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  Britain幽默多樣性敘事方式

時間:2022-07-14 11:34:00

導語:Little  Britain幽默多樣性敘事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Little  Britain幽默多樣性敘事方式

摘要:Littlebritain是英國的一部幽默連續劇。它的敘事方式與傳統電視劇大不相同,其非線性敘事、非經典敘事、語言敘事等敘述特色使該劇大獲成功,讓觀眾在大笑之余思考,回味無窮。

關鍵詞:LittleBritain;敘事方式

LittleBritain(簡稱LB)是BBC的一部惡搞喜劇。2004年在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電視獎頒獎儀式上,該劇獲得了最佳喜劇表演獎和最佳喜劇連續劇獎2個項目的大獎。

全劇主演只有兩位,所有的任務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由兩位主演通過更換服裝、道具和化妝來完成的。在LB里,兩位演員以精湛演技夸張地演繹各種英國人等。首相助理,同性戀者,異裝癖,蘇格蘭人,減肥者,假殘疾人,精神病人,極盡搞笑之能事,使該劇大獲成功。

一、非線性敘事

LB講述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是由一個一個不同的生活片斷構成的,同一集中不同的單元之間沒有聯系,集與集之間相同的單元之間也沒有聯系。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手法曾在電影《巴黎我愛你》中曾獲得了巨大成功。

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模式打破傳統電視劇敘事上的封閉性和大團圓結尾的戲劇性結構,讓不平衡和不確定因素發揮作用,LB的意義并不是依存其劇本而存在,而是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產生。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得到的不是關于電視劇意義的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而是得到電視每一個鏡頭和用來在鏡頭之間進行過度的編輯程序告訴我們的有關某種東西的暗示。

在LB的電視敘事中的非線邏輯無形中成了后現代敘事的有力佐證?!半娨晫€性敘事的解構通常表現為以多重語境化敘事消解傳統紀實的權威,其策略就是將敘事時間分離。”LB中時空與現實的錯位,旁白與對話的穿插,共同完成了敘事的合作。

二、非經典敘事

經典敘事結構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但在LB中,發展和高潮實質上是同一個部分,而且很多時候它的故事發展就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如其中永遠兩根食指敲鍵盤,永遠說著Computersayno的面癱女職員。在這個片段中顧客的各種要求與問題從來都不是重點,因為回答一定是Carol拖長了音的說那句口頭禪。最終顧客的需要永遠都不會得到滿足,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永遠都是Computersayno。

三、語言敘事

LB的故事不是伴隨著情節的展開而發展,而是伴隨著人物的語言而發展,相對地,在LB中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就是一個人的語言。西摩.查特曼在《故事和話語》一書中指出“故事就是敘事中描述的什么,而話語就是怎樣。”但是LB中的話語卻并不是為了敘事,而是為了體現人物特征。實際上,每個單元劇的高潮都是每集中都會重復出現的情境和話語。而觀眾雖然在看了幾集之后就已經完全明白其套路但仍期待劇中人物經典臺詞的出現。

異裝癖Emily每次出境都會拿著法語腔強調的Iamalady.

女流氓Vicky的經典臺詞Yeah,butno,butyeah,butno,butyeah,butno,butyeah...

面癱女Carol拖長音的Computersayno.

催眠師Kenny催眠時的Lookintomyeyeslookintomyeyes,myeyesmyeyes...

同性戀Daffyd帶有威爾士口音的口頭禪Iamtheonlygayinthevillage!

上述的那些語言情境放在其它的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劇或電影中都十分的平凡無奇,甚至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在LB中,因為其反復的出現反復的強調,反而成了最受歡迎的看點。在這個的層面上,LB使用的是標準化的情境,不單是指拍攝的場景,亦指故事的套路。其參數易于辨認,在每一集都會出現,具備“循環性”和“儀式化”的特征,一些情境或語句會反復出現,最終成為公眾共有的話語典故。如我國情景喜劇《武林外傳》,里面的人物都有很經典的口頭禪,在重復了多次之后這也成為了一個笑點,并且現在被人們廣為使用。

四、邊緣文化還是大眾文化

電視文化是一種多元的文化形態,它在本質上屬于大眾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的屬性,同時還與當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LB中各個單元的主角很多都是社會上的邊緣人群,同性戀者、異裝癖、假殘疾人、精神病人等等。而且LB中各個單元的英文對白也帶有很多地方腔調,法國英語、愛爾蘭英語、威爾士英語、印度英語等等。可以說,LB表現的是一種邊緣文化,但是它的受眾定位卻并不是邊緣人群。一般來說,觀眾對故事產生興趣的本質原因在于故事的內容同觀眾生活之間的聯系。一旦形成某種聯系,觀眾的心理活動就開始了在劇中找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與劇中的人物、情節、場景和性格相對應,然后便有了立場,希望自己的意圖得以實現。但是這套理論對于LB卻行不通。事實上,大部分觀看LB的觀眾,都不會對劇中人物的行為和言語產生認同感,因為這在傳統觀念來看是不正常的。

有人認為,“電視文化本身并不是被動地反映現實社會結構,而是積極地開發各種資源,提升欄目品味,以塑造特定的階層文化。這種文化塑造過程就是一個文化資本的再生產過程,這種電視文化的目的在于向特定的階層提供一種文化的標準,有助于形成階層之間的文化區隔。”LB符合前一句的觀點,它夸張地體現了英國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和英國的現實狀態,但LB卻并未制定一種文化標準,制定一個文化區隔。無論是否處于劇中所體現階層,觀眾都會從中找到自己最不愿在人前展現的一面。

五、正常與不正常

在傳統的電視劇中,好人與壞人涇渭分明,我們可以從他們之間的差異找到劇中的矛盾沖突所在,又以此沖突來引領劇情的發展。而在LB中,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沒有大善與大惡的沖突,劇中的矛盾與沖突僅僅是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一群與現實格格不入的角色的沖突。實際上,劇中人物行為再出格也不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他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就是他們做出的與傳統觀念不符的行為造成了本片的笑點。

劇中有個片段的主角是一個精神病人。在這個單元中,他大多是以作為醫生高談闊論的背景畫面出現,而且一般沒有臺詞只會發出一些單音。但是劇中毫無預兆地出現一幕他接電話并十分正常和自己的女兒對話時。我們無法判斷他究竟是一個假扮正常人的精神病人,還是一個假扮精神病人的正常人。在LB中,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并不一定符合傳統觀念。

有人認為,LB之所以收到某些觀眾的喜愛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窺探特殊人群隱私的需求。埃斯林說過:“電視是所有傳媒中最有窺淫癖的一種,這不僅是因為它在不斷的畫面流中以所有人最為普遍接受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而且因為它是戲劇傳媒中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一種。從LB劇中角色的身上,我們無法看到任何值得我們學習和優點,但觀眾就是無法解釋為什么一方面覺得他們行為很惡心,而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真實可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和《加菲貓》、《蠟筆小新》做比,Garfield的作者JimDavis曾說,人們喜歡Garfield就是因為它敢說人們心里想卻不敢說的話。

LB的惡搞之所以能讓觀眾接受,是因為它已經讓我們意識到了這種惡搞是惡搞。但是,誰也不能肯定劇中的夸張人物就一定不存在。LittleBritain表現的實則是一個GreatBritain。多個種族,多種文化,劇中人物真實卻不和傳統的性格與作風,這都讓觀眾思考,究竟真正的英國是什么樣?這也就達到了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蔡騏、全燕,《后現代主義電視文化探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5期

2.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