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文松柏意象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01 06:54:00

導語:中國古詩文松柏意象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詩文松柏意象特征論文

論文關鍵詞:松柏意象;松柏情結;人格品性;憂患意識;守志節操;審美佳境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人格的道德價值、崇尚節操的民族,這已經深入到民族文化心靈的深處,并且表現在審美意識之中。而松柏在我國又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僅可以感受到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遠并綿長延續的“松柏情結”的審美佳境。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積淀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載體,也是維系國家統和民族團結的基礎。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載,持續至今而未曾中斷。而傳統文化主要是一種精神文化,這種精神如果從自然界中找一種對應物的話,松柏自然是首選。古人對松柏習慣于并稱,“有松哪可獨無柏,恰似夷齊弟與兄。”松柏在我國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淵源和綿長延續的“松柏情結”。

一、高潔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松柏獨特的自然屬性被人格化,被賦予了道德倫理的內涵,從而成為高潔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順四時而郁郁蔥蔥,又挺立于四時之外。人們在與松柏的實際接觸中,從松柏之美發現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將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談中常常用“松柏”來狀述人物的品格個性之美,并以此來捕捉人的神韻。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現于《禮記》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其后,孔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為師,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茍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通過對松柏的禮贊,在松柏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有以松柏來品評人物的記載。魏晉士大夫崇尚清談,講究言談容止,品評標榜,如李元禮是東漢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稱其“謖謖如勁松下風”。和嶠也是當時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評:“森森如千丈松,雖磊柯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國時期魏國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日:‘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這都是拿松來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詩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當數《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詩中以山上生長的挺拔的青松來比喻、烘托人世間的好男兒。人們以松象征高潔的人格,不屈的精神,歷代均有這種寫法。建安七子之一劉楨的《贈從弟》,以不畏風霜的松樹為喻,勉勵他的從弟要有獨立的人格和堅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達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風峻節:“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這對別人是鼓勵、鞭策,于詩人自己,則是明志、抒懷。這位被稱為“謫仙人”的詩者,在人生理想始終不能實現的黑暗現實下,將松柏這種人格特征張揚到了極點:“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孔子《論語·子罕》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對松柏的贊美和歌頌,正是中華民族剛正不阿,面對任何權勢和壓迫決不低頭的倫理傳統和高尚品德的具體體現。

二、強烈憂患意識的代言人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華夏民族的頑強生命力植根于幾千年長期延續而未曾中斷的民族文化之中。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將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詩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來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讓這頑強的生命形象來感動讀者,并以這種生命所顯示出來的理性力量來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紋理直,結構細,有香氣,耐腐性強,自古以來多被用作建筑宮殿的良材,稱之為“大廈之宏材”“廣廈材”“棟梁材”“梁棟材”等。這一用途正切合人們想建功立業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追求。但在封建社會中,只有得到統治者的賞識,才可能有實現抱負的機會。李嶠《松》:“歲寒終不改,勁節幸君知”;孟郊《衰松》:“終是君子材,還思君子識”,這是有著“濟世”之志者對統治者的希冀。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為君當畢命”;張說《遙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將貞干捧名君。”這又是怎樣的一份殷殷報國之情!濟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見國家、民族乃至人類處于困境,危機重重,有著強烈歷史使命感的詩人產生了種種憂慮。這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滋潤著華夏文化的綿延發展,并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澗底松》,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現狀深深的憂患意識。《澗底松》一詩的命名及寓意,顯然據西晉左思《詠史》之二“郁郁澗底松”而來。他對左思此詩感觸頗深,多次為?澗底松”鳴不平。先作《續古詩十首》(其四)鋪陳詩意云:“雨露長纖草,山苗高入云。風雪折勁木,澗松摧為薪。風摧此何意,雨長彼何因。百丈澗底死,寸莖山上春。可憐苦節士,感此涕盈巾。”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還覺不夠盡意,又直用《澗底松》為題,寫了這首政治諷刺詩:“有松百尺十大圍,生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沈沈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這首《澗底松》意蘊豐富,詩人抓住了澗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點,來諷喻和針砭這種不平的現象,具有一定的現實審美意義。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現于詩文中的例子更舉不勝舉。“澗底松”已經超脫了文學意象的層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義,成為眾多文人表達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的代言者。

