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探析
時間:2022-05-05 10:48:00
導語:詮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當今社會新的人才需求架構下進行應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新的知識觀為專業應用性改造提供了本體論、認識論的基礎,為高校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以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摸索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專業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指導了具體專業的實踐教改活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應用型教改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以下簡稱“中文專業”)作為一個傳統專業,在中國高校中設置時間比較長,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相對深厚,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也比較穩定。國家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2003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2003》,對該專業規定開設的13門課程沒有什么變化。業界幾乎形成一種普遍的認知,中文專業是傳統專業中底蘊最豐贍的一個學科,也是現代大學體系中最穩定的專業之一,有著其學科自身的特點及魅力。
可是,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傳統學科中心化的專業結構設置,將教學內容設計為一系列體系化的理論和知識譜系,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講授,且講授的知識也就作為考試考查的主要內容……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勢必導致培養能坐而論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就業。浙江大學中文系曾做過畢業生調查,有45.5%的人認為專業的社會適應性不強,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適應工作環境。社會適應性不夠具體表現為動手能力較差,包括無法操作辦公自動化設備、對公文的寫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難一欄里選擇“應用性文本生疏”)等;書生氣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難一欄里選擇“人際關系難于處理”);在所學轉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畢業生認為中文專業缺乏鮮明的特色與可操作性,缺乏實用的技能,似乎是“萬金油”,但又缺少實際工作的能力[1]。
作為興辦時間較長的中文專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定位為作家、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等專家學者的搖籃。然而,社會對專家、學者的需要畢竟是有限的。當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當中文專業由少數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舉辦變為更多其他類型學校的新專業以后,就必須面對培養應用性人才的問題。也正因如此,許多高校在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都不同程度地嘗試了對傳統中文專業的改造,中文專業招生時樹起了“新聞傳播”、“涉外文秘”等旗號以吸引考生即是證明。
中文專業越來越無法忽視其當今就業的嚴峻性和大眾質疑的尷尬。在如此情形下,專業應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來。探索最多的是興辦中文專業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為在夾縫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傳統的專業辦學模式為依據,也不能照搬理工科辦學模式,因此提出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合學校的辦學條件,立足市場,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路。強調人才培養上,不僅注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論及高校人才培養時明確指出:“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這是黨中央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說明從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是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理論依據。
對一個傳統專業進行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增減幾門課程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專業改造牽涉到觀念的轉變、教法的改良、課程的改設、實踐體系的建構、教師角色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等。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自覺,否則只能是小打小鬧的局部改良而已。
1.馬克思實踐觀為應用性改造提供了本體論基礎。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睂W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個人經驗,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啟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構,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實踐使“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2]。
教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驗證知識,重演知識產生的過程,還可以生成建構新的知識?!皩W生的認識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發展起來的。認識這一規律的重要意義在于必須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活動起來。既動腦、又動手、動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而不是靜聽、靜觀。這是涉及教學觀念變革的一項具有根本意義的變革?!盵2]大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形式中學習,可以有效地發揮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拔覀儾皇且灾黧w表象的方式來認識世界,而是作為行動者來把握、領悟我們借以發現自身的可能性。從表象轉向操作,從所知轉向能知,并不否認科學有助于揭示周圍世界這一種常識性觀點?!盵2]
2.新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是學科知識論,其隱含的假設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即知識的運用,所以知識的傳授要先行,知識要有系統性、完整性,實踐課是理論課的演繹和附庸。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含實習)分別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講授。在學習過程中,先學枯燥、抽象的理論,然后開展具體的實踐,對實踐的理論思考在前,作為思考對象的實踐在后,這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
杜威強調“知行統一”和“行”的重要性,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學”,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本取向。
英國科學家、思想家波蘭尼提出,人的知識有兩種類型: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達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是指那些平時為我們所意識不到、但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的知識。與顯性知識相比,緘默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往往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傳遞,它是一種連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達的知識,通過身體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覺而獲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和個體性[2]。它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需要親身參與體驗。這一新的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促使我們重新評價專業實踐教學的價值。沒有個體緘默知識的參與,沒有實踐,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理論知識,理解其真諦。
