展規律,經過作者的獨特視角,巧妙鋪排所作的布局和安排的。
結構有重要的層次語言,在人物感情處理方面,有層次遞進變化來推動情感在結構中的體現。如悲哀的情緒表達:有點悲哀(惆悵、憂郁不樂)→很悲哀(痛苦、難過)→極端悲哀(悲痛欲絕、掙扎)→無聲悲哀(無奈、抑郁)。在這種推動式的情緒變化時說明,舞蹈語言反映結構,結構即舞蹈語言。
清晰明確的結構方式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作品,讓作品有脈絡清晰的邏輯關系,如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中《長河吟》是以作曲家冼星海創作《黃河》過程中的靈感為主線。作曲家朦朧、抒情、流暢的主旋律線在大腦中的閃現→國難當頭作曲家憂國憂民的憤怒→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反抗精神集作曲家于一身→在斗爭與反抗中燃起對新中國的希望。在這一舞蹈結構中,將人物、作品、時代背景融合一體,通過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并身臨其境地感受人物處于當時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狀態,并將其化為創作源頭,真實可信地讓觀眾處于聯想與想象之中。舒巧老師在《論舞劇結構》中提到結構是“創作者在作品中想說的話”。由此可見,結構是作品的核心要素。
2.結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結構的承現方式根據作者與作品的需要各不相同。如:(1)情節式結構:多采用情節內容的敘事與戲劇舞蹈作品;引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2)時空順序結構:根據客觀自然先后次序安排人物行為與舞蹈場景,符合社會現實自然邏輯;(3)時空交錯結構:打破現實時空自然順序,按照藝術構思邏輯進行交錯銜接組合,將過去、現在、未來甚至回憶、聯想夢境、幻覺交織起來。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法讓有限的舞蹈空間具有無限的時空貫穿感。(4)情感結構:a,單一情感,按情感美比進行舞段結構,情緒為(強—弱—強),或(弱—強—弱)三段體推高潮方式再回落。b,復合情感,多種情緒交織(喜、怒、哀、樂),根據事件背景變化安排多種復雜情緒;(5)音樂結構:交響式結構、回旋式結構、復調式結構。如復調式結構為兩種情感的對比,像音樂兩條平行線:一條為主旋律線,一條為副旋律線;構成雙重屬性(a—b—a—b),是舞蹈人物內心情感不可調和的矛盾狀態。
多種結構方式是創作者根據作品的主題內容來處理、鋪排,是創作者在作品中的表達方式。“結構即內容,內容即結構”,兩者相輔相成,構成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結構不單單是一種手法,它的獨特取決于作品風格迥異、色彩繽紛的主題內容。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轉第15頁)(接第12頁)
三、舞蹈語言的創新
一個好的舞蹈構思和舞蹈結構,是通過鮮明、生動、準確的舞蹈語言來體現作品內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語言的創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1.語言創新的“源頭”
新的語言從何來?首先汲取中國民族民間舞、古典戲曲、古代舞、中國舞的營養,選擇、研究適用于現實作品中的新語匯。其次,要用專業眼光觀察、體驗、研究和了解創作對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煉具有代表性的形態節奏、動律,塑造動態捕捉,這是創造舞蹈語匯的源泉,同時學習借鑒外來舞蹈文化。對“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靈活變通,創作出深入人民生活中并熟練運用本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區分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特質,從根本上為中國舞蹈文化服務。
舞蹈語言除了學習、繼承和借鑒之外,要從生活出發,回到生活中去。很多舞蹈語言是從生活動作中提煉而成的舞臺形象,共性和個性是引起人類共鳴的情感特征。共性為人們所熟知的程式化的約定俗成,是文化積淀的過程,是人類生產生活中物質和精神變化的產物。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創作者熱愛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變化是創作中的表現手段,會帶給觀眾真實準確的舞臺形象,挖掘生活動作是創作舞蹈語匯的手段之一。
2.語言創新的“個性”色彩
舞蹈語言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舞蹈用肢體動作與人們進行思想交流,其主要職能是產生思想及進行創造活動。
語言創新是編制者個人風格語匯的體現,在積累大量中國文化元素材料中,如何根據創作需要和個人風格喜好進行“破壞”與“重建”是技術問題。相對聰明的創作者往往不照搬別人創作模型或以往自身的成功經驗,而是打破已有經驗束縛重新構建。在編導課技法中,動機發展變化、運作解構、動作的多種情緒變化還有待諸多訓練,以練習學生對編創造性想象、動作材料取舍、句子的鋪排方式等能力,并結合有效組織語言,使語言產生與眾不同的個性風格色彩。
編創者身體動作結構和演員語言風格特色也是編排動作中個性的體現,編導自身有豐富的語言庫為動作積累了使之變化、發展的空間。此外,有些演員自身表現上呈現穩定的個人風格氣質——有些舞者適合于剛健有力、沖擊力強的動作,有些偏向柔美、抒情流暢的肢體連接。
編創,駕馭動作能力高低是使作品的形式感讓人流連忘返、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
創新來源于生活,建立時代精神風貌基礎之上,在創作者個人意識的參與過程中,才有了創意的新鮮,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體驗的精神補償。總之,創新是標新立異:標,社會主義之新,立,中華民族之異的新舞蹈創作。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上,創作是要有鮮明中國民族文化特色,賦予時代特點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中國戲劇出版社.
[2]于平選編.舞蹈編導教學·參考資料.北京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