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竹枝詞詩歌風格論文
時間:2022-07-18 10:01:00
導語:廖燕竹枝詞詩歌風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清初韶州詩人廖燕的竹枝詞活潑明快、樸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風貌,這對于了解清初嶺南地區的風俗民情和竹枝詞的流傳情況多有助益,通過對他的竹枝詞的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可以揭示廖燕詩歌自覺向民歌學習、詩歌風格中質樸自然的藝術淵源。
竹枝詞,最初為廣泛流傳于四川東部及湖北西部沿江一帶,古稱“竹枝”、“竹枝子”、“竹枝歌”、“竹枝曲”和“巴渝曲”,是一種為下層民眾所喜愛的歌曲形式。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一云:“竹枝詞本出于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劉禹錫在建平(今夔州地區一帶)做官時,經常到鄉中觀看百姓用鼓、笛伴奏,邊跳邊唱竹枝詞的游樂活動,且還學會了演唱。自居易《憶夢得詩》云:“幾時紅燭下,聽唱‘竹枝詞’。”自注:“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竹枝詞始于何時今已難考。據前人的記載與推測,其源當在唐代以前。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二十九“中唐”指出:“夢得七言絕有《竹枝詞》,其源出于六朝《子夜》等歌……”清人王文浩《蘇詩編注集成》卷一注《竹枝歌》中云:“自唐以前已有之,故方密之以為起于晉也。”自居易《聽蘆管》詩云:“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又據馮贄《云仙雜記》:“張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復必至九回乃止。”可見此種民歌在盛唐時已流行,起源必在此前。
唐朝詩人的詩作中已屢屢提到竹枝詞。如中唐詩人顧況《子春思歸,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淚》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齊唱‘竹枝’歌”。稍晚的張籍《送枝江劉名府》有“向南漸漸云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自居易《竹枝詞》有:“‘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暗鳥一時啼。”都提及竹枝詞在中唐民間流行的盛況,也表明文人對竹枝詞的關注,并開始了對這種新型詩體的借鑒和嘗試。而郭茂倩更把唐代顧況視為寫作竹枝詞的第一人。顧況《竹枝詞》日:“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云飛。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民間的竹枝詞多為“歌詠風土之作,而中間雜以男女狎褻之語”,而顧況所作,其詞較雅,且多用典,已顯示出鮮明的文人色彩。文人竹枝詞既基于詩人的主體意識活動,即所謂“感于事,動于隋”,又汲取了民歌剛健清新、委婉含蓄、通俗明快的風格,從而顯示出華美、雋永、流暢的氣韻。可以說,文人竹枝詞與民間“竹枝”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是繼承,又有升華。關于文人竹枝詞的首創者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竹枝詞從民間轉化為文人的有意創作,是許多作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竹枝詞的體式有七言二句、七言四句、五言四句三種類型。其中最主要的是七言四句體,類似于古典詩詞的七言絕句,但韻律并不嚴格,語詞講求明決流暢,內容以記述風土習俗為主。文人創作的竹枝詞,無論構思立意、詞句錘煉還是音韻修飾,都很注意從民歌中汲取營養,同時也濾掉了其中粗鄙蕪雜的殘渣,從而使其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提高,以至升華,成為一種吟詠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的詩體。元代以后直至明清,一直在文人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創作數量蔚為壯觀。
