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印象派歷史的藝術性過渡

時間:2022-02-28 05:28:00

導語:剖析印象派歷史的藝術性過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印象派歷史的藝術性過渡

【關鍵詞】印象印象派時代精神

【摘要】自文藝復興時期起,藝術家們對科學的透視法、顏色的表現、威尼斯派色彩等等的探索過程中,直至印象派的產生。畫家們不再重視表現事物的內容為其主要旨意,而是關注在藝術形式上的“光”、“色”、以及“空氣的流動”在剎那間的印象,驚人的是僅有數年,印象派人卻能以在世界藝術上形成如此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是過渡,所以既有寫實主義的特色,又有現代派的氣息。不過他們對自己創造的意義未必自覺,這需要到后來,從歷史的宏觀上看,才更明顯。

提到印象派,人們往往把它對光與色的感覺與處理當作主要特征。有雜志曾經評述說,印象派“只不過試圖將陽光下的自然萬物(那每一瞬間微妙變化著的光與色)用色彩直接表現出來。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奮斗了一生”。

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的開始就強調“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創作優秀作品,唯一的條件就是“不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么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丹納多次以藝術品與植物進行比較,為了使藝術品與環境完全一致的情形格外顯著。氣候與自然形勢起著清算與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謂“自然淘汰”。

藝術品的產生,也需要有一種“精神的氣候”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氣候起著同樣作用。在這種規律影響下,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出現了連接傳統與現代,寫實與寫意的印象派。印象派光色運用之革新在于,用一種力求接近自然真實狀態的色彩替代傳統油畫中那種帶虛擬性的色彩,用一種完全的條件色體系替代固有色或某種不充實的條件色體系。有一個傳說:倫敦人看了莫奈畫的泰晤士河兩岸霧景以后,才恍然到該城的霧色是紅的(轉引自巴烏斯托夫斯基:《金玫瑰》)。畫家力求突破學院派的陳舊蔽障,以新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的真實面貌。正是這種新的光色技法乃是整個藝術觀念作為主要動因,使他們有勇氣和智慧去找到色彩的新生機。不妨作個歷史的比較:中國畫史上水墨技法之始于唐代而在元人手下走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恐怕也是由于時代產生了士人的藝術觀念,他們要求新的表現手段所致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們使繪畫藝術走進了新的境界。就是這些精神氣候造就了印象派的過渡作用,使達到了一定的色彩成就。西方文藝復興以后的繪畫傳統方法,是以再現客觀物象為基礎的寫實畫法體系。從達芬奇的“鏡子說”到庫爾貝的寫實主義宣言,“既沒有對自然的感應也沒有對生活的觀察來指導……專心于學究式的探索,以求在每一個細節里都是極其清楚和真實。”(引自《印象畫派史》)印象派的青年人走上藝壇之時面臨這樣的形勢,我們可以從大約三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面向生活,面向他們自己傾向的現實世界。他們不再沉浸于古典的、哪怕似乎宏偉壯麗卻空洞虛假的題材,而從普通生活中,哪怕是被上流社會視為粗俗的情景中取得藝術原料。這種選向,本身就有著重主體創造的自由的意義。西方比我國發展風景山水晚得多,終于還是發現這個天地之奧妙無窮,其中印象派的功勞是突出的。無論在人物還是風景方面,印象派都致力于真實,不故作文雅不重加修飾,多有活潑自然、清新天工的味道,富于親切感。馬奈所畫的《草地上的午餐》曾引起軒然大波,但這種人物混雜的場面,畫史何曾少有?其所以驚眾本在于它以現代人的面目(不是古之衣冠)直率出現,無所隱瞞,這就使紳士們嗤之以鼻。雷諾阿探索了一輩子以后,到晚年曾自己總結道:“要確實找到剛好應當在畫中修正對自然的模仿那個關節,是多么困難啊。”印象派之開拓繪畫的新領域與他們尋求自己創造性的表現原是一件事情。

第二、重意,讓情思意緒自然流露。其實所謂“印象”不如說是意趣,畫的意趣到了就止。表面上看來,印象派只顧描寫,甚至有的論者評之為“客觀主義”。但如果因此就認為印象派沒有主觀精神的表達,那就失實了。繪畫之達意原有不同路數。這在印象派繪畫中的特點在于,著重自家意趣;通過寫景寫生自然流露;竭力捕捉整體氣韻的感染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印象派人意興所及,則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自成情趣的。籠統的給他們扣上什么“形式主義”的帽子,真是粗暴而冤枉了。

第三、印象派用“寫”。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繪畫語言,類似中國寫意筆墨那樣,運用各種筆法油彩的意匠,使繪畫性的形式美發揮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繪畫中還找不到如同中國寫意畫之“寫”那樣的內涵的藝術概念,但并不是毫無那樣追求的實踐。我國畫史上的張彥遠說過,“夫繪事最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細而外露巧密。故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這種了與不了的辯證法,在印象派人的實踐中體現的頗為出色,也是開現代繪畫先河的一種特色。在用色方面,印象派之閃爍顫動感。在被搞成科學的分色點彩以前,也是自然成趣的。各種不調配的顏色并置,縱橫涂抹,積點成面,干色薄皴,用濃色層層厚積,燦爛交織,不一而足。他們的構圖也突破舊章,喜歡做隨意剪裁,與傳統的舞臺面式的構圖相比,生動自然的多了。凡此種種形式上的探索與主觀表現的意趣互相結合,互為表里,兩方面都是現代繪畫的新契機。我以為,中國畫家由于民族寫意傳統之深厚,有這種欣賞的素養,所以更易于抓到印象派的奧妙。

從這些方面看來,印象派標志著從傳統到現代之間的過渡。美術史家文杜里說的好,“驚人的是僅有數年,印象派人卻能以在世界藝術上形成如此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是過渡,所以既有寫實主義的特色,又有現代派的氣質,從1874年最初結組聯展,有三十多人參加,以后各次參展者越來越少,慘淡經營,到1886年后就不再為繼了。作為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步驟、一個階段,他們的過渡任務很快就結束了。但印象派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方面,印象派從法國傳播到其他國家,可以說印象派曾經使整個世界的油畫面貌起了變化;另一方面,印象派之后,現代派就逐步席卷整個西方畫壇,尋本溯源,它們也都離不開先前印象派的那個過渡性的變革。

參考書目:

1、《藝術的故事》,E.H.貢布里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印象派的繪畫技法》,貝娜?頓斯坦著

3、《藝術哲學》,丹納著

4、《印象畫派史》,約翰?雷華德著

5、《藝術與錯覺》,E.H.貢布里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