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表現特征

時間:2022-02-18 11:26:00

導語:剖析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表現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表現特征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對于制造行業來說,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關鍵詞:產品;文化意蘊;知識經濟

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研究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豐富產品的文化意蘊,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因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文化的競爭。

一、產品、產品文化、企業文化

什么叫產品?狹義的理解,只是工廠生產出的實物,如食品、服裝等。廣義的產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凡是提供給市場的、消費者認為可以用價值來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某種欲望的一切,都可稱之為產品,例如服務、咨詢也是產品。

所謂產品文化,是以企業生產的產品為載體,反映企業物質及精神追求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和,是產品價值、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換言之,企業產品不僅是技術和工具的產物,而且是員工崇高理想和自覺奉獻精神的結晶;不僅凝結著一般的抽象的人類勞動,而且凝聚著職工無限的創造力,是企業員工群體特定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心理的、知識的、能力的綜合素質的體現。說到底,產品深深地打著企業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產品文化與它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是緊密聯系的,也與生產或提供它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產品文化是社會文化與企業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在社會文化背景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產品文化更多地體現的是企業文化的內容。產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會廣大的消費者,消費者更多地是從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中來體現企業文化的。對其企業的認同和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是通過接受其產品與蘊涵在其服務中的產品文化來實現的。

產品文化與企業文化緊密聯系。產品或服務是企業生產的成果,任何一種產品和服務都是在企業中生產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業文化的制約,又凝聚了生產它的企業文化因素。因此,產品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

換句話說,企業的精神、風格和價值標準將在企業所提供的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之中得以體現。這正是我們在強調企業文化建設時,同時強調產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二、未來企業競爭更是文化競爭

10年前,燒鵝仔在北京方莊首開中國式快餐連鎖服務,它既有中國傳統的美味,又能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這種營銷理念在當時是超前的。與此同時,在方莊還誕生了一家麥當勞,同燒鵝仔一樣,引得八方來客,叫好聲不絕于耳。此后,燒鵝仔分店曾達到近百家,與麥當勞共存共榮。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鵝仔處一飽口福之時,卻發現“此地空余黃鶴樓”,燒鵝仔早已倒閉。但麥當勞一如十年前,紅紅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詢問麥當勞方莊店經理原因,他回答:“麥當勞出售的是企業文化”。

當今世界上經濟與文化融為一體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往往與企業文化密切結合,不可分割。企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來越高。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的時代,對文化領先和知識創新更加注重。

中國加入WTO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必將進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高舉“文化競爭”的旗幟圈地圈錢,文化競爭將成為未來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進行“商戰”的主旋律。企業的競爭將更快進入商業文化競爭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帶有更明顯的文化競爭色彩,更多的類似于燒鵝仔和麥當勞的故事即將上演。事實上,這樣的戰斗在麥當勞、阿迪達斯、耐克等國外名牌進入中國后就已打響。外國企業在登岸之時,必將帶著各自企業的文化理念和經營管理方式,在中國市場攻城掠寨。在未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忍氣吞聲絕不是辦法。我們需要發掘自身文化、發展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創造性地將它融入企業的產品設計當中,這需要我們自身加倍努力與探索。

現代企業需要現代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文化內涵的研究,不斷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內容。那么中國在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這種文化的看似無形卻有形的競爭呢?國內制造型企業還沉湎于“價廉物美是一個永遠的勝律”,沒有認識到“產品文化”的價值。企業家將如何從企業文化的層面來更新各自的產品管理理念、產品文化呢?在產品或服務層面值得我們思考:這一層面上的文化營銷就是推出能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產品或服務,并能引導一種新的、健康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

三、廠家不僅是賣產品,更是賣文化

今天的消費者,購買產品已不單單只是為了使用,同時對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對產品怡情訴求更為強烈。因此,企業在文化創牌努力中,有意識地將符合消費者怡情訴求,象征人們特有的審美情感,體現現代人的價值觀,順應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導向的文化內涵融入自己產品,就可以產品為載體,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滿足消費者怡情的心理訴求的同時,取得他們對產品文化的價值認同,實現自己附著于產品的文化識別。產品符合了這樣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獨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動消費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積極購買你的產品,實現情感營銷的高附加值銷售方式。