清初韶州詩人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七絕”類內有《曲江竹枝詞》十三首,《羊城竹枝詞》六首,《珠江雜詩》三首,《漁家竹枝詞》三首,此外《羊城歌》和《漁家曲》各一首,“七古”類中《曲江曲》一首,雖未冠名竹枝詞,但顯然也屬此體。這樣,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中的竹枝詞有二十八首,在清代詩人中是此類體裁創作較多的一位。雷夢水主編的《中華竹枝詞》選錄唐代以來作品兩萬余首,而廖燕之作卻一篇未收,實在是一種缺陷。廖燕的竹枝詞寫得活潑明快,樸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風貌,對于了解清初嶺南地區的風俗民情和竹枝詞的流傳情況多有助益,此外,還可借此了解廖燕詩歌自覺向民歌學習、詩歌風格樸質自然的藝術淵源。
廖燕竹枝詞反映了非常豐富的生活內容,總體來看,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表達男女情愛
廖燕竹枝詞在內容上多寫男女之情,幾乎占了作品總數的一半。這與民歌竹枝詞的內容特點較為接近。如《曲江竹枝詞》其一:“遇仙橋下水澄鮮,遇仙橋上路通天。誰信神仙容易遇,遇郎難似遇神仙。”遇仙橋為武水上的一座浮橋,詩以女子口吻寫成。以橋的名字“遇仙”為想像的起點,由遇仙之難來比附遇郎之難,表達主人公對美滿愛情的渴望,構思十分巧妙。
廖燕詩中其他表現愛情主題的竹枝詞,也一律以女子的口吻寫成,這是中國古代民歌的常用手法。古人婚姻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之出身門第和政治地位、經濟狀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愛情悲劇時有發生。此外,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使女子遭受的壓制和迫害更為嚴重,因而女子對幸福愛情的渴望就更殷切、更真摯;其過程也更艱辛,更感人。同時,女子溫柔情感對愛情的細膩體驗,更適合把刻骨銘心的愛與恨表現得酣暢淋漓、感人肺腑。廖燕竹枝詞對愛情生活的表現主要有:
1.表現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和熱愛。廖燕這類作品往往截取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場景,攫取其中獨特的詩歌意象,稍加點綴,就能很好地傳達出詩中人物的真摯感情。蘊藉雋永,意味悠長。如《曲江竹枝詞》之七:“未曉雞聲已屢催,送郎常起五更時。雞冠罰作山頭石,省得人間早別離。”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是:心上人一大早要離家遠行,臨行前夜自然是情意綿綿,互訴衷腸。他們多么希望這一夜能永無盡頭,好讓這甜蜜的相聚直到永遠。聽到這陣陣報曉的雞鳴,知道分別的時刻就要到來,不由讓人頓生懊惱,真希望罰這雄雞化作山頭的石頭,讓離別的時刻不要來得這樣早。這首詩的詩意與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中的“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瞑不復曙,一年都一曉。”可謂是異曲同工。
此外如《羊城竹枝詞》六首中的兩首:“荔枝沁肺便成疴,蒲節長生恐是訛。自愛和灰連葉嚼,為郎常是醉心多。(其一)/江樹青青江草齊,留人澗里阿郎迷。憑誰學得移山術,截斷江流不到西。(其二)”,前首寫思念意中人以至意亂情迷也毫不為意;后一首甚至想像能移動大山阻斷情郎遠去的路途。都寫得情真意切,驚心動魄。
2.表現女子對幸福愛情的向往。由于封建社會女子受禮教束縛和壓迫,她們不敢直接表達自己對愛情的追求。在詩歌中描寫女子的這種正當的要求,往往采用曲折含蓄的手法進行表現。如《珠江雜詩》三首中的兩首:“摸魚歌發小嬋娟,一韻悠揚徹九天。歌到關情聲咽處,低頭尖指亂調弦。(其二)/盈盈粵女弄潮歸,手挽船牽系廟門。行人廟中朝上拜,暗將心事祝天妃。(其三)”前首寫一位妙齡少女手撥琴弦在彈唱,聲音悠揚悅耳,傳出很遠很遠,正當人們都為這甜美的歌聲所陶醉時,少女卻突然被觸動了心事,聲音哽咽,唱不下去了,忙低下頭來,纖纖玉指在琴弦上忙亂地調撥,以掩飾自己的失態。女孩子的心事是什么,一切盡在這不言之中。后首寫漁家女弄潮回來,走入廟中拜祝天神,是什么神靈使她如此虔誠?原來她要把內心的秘密,默默地向那掌管人間愛情的“天妃”傾訴。兩首詩的感情,都非常的含蓄、細膩。
