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歐美現代舞
時間:2022-05-03 05:17:00
導語:透析歐美現代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世紀末,古典芭蕾舞開始走向衰落,一成不變的動作傳統和陳規陋習使舞了鮮活的氣息和崇高的品味。人們也急欲打破中世紀以來對人體的束縛,無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行為規范,都需要一場革命來應和解放身體與追求自由的呼聲。在工業革命帶來的喧囂中,藝術家們熱衷于回歸自然,田園和古代文化,去尋找一種感性的真實和人性的力量。伊莎多拉.鄧肯的出現,掀起了20世紀一場波瀾壯闊的人體文化的復興。她拋卻了緊身胸衣和芭蕾舞鞋,穿上了圖尼克衫,赤足而舞,從大自然和古希臘文動的靈感。
她提出的“反芭蕾”的口號和靈魂肉體高度結合的宣言,是與當時人們內在需求和時代精神相一致的,鄧肯對自然的憧憬,是自然情感對社會習慣的勝利,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如果說鄧肯是不自覺、本能地反叛了芭蕾傳統,帶來了一場舞蹈革命,那么當德國的瑪麗.魏格曼、美國的瑪莎.格萊姆、多麗絲.韓芙麗出現時,她們就是在自覺地、有意識地創造和建立一種新的秩序。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舞,不僅僅作為一種身體的復興運動,而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與觀點,它是以產生新的動作體系和動作理論,并逐漸成熟為標志,以人類精神的觀照為初衷,創造一種個性化、時代化的,以身體動作認知世界、表達情感的方式。舞者們穿著日常生活的裝束走出了劇場,在湖面、樓頂、街邊、美術館等熟悉的生活景象中創造出“陌生”的視覺環境和聽覺氛圍,同時也反映了當代舞者放松的心態與人格。后現代舞蹈的冷漠、躁亂,卻越來越真實地貼近了生活。德國現代舞不象美國那樣舞派繁多,隨心所欲,而是保留了內省的特質和思考的習慣。這種表現主義的舞蹈風格汲及到美國,對美國的現代舞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60年代,皮娜.鮑希的“舞蹈劇場”的出現,使德國現代舞內省張力達到一個高峰。“舞蹈劇場”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精神狀態,正如她自己所說“令我感興趣的不是人們的動作,而是動作的內涵。”不受羈絆的動作語匯冷靜地表述了真實的人性,使德國現代舞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保持了永不落伍的姿態。20世紀是人類身體全面覺醒的世紀。現代舞從反芭蕾的自由的動作,到情感動機中挖掘動作,到純動作的實踐,到生活化動作的大量參與,歸還給人民,成為生活的舞蹈,扮演著一個喚醒身體的使者,而當工業文明對人的身體、心靈重新構成了抑制的無形桎梏時,現代舞成為了一種人的內在需要,它高度地宏揚了個體生命,人們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完成表現的權力、傾述的愿望,感受自我的存在。
從現代舞的欣賞角度來說,適合采取寬容的心態,這也許是針對所有現、當代藝術的一種欣賞姿態。實驗性的離經叛道,嚴肅主題的沉重費解,會象一次過火的行為藝術和沒有標點的小說一樣令人難以接受。寬容,可以會容納一些偽藝術,但是寬容可以讓人們嘗試去接受和理解一個陌生人、一種新的形式。在現代舞中,觀眾可以領略新鮮怪異的動作形式的沖擊、快感,可以在動作與聽覺、視覺環境的關系中發現特殊的意識,可以大聲咳嗽、提前退場、現代舞讓你憤怒、快樂、感動、惡心,就是不能讓你無動于衷。請做出你的反應,你的動作。這里談及的現代舞是以歐美兩大發源地為主要對象,而現代舞的發展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日本的“舞踏”、朝鮮、中國的“新舞蹈”、以色列、澳洲、非洲等獨具特色的現代舞在此都無法一一囊括,但有一點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民族和國家的現代舞的存活、發展、壯大最終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時代、文化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身體語言和表達方式。目前當代舞的概念正在逐漸代替現代舞,當代舞比現代舞在時間上和舞種上有更大的寬容度,更加平易近人。現代舞已成為一種固有風格,新一代舞者需要叛逆、法”,現代舞者地都發現了“易”中蘊藏的現代舞審美標準之真義,“變”即是“常”,變化是生存之道,是保持新鮮的秘訣,不斷地拋棄一些已有的東西,才能實現自我的超越。現代舞在中國有著寬泛的定義和曲折的發展過程。如前所述,吳曉邦、戴愛蓮、賈作光等新舞蹈藝術的先驅們在自身的舞蹈啟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師學習過地道的西方現代舞。在他(她)們的藝術實踐中,葆有與現代舞相通的自由與創新的理念,同時更強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與時代精神。其中,吳曉邦“和著時代的脈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員之歌》《饑火》等為代表的“20世紀經典”之作,應視為“中國現代舞”的珍貴精神財富。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吳曉邦創建了《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系統的推行他所創建的——源于現代舞——的教學體系,為走出一條“中國現代舞”的路子,進行了多方面的創作實踐。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從古曲中獲得靈感,追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現實生活的《牧童識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藝術信念依舊,但上述作品的影響卻不及他抗戰時期的那些舞蹈。后來,隨著“天馬工作室”的中斷,現代舞在中國的探索勢漸衰微。
中國現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日益發展。初期的一批被群眾稱之為現代舞的作品如:《希望》《無聲的歌》《再見吧,媽媽》《刑場上的婚禮》《割不斷的琴弦》等。從構思到語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和較大的沖擊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現手法仍未脫離具象化地反映具體事件中的具體人物。顯然,這并非嚴格意義的現代舞。此后,上海胡嘉祿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喚》《繩波》《血沉》《對弈隨想曲》《彼岸》《獨白》……從作品的創意到表現形式——語言栽體,似乎可以感覺到編導正向著他心目中的“現代舞”靠近。
參考文獻:
[1]王倩侔.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的多元因素,四川教育學院學報.[J].2008年z1期2008
[2]張元春等.讓身體走出沉默關于現代舞的對話.電影藝術.[J].2001年5期
[3]江春華.舞蹈服飾的特點及運用.藝苑.[J].2010年1期
[4]張帥.專業現代舞形成與發展三性論.魅力中國.[J].2009年33期
[5]馬曉飛.淺談對現代舞的認識.大舞臺.[J].2010年6期
[6]劉靜.淺談中國現代舞的民族性.教育藝術.[J].2009年7期
[7]陳哲.我國高校現代舞教學的研究,湖南師范大學[J].2008
- 上一篇:解析關于文秘人員修養與文檔的管理的構建
- 下一篇:探究辦公室主任的辦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