中國古典詩文中結合松柏的實際用途喻之為“棟梁材”的審美意象。古人也有所謂“不愛松色奇,只聽松聲好”的美譽。世人皆稱贊松聲為天籟美,松風這一意象也為歷代文人所吟詠。此外,松還常和其他事物一同構成極其孤絕優美的意象。比如“松、竹、梅”為傳統所謂之“歲寒三友”。因為詩人認為這三種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的喜愛之處。松菊也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陶淵明《和郭主簿》詩云:“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霜威下盛開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松菊”的意象代表了陶淵明的人品與性格,同時也成為后代作家筆下的又一重要意象。此外,還有“松泉”“松云”“松月”“松鶴”等。這些審美意象不僅人詩,而且也入畫。而本是自然界的松柏,文學灌注了生命給它,它便成為終古佳吟。文學作品中的“松柏情節”可以在無數藝術心靈中繼續復現,雖復現而不落于陳腐,因為它能夠在每個欣賞者的特殊性格與情趣中吸取新鮮的審美生命力。

三、守志不阿節操的寄托者

中國松柏文化發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松柏就是這樣的樹種!詩人對松柏的欣賞也許是最顯著、最有詩意。國人對松柏有著傳統的情意,歌以贊之、詩以詠之、文以記之、畫以繪之。古往今來,實不知有多少以之命名、以之為題的宏篇妙文和丹青杰作。松柏為文學家的情感和觀念所浸潤,詠松、賦松已成為歷代文人騷客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自然之物的松柏,在歷代文人的主觀感情世界里被賦予了多重的象征意義,他們運用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使得文學作品中的松柏具有多重的審美意象。古典詩文中的松柏已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松柏,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內容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松柏”經冬不凋,臨風不倒,雪不能毀其志,寒不致改其性,依舊保持著自己堅貞的品格,具有守志不阿的節操。贊頌松柏之品性和節操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范云《詠寒松詩》:“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宋之問《題張老松樹》:“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張說《代書寄薛四》:“歲寒眾木改,松柏心常在”等。松柏有著堅貞的品格,貞守著自己的節操。所有愛松柏、詠松柏者,都是從松柏身上吸取道德精神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公務員之家:

詩人生命是有限、短暫的,而自然對樹木的生命卻格外寬容。它們櫛風沐雨,閱盡人間風云變化,傲視人間。松柏便是這樣的長壽樹種,古人稱松為“蒼顏叟”。面對松柏,人們越發感到生命的短暫。傅玄《詩》云:“世有千年松,人生詎能百”;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云:“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可見,詩人皆仰慕松柏之淡泊、清高和常青。中國文人自古就相信茯苓是一種有長生功效的食品,因為茯苓生于四季長青的松樹下,松樹油脂據說精煉后服食可“壽考無窮”。松葉按一種攝生術服食,也可以無寒暑饑渴,松脂、柏葉服食具有辟谷延齡的作用,更為道家所推崇,謂之為“上品仙藥”,食之長生不老的記載也屢屢可見。松柏除了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外,還給人們以淡泊清高頗有隱逸的感覺。松柏仿佛就該是在沒有人煙的深山之中,任明月相照,隨山風吟和。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方學松柏隱,羞逐市井名”。而深谷、長松、隱者也經常是歷代畫家筆下的素材。另外,古代的隱士還芟松枝為筆管,認為“幽人筆正當如是”,還用松樹作琴,名日松雪,妙過于桐。這其實尋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詩人,他的幾次仕與隱的交替,反映了士人對政治難以割舍的情愫,也反映了儒家理想人格與無奈現實在士人心靈中激烈的碰撞。他最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之后,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在極端黑暗的社會里,他堅持的是高遠的理想和志趣。“撫孤松而盤桓”,是榮辱俱忘、心隨景化的時刻,是人與自然在靜靜地進行著心靈的交流,這反映的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享受,更是一種人品清雅的外在標志。作者以青松自喻,霜威下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堅貞高潔人格的象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植根于幾千年長期延續而未曾中斷的民族文化之中。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將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人格的道德價值,崇尚節操的民族,這已經深入到民族心靈的深處,并且表現在審美意識之中。而從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松柏情結”里,世人皆可感受到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