再如《羊城竹枝詞》之五:“采青時近甚繁華,幾處弓鞋趁月斜。同伴不知心底事,怪奴只采合歡花。”把女孩子內心最為隱秘的情感以白描的手法表現出來,既詼諧明快,又不顯得唐突淺俗。從幾首詩藝術手法來看,基本上是鋪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賦”。但作者卻善于捕捉到那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瞬間,把詩歌所要表達的核心的思想情感用最為簡潔生動的畫面傳達出來。詩中女主人公的舉動,既表現了年輕女子多情善感的共同特點,又突出了人物各自特定的性格和身份,完全是情感的自然表露,絕無雕飾造作。
3.表現女子在愛情上的矜持和嚴肅,以及對負心者的幽怨之情。古代婦女地位低下,往往被視為男子的附庸和玩物,因此,女子在對待愛情上,既有青春少女“懷春”的熱烈情感,但嚴格的社會規范的禁束和世俗對女子的偏見又使她們不得不在愛情上表現得更為理智。如《曲江竹枝詞》十二:“妾住武溪溪水傍,萬桿煙雨覆村莊。郎來取竹休傷筍,留待他時宿鳳凰。”詩歌表現了一位柔弱善良的少女,在與心上人相會之時,委婉拒絕男子的輕薄,并以來日成就美滿姻緣相規勸和勉勵,對女孩子內心復雜心曲的展示可謂惟妙惟肖,淡泊之句中深含著萬般柔情,讀來令人感動。詩歌以比興手法寫成,顯得婉轉含蓄,籠罩著一種淡淡的哀怨。再如《羊城竹枝詞》之三:“小舟重載力能任,海水誰能測淺深。學得神仙猶化石,阿郎寧不變初心。”表現癡情女對負心漢的埋怨,雖然話語充滿哀怨憤怒,但卻掩飾不住她溫柔癡情的性格。
4.描寫女孩子不愿聽從“媒妁之言”,希望通過自主的戀愛獲得愛情的。如《曲江竹枝詞》之二:“誰家女兒肯通風,不信媒人信命宮。湞水由來合武水,蓮花原只對芙蓉。”而《曲江竹枝詞》之九則想像更為奇特,“虛傳韶石秀參天,遠望回龍亦蠢然。聞得郎從山下去,回龍原不敢回船。”由于無法阻止心上人的離去,甚至遷怒于回龍山不能夠挽留那遠去的客船,以至那美麗的回龍山的景色,在這位女子看來也顯得“蠢然”。
此外,還有表現戀愛中的男女情感波折的,如《珠江雜詩》三首之一:“荔陰覆屋傍清渠,藤髻信梳十五余。同坐蓮舟嬌不語,口中紅唾污郎裾。”表現情竇初開的情侶,因鬧矛盾互不理睬,女孩子撒嬌耍賴的舉動,令人忍俊不禁。人物形象也鮮明生動。
二、反映社會生活、描寫自然風貌
民間竹枝詞較多表現男女之情外,還有大量“吟詠土風”之作。唐代文人竹枝詞題材上也因襲了這些特點。從宋代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新興事物的不斷涌現,人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題材逐漸拓寬,男女之情不再作為表現的重點,筆觸開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記錄百姓生活,揭露社會不平,詠懷古跡,抒發情感,描寫景色,記述民俗,展示風物等,無不可以在竹枝詞得以表現。廖燕竹枝詞對社會生活的關注也非常廣泛,具體表現為:
1.日常生活和民情習俗的表現。如《曲江竹枝詞》之三:“芙蓉山寺古時留,山上新傳葬義鳩。約伴清明墳上拜,游人拾得玉搔頭。”這是一首寫日常實事的竹枝詞,廖燕《義鳩冢銘序》記:其友人曾養雌雄二鳩,溫馴而善鳴,一日其中之一逸去,另一只立斃籠中,鳥的重情對視信義如生命的廖燕觸動很大,曾賦《義鳩行》一首以詠此事。詩今已不傳,但這首表現同一事件的《竹枝詞》卻得以保留。再如《曲江竹枝詞》十二:“河西萬室繞溪斜,男得閑游女作家。汲水溪邊都跣足,樵歸插得滿頭花。”這首詩描寫了曲江當地的日常生活和風俗:女子在家操勞,而男人卻悠閑自得,人們赤腳在溪邊汲水,樵夫采樵歸來滿頭插滿野花,表現出一種祥和的農家風情。《漁家曲》則以一個漁家家庭為描寫對象:“漁家小婦夸郎美,大婦孤眠嬌不起。昨夜江邊風浪生,鷓鴣愁殺鴛鴦喜。”這位漁夫娶了兩個女子,小婦得寵而大婦受到冷落,所以,在風高浪急的惡劣天氣下,漁夫無法行船打漁,只能在家陪伴小婦,感受愛情的小婦在第二天還在向人夸耀郎君,而大婦卻嫉妒得不能忍受,巴不得這惱人的風浪趕快停止,好讓這得意洋洋的小婦也像自己一樣孤守空房。而這首《漁家竹枝詞》:“春潮初生試網罟,小兒輕浪系腰蘆。得魚不向城中買,直入鄰村問酒沽。”則是漁家淳樸自由生活的直錄,漁家后生矯健的身影和豪爽的性格表現得活靈活現。
