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特色性

時間:2022-01-20 04:33:00

導語:試論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特色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特色性

摘要: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國內工藝美術界對“裝飾”“裝飾藝術”“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等概念的逐步過渡和劃分,體現了時代的變革和社會對藝術與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也體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藝術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須積極探索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繼承、發展而走向世界。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現代設計必然要出現大分化、大改組的局面。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現代設計發展與變革

一、關于藝術與設計的概念反映

如果我們將1919年在德國小鎮魏瑪成立的“包豪斯”學校作為現代設計教育誕生的標志,那么正規的藝術設計教育在西方從包豪斯開始已發展了近100年,而在我國真正接近西方現代設計概念的歷史,卻只有20年的時間。“包豪斯”成立的那一年中國爆發了,這之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潮流、新觀念和新思想的傳播,現代設計的觀念也開始傳入我國。中國的設計教育經歷了從“圖案”“美術工藝”“實用藝術”“工業藝術”“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的過程,在今天看來確是走了一個彎路才又回到了其原始的跑道,但這對于未來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從1956年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至今,我國的工藝美術領域無論是在道“器”還是器“道”上都取得輝煌的成績,但隨著時代步伐的邁進,工藝美術漸漸地被藝術設計所取替。有人以1999年11月20日中國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工藝美術最高學府——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不但并入了清華大學,還更名為美術學院,作為在中國的高等專業教育中工藝美術已被藝術設計所全面替代的標志。筆者以為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正如張道一先生所言:“工藝美術……現在改稱‘設計藝術’了。”我國1998年學科分類目錄中藝術設計是藝術學下的二級學科,至此我國現代設計的概念以藝術設計作為“國定”科目基本上畫上了句號。藝術設計一統過去工業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視覺傳達、服裝設計等專業科目混亂的局面,而工藝美術卻隨之逐漸悄無聲息地退出了設計類院校的主戰場。綜觀幾十年來國內工藝美術界對“裝飾”“裝飾藝術”“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等概念的逐步過渡和劃分,體現了時代的變革和社會對藝術與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有人說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而藝術不需要解決問題。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分歧,與“藝術是我,設計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兩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呢?又該如何深入認識和重新定位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呢?

目前我國對“藝術設計”的說法,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對“藝術與設計”的簡稱或模糊化思維,省略了其中的“and”。這種方式比較概括,但對于藝術和設計的關系表達不明確。另一種則是在當前中國特定階段設計教育者們對設計的“國情化”解釋。所謂“國情化”解釋,是在人們還停留在“工藝美術”的概念上,對“設計”的定義缺乏全面理解的情況下,在“設計”前面加注“藝術”二字,使人們更容易接受這一概念。然而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同時“藝術設計”還是對過去“裝飾”概念的最好演繹,比如過去的室內裝飾系就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從更深層看,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國當代一批工藝美術界學者們對設計的認識。

二、從早期的設計與藝術的關聯性來看二者今天所承載的任務

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原始時代大多數人工制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這一時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的藝術可以說大都體現在建筑上,而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綜合了諸類藝術。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繪玻璃、祭壇畫、壁畫、復制畫及佛像、雕刻、曼陀羅等,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同時也被當作一種符咒、信仰的對象。此時的藝術和工藝與生活之間始終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設計在我國是近二三十年來才出現的名詞,以前,稱之為“經營、布局、營造”。上文中曾提到了設計是解決問題,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說白了就是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因此要想做出設計就必須了解市場、科學和目標群體。單憑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設計者的個性思維和設計提煉,即為他而我,合二為一。否則,只為他沒有我,那么,市場上、生活中的一切設計只會產生一個模式,缺乏變化性。正因為藝術上的為我而他、設計上的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類精神的豐實,知識結構的多元,生活才盡可能地多姿多彩。

藝術的發展茍合于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于人們的認識論依據和行為的不同。中國的文化在大一統的中庸思想中潛伏了幾千年,道、儒兩大思想主使著東方文化主流,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這種原始認識論在“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模糊邏輯方法中得到精確的認同,完成并履行著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循環論。我們的古人把這種言、象、意的結果——自然轉接的弧線組合成無始無終的太極圖。如果說太極圖是東方文化的徽標,那么西方進化論文化的徽標可以用十字架表示,這種象限式的思維方式恐怕很難說明新老歷史交替在軌跡上的決定論,對于習慣于東方“球體說”的人來說是難以適應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論通過形式演變和坐標式的直觀框架,揭示了文化發展過程的歷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動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設計藝術在西方的最早形成與發展,正是這種理性答案的結果。人們在理性的基礎上看待藝術創作,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地在這種歷程、過程和活動中感應、尋找某種確定不變的終極因素。這種思維方式,在“球體說”的文化環境里,人們便不會這樣考慮,也不愿去考慮。于是,在一定歷史意義上說,這就是西方設計藝術早于我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又是孿生關系,彼此間相互依存,設計可以是藝術,藝術包括設計,但不等同于設計。沒有設計性的藝術,不是藝術。同樣,沒有藝術性的設計也不能算是好的設計。對于藝術與設計的關系的問題而言,答案不在先哲的遺書上,也不在名人的腦袋里,而從事藝術和設計的同僚們應該在書面字眼兒以外做工夫,深入社會各階層、各角落中去。從實際出發,答案就在大眾碌碌起居中、在飲食男女形而下的活動中、在農民黝黑的田野上、在吵吵嚷嚷的菜場上等等。