生產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它賣出去,在買方市場的今天產品的文化內涵也決定了產品的市場前景。有位資深的經濟學家說過,“產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當我們習慣于在大街小巷聽“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聲時,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就是有人在賣產品文化賺錢了。美國有名的化妝品制造廠露華濃公司總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紅不是化妝品,我們讓美流行人間”的經營宗旨而取勝于市,聞名于世。

以研究購物心理而聞名的V·帕卡特,在其《隱藏的說服者》一書中這樣寫道:也許“生意人你不曾想過,如果賣的不是發油而是希望,如果賣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鮮的活力,那將會怎樣?”不少企業的經營者在產品營銷過程中仍沿襲著“黃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老方式,側重于產品本身的宣傳,在文化韻味和服務方面的宣傳不夠而造成產品壓庫嚴重的現狀,我們大有必要加強產品文化的宣傳。尤其在市場推廣廣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將企業產品的核心價值進行提煉,賦予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須知,當今許多購物者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他們除了看中產品質量外,更看重的是企業形象和售后服務。“賣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處,在于使顧客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你的企業形象的同時,進而對你的產品產生好感。我國的紅豆服飾、娃哈哈食品等企業注重產品的文化宣傳,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設計以文化為底蘊

設計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設計其實都是圍繞著人的需要展開的。設計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藉的重任:年輕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張揚個性和煥發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壯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填補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與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費者則懷者一股濃濃的懷舊感和飽經滄桑的平靜感購買消費品。因此產品是反映物質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種文化要素的總和,是產品價值、使用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統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這種文化色彩首先體現在企業的產品上。就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決不僅僅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計地為人們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來越重視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開發,努力把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突出產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為核心進行外延,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設計。人類最初的設計,正是針對人們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開的。幾千年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消費品蘊藏著的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審美追求,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們對自我實現的不同追求。

設計需要創造。如果沒有創造,世界將是一幅模樣,但創造是有基礎的,不同的地區有其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經濟情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等等不同。表現在設計方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蘭西民族,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良好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法蘭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習慣,時尚成了這個迷人國度奉行的生活準則。時裝、香水這些體現浪漫、時尚的載體成了這個民族的代名詞,洛可可風的延存與裝飾藝術運動的渲染形成了一種華麗、經典的法國浪漫風格;德意志民族則不同,氣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嚴謹的德國人。因而,德國的設計體現出了嚴謹、重功能的品質,就連較為傾向藝術性的平面設計在這里也自由不起來。包豪斯是其代表,烏爾姆設計學院提出的設計就是科學技術,從而形成重功能、技術,缺乏藝術感的德國風格;與之相反,美利堅民族是個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環境下造就了設計的幽默感與隨意性。短暫的歷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國設計更具輕松、樂觀的色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講究和諧共處,因此在自我實現要求上表現得深沉含蓄又強烈突出,反映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內容。總之每個民族都有自我實現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產品設計)表現自己,借助有形的實體表達民族識別要求和尋求民族認同感。

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設計的文化內涵問題,設計必須融入當地的文化進去才可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處于東亞文化核心地位的國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設計的文化內涵并不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膚淺理解即“形”的簡單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將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進去。香港的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將浸淫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如中國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設計中。儒家的審美標準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和”。“和”體現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樣性。而多樣化也是造型與裝飾在注重整體效果之下的多樣性。把“和”的觀念應用于造物工藝之上,就體現在形式與功能的協調結合與造型的多樣性。古代工藝產品中講究和諧,講究節制,過分強調設計中的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國古代藝術家的造型審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樸素”、“平淡”一類對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體表現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就是“尚清”的審美追求。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審美要求“內斂”,正是美善統一的自覺要求。“和”還體現在“天人合一”,表現在造物設計上就是體現“形式表達情感”的設計理念,對消費者來說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的使用功能,他們需要通過讓人賞心悅目的形式購買包含其中的人文價值、精神關懷和自我意識。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明式家具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比較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士族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因此,明式家具無論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裝飾上、工藝上都體現出傳統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靈,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韻味,透射出一股濃郁的書卷氣。中國提倡謙和好禮,廉正端莊的行為準則,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渾厚冼練,線條流暢,比例適中,穩重大方。從某種意義上說,用明式椅歇息,或許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儀式、社交、倫理上,卻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對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種文化上的慰藉。

