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學說的演變及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28 10:05:00
導語:色彩學說的演變及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17世紀,牛頓把太陽的光線從隙縫引進暗室,用棱鏡分解出光譜后,色彩科學的研究和學說的建立迎來了革命性的發展。光學試驗的發展給色彩研究的應用帶來了更多的啟示,高校色彩教學應走在色彩科學的普及、利用和開發的前面。
關鍵詞:色彩學說色彩應用色彩教學
一、近代色彩學說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漫長。在牛頓前,中國古人已經將色彩依五行學說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稱作五色。據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關于色彩的論述。但那時對色彩的研究無論國內國外都僅限于哲學范疇。17世紀,牛頓把太陽的光線,用棱鏡分解出光譜后,色彩科學的研究、學說的建立才迎來革命性的發展。
1.光譜學說
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把無色的太陽光從隙縫引進暗室,在通道上放置棱鏡,光通過棱鏡產生折射。當折射的光碰到白色幕布時,在那里顯現出如雨后彩虹一樣美麗的色帶,色帶以紅、橙、黃、綠、青、藍、紫的秩序排列著,這條色帶被命名為光譜。
牛頓以前的學者,認為白色是最簡單的光線,牛頓把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這種被分解過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過棱鏡也不會再分解為其他的色光。光譜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單色光。被分解過的色光讓它們再經過一個頂角較大的倒置棱鏡,結果這些色光重新復合成白光。
通過實驗,牛頓證實了白光是由七種不同的色光復合而成。含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光線稱為全色光,白光是全色光。自然界之所以絢麗多彩,就是因為有了全色光的照射。
2.三色學說
在牛頓發表“光學試驗”一百多年之后,英國醫師和物理學家托馬斯·楊,于1801年創建了色覺三色理論。托馬斯·楊認為,色彩感覺依賴于視網膜本身物質的固有特性。他認為在視網膜的所有位置上都同時存在三種,分別是紅色、綠色、藍色形成共振的粒子。當接受光照后,粒子分別按各自固有的共振曲線共振,并分別經三種神經纖維將各自的振動值傳給大腦中樞形成色覺。多少年來,筆者一直為色光三基色、色料三原色能混合出豐富的色彩,而它們本身不能由混合得到而困惑。“三色理論”是否解釋了一些此類問題,色彩的奧秘還需要我們孜孜不倦的探索。
3.電磁學說
托馬斯·楊創建色覺三色理論30年之后,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1831—1879)誕生了,這位“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揭示了光的電磁本質,證明了電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光和電磁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光是一定波長的電磁波。我們每天都在和色彩打交道,有光就有色,有光就有電磁波,那么有色彩就有電磁波存在的說法,應該是合理的。我們現代人使用色彩就應該考慮到色彩(電磁波)對人的利弊。
4.拮抗色(對立顏色)學說
德國心理、物理學家埃瓦爾德·赫林。1878年提出了拮抗色即對立顏色學說。這種理論假設有6種獨立的原色,即紅、黃、綠、藍、白、黑色,它們分別組成三對:紅和綠、黃和藍、黑和白拮抗色機制。因為彼此在感知上不相容,不存在帶綠的紅色,也不存在帶藍的黃色,赫林的拮抗色(對立顏色)理論解釋了三色理論無法解釋的某些色覺現象,如補色現象。
二、近代色彩應用與現代高校色彩教學
19世紀后半期,印象派繪畫在法國誕生了。印象派畫家是牛頓時代后色彩學說應用的先驅。先有了革命性的色彩學說才促進了印象派繪畫的發展。印象派最偉大的革命是利用了反光和反光的空間混合原理。印象派繪畫把短小的筆觸點到畫布上,利用空間混合原理產生一種富有生氣的視覺混色效果。它的畫面最吸引人的是絢麗的色彩和顫動的陽光。
光學試驗的發展給色彩的應用帶來了更多的啟示。用眾多的光電組成原理制作成大型霓虹燈;利用高頻頭、顯像管吸收色彩信號和還原色彩,制成彩色電視機;彩屏電腦遵循光點的原理不斷地推陳出新,影響我們的生活。公務員之家:
近代提出的形態、色彩的運用須符合人的內心要求的觀點,影響了設計之風潮。對此,筆者深有體會。2003年筆者在廣州乘地鐵,因聽不懂廣東話,又看不到外面車站站臺名,怕坐過站而非常緊張。當時就想如果每個站臺的空間環境用一種色調來進行設計,當列車剛進站還沒停下來的時候,從車窗就非常容易地看到列車外面站臺色彩環境,通過色彩環境就知道自己要下車的地方,這樣將會給不懂漢語和粵語的國內外乘客,及聽不到聲音的聾啞乘客帶來很大的方便。
電腦的應用和普及,對色彩科學的影響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擋的。有人說社會文明的標志有三:一是輪子的出現,二是蒸汽機的發明,三是電腦的誕生。每一個文明都給人類原來的生存狀態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電腦的誕生使現代人的生活進入數字化的生活狀態。數字色彩的實踐和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如電腦輔助設計,掃描儀、彩色打印機、數碼相機、數碼錄像機的使用等。可是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色彩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材還停留在“色彩構成”上。學校開設的電腦軟件課程,也只是講講簡單的操作而已。很多人只知道與顏料相關的“色彩學”,不知道與色光相關的“色度學”,不了解色度圖和比色料色彩更為寬闊的色彩空間,甚至提及數字色彩,就要承受故弄玄虛之嫌。色彩科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色彩科學的普及、利用和開發,高校色彩教學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色彩教學應走在色彩科學的普及、利用和開發的前面,現代社會需要的是一技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改變色彩教學現狀要思考幾個具體問題:其一,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博大精深,也只有博大才能精深,有博大做基礎,精深才有可能;其二,教師不但要精深本專業,還要研究相關學科的發展,關心學科發展與社會應用問題;其三,教學管理部門要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教學大綱,支持鼓勵相關人員編寫新內容的教材,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這些工作做到實處,高等藝術院校的色彩教學現狀才有望得到改變。
參考文獻:
[1]張梅等《新設計色彩》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8.1
[2]夏征農等《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3](日)山口正成,冢田敢著,辛華泉譯《設計基礎》北京:中國工業美術協會,1981
- 上一篇:現代工業設計評價標準改革論文
- 下一篇:民族聲樂混合聲科學訓練方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