2.記錄市井景象,通過人間滄桑變遷來寄托感慨。如《曲江竹枝詞》之四:“青樓姊妹不知慚,笑倚門簾引客瞰。怪得郎心如野馬,十分春色出城南。”描寫的是市井倡家倚門賣笑,惹得年輕后生心猿意馬的情景。是當日和平時期,曲江當地經濟繁榮的一個折射。廖燕七絕《城南》日:“春行一路綠蔭賒,何處溪山似若耶。最是城南好風景,小橋推過美人車。”可知當年的曲江城南確實是風月煙花之地。而這組詩的第五首:“城南當日甚繁華,十里紅塵半妓家。片地只今惟瓦礫,郎來何處聽琵琶。”則展現的是曲江城經歷戰亂之后,當日城南繁華之地如今變成一片廢墟的情景。作者通過對昔日繁華的回顧,把今昔兩種不同景象重疊在一起,在一種巨大反差中給人的視覺造成一種沖擊,在這表面冷靜的描寫中,把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以及詩人對戰爭的痛恨真實地傳達出來。
3.描寫自然景色。廖燕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喜歡游覽名勝古跡,也喜歡家鄉的人情風物。如下面兩首《漁家竹枝詞》:“亂沙如雪弄溪斜,星散漁村三四家。水里開門泥作灶,春來繞屋長蘆花。/深入蘆花第幾灣,扁舟垂釣往來問。山溪煙色濃如許,燃得漁蓑點點斑。”表現了漁村美麗純樸的自然景象和漁家寧靜安祥的水上生活,讀來令人神往。再如《曲江曲》:“山抱雙江江抱屋,一家一家簾斷續。樓上有人樓下疑,紅妝映水知為誰。”把曲江城的地理位置的特點描畫得非常清楚,猶如一幅淡筆的素描。
此外,還通過竹枝詞表達理趣。如《羊城竹枝詞》之四:粗紗為帽竹編籬,內里行藏外里知。椰子剖來難覓核,哪能容得一仁兒。”這是廖燕竹枝詞中較為獨特的一首。雖然表面上他僅僅羅列了幾種日常生活中人人熟知的意象,而實際上卻表達了一種生活哲理,讀后耐人尋味。
竹枝詞脫胎于民間,后雖經文人大量創作,但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歌情調。廖燕二十八首竹枝詞,在手法上基本上都體現了這種特點。
1.大量運用白描手法。他詩中選取的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生活畫面,然后不加雕飾,以淡筆進行勾畫,像這首《漁家竹枝詞》:“亂沙如雪弄溪斜,星散漁村三四家。水里開門泥作灶,春來繞屋長蘆花。”純樸自然,色彩素淡。
2.使用比興。這在民歌中很常見。像《曲江竹枝詞》之六:“長江深不深,阿朗腸肚更千尋。誰言筆峰改得帽,奴亦改得阿郎心。”女主人公面對三心二意的情郎,決心用自己赤誠的愛心讓自己的心上人回心轉意。全詩運用比興手法,把女主人果敢堅定的性格表現得十分鮮明。
3.語言清新流暢、自然活潑,雅潔卻無典重之感。像這首《曲江竹枝詞》:“東家兒女不知愁,西家兒女不知羞。誰人坐鎮通天塔,清濁東西一任流。”明明白白,一氣呵成。雖結尾處是文人筆法,但卻似民歌般樸質。此外,口語的運用增加了詩歌的親切感,有助于感情的抒發,像“阿郎”、“腸肚”、“停腳”、“奴家”等的使用,都恰到好處,并不使人感到俗陋。
4.獨特的選取詩料的手段。從廖燕的竹枝詞所描寫的內容來看,都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看似隨意,實則卻是頗費匠心的。人每天所經歷的生活內容是十分復雜的,并非任何一種生活景象都可以作為詩料,這需要有一個選擇,而這種選擇,也是詩歌創作的一部分。高明的藝術家的獨到之處首先就體現于這種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這就如攝影一樣,在按動快門的一霎那,能否把最美麗、最絕妙的一瞬間定格在畫面上。廖燕的竹枝詞所攝取的材料,往往是那些最獨特也最有價值的生活內容。如《曲江竹枝詞》之十三:“幾日檐前鵲噪聲,黃昏心急計歸程。愿郎莫使馬停腳,若再加鞭便到城。”這是一首表現思婦主題的詩,在中國詩歌傳統中被屢屢提及。作者攝取的畫面非常簡單:屋檐上喜鵲在嗚叫;黃昏時夜不能寐的思婦;想像中情郎歸家的情景。喜鵲為報喜之鳥,民間有“喜鵲叫,客來到”的俗諺。而黃昏是思婦最為難耐的時光。作者把這幾組畫面組合在一起,詩歌的整個畫面就鮮活豐富起來,把一個“思”字也很好地烘托出來:安靜的農家小院,屋檐前喜鵲在嗚叫,似乎告訴思婦她的情郎就要回來了,思婦看到了希望,焦急地等待那也許正在歸家的情郎。就這樣等啊等了一天,到黃昏時刻更心急火燎,她仿佛看到了情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于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情郎快馬加鞭,星夜兼程,也許現在應該快到城中了吧。短短四句,卻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把女子內心深摯的愛情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感同身受。
- 上一篇:蘇軾詩史意境論文
- 下一篇:鎮長助理掛職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