設計是一種把人們的思想賦予形態的工作,設計就是將所有的人造物賦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實現,優秀的設計是真善美的體現。設計從過去對功能的滿足進一步上升到了對人的精神關懷,這是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這也是設計師的責任。

五、產品設計中的文化意蘊

企業的文化是市場給與的,嚴格的說是消費者所給與的——一種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建立起來的形象。企業形象建立靠的是企業自身的產品,而不是空洞的口號或其它——因為可以支持企業生存的是有市場的產品。企業所有的一切活動,必然要圍繞自身產品來展開,來強化既定的發展策略與形象。產品是企業的文化符號和承載體,是企業文化的化身。人們是通過消費產品來認識企業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過產品,人們可以認識企業及其文化內涵。

1、產品形象

產品形象是通過產品表現出來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的關于產品及其企業的印象和情感。

產品形象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集合體。比如有形的物體、服務等和無形的感受。

產品形象是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影響和情感。

產品形象是企業綜合素質的反映。

2、產品反映企業文化

產品反映企業文化。一般來說,產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企業文化的:

a、產品反映了企業的價值觀和理念;

b、產品反映出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

c、產品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變化以及企業變化發展、文化的演進;

企業形象在開始時是靠規劃的,但在企業中可以執行企業戰略到具體形象——產品——上,工業設計是責無旁貸的一個關鍵環節,它的設計方向、風格是否和企業整體戰略保持以一致,對企業文化建設將起到決定性作用。產品通過外觀線型塑造、細節刻畫、色調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處理,在市場與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風格統一、特色鮮明的產品形象和產品個性。也就必然成為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現代工業設計產品通過整合策略性設計方法實現企業的設計形象(DI),并通過DI系統的實施面向市場推出產品形象(PI),使得企業產品具有家族性、延續性、共生性以及整體個性。所傳達的是透過“風格”表露出企業深層文化底蘊和產品發展趨向,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業形象策劃)的,是CI所無法比擬的。

3.產品整體概念與產品設計

任何一種產品都必須具備核心層、有形產品層、附加層,從而構成產品整體概念。

核心層表達了產品的效用或服務;

有形產品層包括質量、樣式、品牌、包裝、特點等五大特征

附加層即是產品設計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務和附加利益,而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產品的設計。

4.產品設計是大勢所趨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設計。楊振寧預言,21世紀是一個設計的世紀,產品設計更是商家必爭之地。

產品設計既是對人們生活需求的滿足,同時又是在超前性地設計著人們的未來生活,所謂設計創造未來,設計不僅創造美的形態,更是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這一項活動必然隨著人們文化水準的提高而越來越重要。

5.產品文化設計的四大要素

產品設計對企業及其產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其中,關鍵是注意在產品中體現文化內涵。

文化情調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購買某種商品,往往要考慮商品的情調——那種能體現自己愛好、情趣、欣賞品味的感受。為此,產品的設計者應以情調為切入點。

文化功能產品設計者通過產品所表達出來的實用、審美功能。這是產品設計者的核心要素。因為這反映出商家及其產品的品位,同時也反映出使用者的價值取向、個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認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這就是要注重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為是。

文化精神產品應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個時代的精神,以及一個企業家的精神。

六、結論

進攻一地的市場,了解和利用當地習俗和傳統文化相當重要。當今時代,消費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場帶有“文化味”產品問世;而這種產品的“文化味”越濃越有名,該產品就越受歡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這一點,正是目前許多廠家、商家還缺乏認識的。長期以來:一些廠家、商家堅守為市場提供優質耐用產品就得的信念,這沒錯兒;但它們對產品“文化味”卻考慮不多,認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費者水平低不會加以計較。這便是一種很成問題的問題。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這種特別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點是這種物化了的文化在人們心中有無地位有無影響力。有不少企業缺乏競爭力,原因不在產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細,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務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務的文化品位還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要。有些企業家百思不得其解,認識不到產品文化含量對增強產品競爭力的作用。很多產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在社會、經濟、文化相互交融的市場中,建立文化型產業是在高層面競爭的手段,也是目標,需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管理者文化素養,突出經營過程中的文化特征,全面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產品的文化含量包括使用功能是否與時俱進,不斷多樣化;包括產品中所體現的人性化程度;包括產品款式造型和色彩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