三、中國的現代設計

討論中國的現代設計,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一個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一個是中國的社會環境。中國的文化背景是積淀了五千年底蘊的傳統文化;中國的社會環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脫離了這兩點,中國的現代設計將一事無成。

吃過洋面包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拿著西方種種“主義”、種種“流派”,去把玩,去神侃,但是一旦要用于實踐,就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的一些大師,如韓美林,如靳埭強,都是近些年很有成就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他們也把玩西方的“主義”,也神侃西方的“流派”,但是一經深入到創造之中,卻都扎扎實實地研究起如何把現代科學與技術、傳統文化與藝術更好地結合起來。韓美林強調“根”,靳埭強強調民族文化意識,總括起來就是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在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點。正是因為他們孜孜不倦地追尋,才使得他們的藝術創造在國內外贏得極大的聲望,在社會上深受不同階層的喜歡。

著名藝術家兼設計師韓美林的藝術作品在國內外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認為,藝術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須有“根”。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有根的藝術才能夠枝繁葉茂,日益強大,沒有根的藝術最終不過是浮萍一葉,曇花一朵,經不起時間的雕琢。而藝術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當中的,是扎根在我們本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民族文化當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藝術創作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韓美林還講過一段令人為之動容的肺腑之言:“我酷愛民族和民間藝術,我一生也不能離開這個‘根’,她是撫育每一個中華大地藝術家的母親。等我們長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養自己。在困難面前或是在勝利面前,不要忘記回一回頭,看一看這個賦予你的母親。不要一輩子不斷奶,但也不要跟著別人去姓人家的姓。”靳埭強是我國香港很有成就的設計師,他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應該掌握現代的設計語言,還應具備市場分析能力,對市場有敏銳的觸覺,為產品進行市場定位,這樣才能創造出出類拔萃的品牌形象。同時他還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他強調這種融入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在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一些有民族自豪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全球化給中國藝術與設計帶來的消極影響表現了深深的憂慮,他們對有些新生代藝術家和設計師中的盲目西方化很是擔心。這種憂慮不是空穴來風,在中國學習和生活多年的外國人,也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的確使人看到了在全球化影響下,我們的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浮躁、膚淺和盲目。

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現代設計必然要出現大分化、大改組的局面。這種局面可能呈三種態勢:一部分將在物欲橫流的商品化大潮中完全被西方化。這部分有兩種前途:一是成為西方藝術的附庸;二是成為西方藝術“化”中國的馬前卒。但是,這部分最終將成為極少數。另外一部分仍然沉醉于傳統文化藝術中,不知糟粕,無論精華,凡是祖宗的就是好的。這部分也是極少數,他們的前途也有兩種:一是抱殘守缺,從一而終;二是從圍城里走出來,追上時代步伐,求得新生。最后,也是中國藝術與設計的絕大多數,遵循同志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堅持中國文化與藝術的正確前進方向,積極探索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繼承、發展而走向世界。這也許是一個十分艱辛和痛苦的過程,但是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脊梁的力量。只有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才能使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立于世界文化藝術之林,求得大存在,求得大發展。這就是中國現代設計應該,也是必然要走的道路,要前進的方向。wWw.gWyoO.

綜上所述,中國現代設計的前進方向,必然是立于世界文化與藝術之林的、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與藝術和中華民族文化與藝術精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能代表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者,不是自詡為“精英”的少數“前衛”藝術家和設計師,而是為數眾多的,生長在中華民族文化與藝術殷實土地上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為探索中國現代設計之路,做出無愧于時代的偉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2]何曉佑.設計教育,為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作準備.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3年第1期.

[3]李偉.從藝術與設計的關系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4]朱廣宇.民藝學與設計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裝飾.2002年第6期.

[5](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呂澎譯.論藝術里的精神.四川美術出版社.

[6]孫美蘭.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