三、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專業應用性改造。
一個專業的改造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如果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那就應該根據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作全面的調整。
1.結合專業、學校、社會三方,明確專業定位,重造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社會需求重新進行應用性中文專業的定位,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首要任務。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尋求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是中文專業實現應用性的基本導向,更是其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途徑。
中文專業的應用性定位應該在處于學科理論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專業修養層次。在遵循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能力培養設置類型課程,并使各類型課程科學組合。形成“基礎+方向應用模塊、非獨立實踐環節課程+獨立實踐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即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但適當壓縮學時,增加應用性的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除了在一些課程內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還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
除基礎課外,專業課程體系相應調整為三大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由于各自定位的差異,實踐教學也有不同的設置: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獨立實踐環節課程。這樣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現在有一種傾向,一講‘寬口徑’,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專業了,學生什么課都選,沒有一點專業歸宿,恐怕也有問題。弄不好就是‘萬金油’,就更是浮躁了??趶竭^寬,基礎就不可能厚?!盵4]溫儒敏的這段話當然也值得我們深思。
2.培養雙師型人才,打造適應專業改革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專業改革的關鍵。要能夠按照新形勢下的課程設置來開課,對于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從現職教師情況看,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但缺乏與所授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社會于中文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知之不詳,不能充分勝任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這一局限將成為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頸。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關鍵所在,而這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必須認識到專業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主動地適應改革的需要。其次,應采取教師輪訓的方式,將教師送到將來學生就業的行業或崗位進行先行培訓,或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或一些對口用人單位進行“鍛煉”或“兼職”,彌補應用性能力差、與社會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跟專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積累實踐經驗和實踐案例,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3.圍繞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良。
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如前所述,課程體系分別調整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且包含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要求,因此要求教學方式方法相應的進行調整。
如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鼓勵老師進行課程應用性探索,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講課方式,增加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自讀、自講、撰寫小論文、專題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充分展現自身,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必須利用實驗室或者其他校內外資源,設計實訓內容,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導入,學生在自行設計、處理的過程中實現目標。如“應用寫作”課程中安排有八個實踐課時,對“調查報告寫作”一節內容,學生除調查報告寫作常識要了解外,更要求從選題到設計調查提綱、設置調查問題、開展調查工作、分析整理調查資料到形成調查報告,全過程進行獨立訓練。在具體活動過程中學生會暴露出若干問題:如選題不當導致無法深入、提綱設計過于機械、問卷設計問題混亂、開展調查時與他人配合困難、材料整理時缺乏統計知識、不會軟件操作、調查報告寫作中數據使用不當、材料布局不合理、表達形式單一等,待這些問題解決時,學生所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調查報告寫作知識。獨立實踐環節課程,如畢業實習,通過帶出去的方式,學生分散在各實習基地和自行聯系的單位,近距離了解實習單位的工作流程,邊學邊用,既開闊了視野,又貼進了職場生活。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成果,并引導學生適當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開列專業和非專業的參考閱讀篇目,引導、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成立各種以興趣愛好為導向、緊密聯系專業的社團,如文學社、話劇社、影評社等,創辦自己的刊物、論壇和活動陣地,使學生通過社團活動延伸專業學習。
4.加強實習基地、實驗室的建設,改變傳統漢語言文學培養模式。
應用性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較強的工作能力上,為此,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搭建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使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廣泛地接觸、了解和認識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增強能力。
傳統的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知:是固定資產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輕騎兵,只要有一批教師,能招進來一批學生即可辦此專業。現在適應應用性要求,在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實訓室,學生在跨出校門前接受比較系統的職業模擬訓練顯得非常必要。
學科也好,專業也好,其生命在于適應社會發展的變革。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專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目前,這些改革的嘗試仍在繼續,但是嘗試中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可以使改革少走彎路,而理論的指導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方一新,程若旦,許玲玲“?!焙蠖曛形南蹬囵B畢業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F代教育科學,2004(2)。
[2]張英彥。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探析[J]。科學教育研究,2006(9)。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2(1)。
[5]彭巧燕。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2008(24)。
[6]丁曉原。論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
[7]鄭育琛。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中文系為例[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2)。
- 上一篇:關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訓
- 下一篇:監理|工作|思索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