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電視訪談欄目的發展狀態及對策

時間:2022-05-09 10:54:00

導語:淺議電視訪談欄目的發展狀態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電視訪談欄目的發展狀態及對策

摘要:近幾年,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發展得極為迅猛。綜觀國內電視頻道,周一到周日,日日有談話,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有說頭。盡管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得到了迅速發展,但綜觀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筆者發現目前國內的談話類節目在話題拓展的廣度、對話觸及的深度以及談話現場和談話過程中所應展示出來的內心或人性的真實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本文針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不足進行了具體研究,并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媒體;觀眾

談話節目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中國電視屏幕上正呈方興未艾之勢。而所謂電視談話節目是將人際間的口頭傳播引入電視屏幕,并將這種傳播方式本身直接作為節目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的節目形態。節目一般是在固定談話場所舉行,由主持人、現場嘉賓和現場觀眾圍繞某一公眾普遍關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文等話題展開的,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與研究和諧、平等、民主的群言式的交流對話,以期達到某種傳播效果。電視談話節目融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種種特點,以近似于“原生態”的方式將兩者有機結合,為內心渴望溝通的人們提供了公共交流的平臺,開拓了人類交流方式的新領域。

談話節目的樣式上還存在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在樣式缺少自己的特色,大量雷同和相互模仿,創新好的話題是談話節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美國做的一項有關電視談話節目的受眾調查表明,多數的觀眾認為電視談話節目的話題是決定其是否收看一個節目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話題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存在著不足。

話題是節目的主要內容,也是節目的核心。但目前電視談話節目的選題一般化,缺乏鮮明的時代特色,視野狹窄。談話節目大量存在,而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卻是十分有限的,“話題”在國內的“供不應求”也就不足為怪了。中國的新聞體制、相關政策、受眾心理的寬容度和接受情況也制約了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選題,再仔細分析一下,造成話題的短缺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話題的挖掘相對狹窄。對于同一類問題的探討,制作者常會陷入雷同套路的怪圈。殊不知,對于同一話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討論,以此提高話題開發的效率。這樣,即使是同一個大的話題,各地方衛視臺的談話節目也不會出現撞車現象。由此可以看出,話題的進一步拓展、細分和個性化,是解決話題匱乏問題的重要策略。

我們的電視談話節目要么是選題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要么是討論的活躍程度和深度不夠,難以引發人們進一步思考、醒悟。而且談話節目現場觀眾的參與性很不夠。絕大多數觀眾都是以旁觀者的態度來“觀看”討論。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既與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等現實因素有關,也與我國電視觀眾的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關。就此而言,我國現階段的電視談話節目仍然屬內向和保守型的大眾傳播方式,欄目運作停留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中,跟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盡管“對話”是電視節目的基本方式,但它在中國目前還遠遠不到紅火的時候。在此筆者結合一些實例,就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對策做些淺析。

第一,做好前期策劃。由于目前電視上“談話風”盛行,一個談話節目必須在節目形式上有所創新或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固定模式,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而主持人,無疑也是節目形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主持人如何出場,如何串起節目,嘉賓如何請出,背景材料何時播放,這些如果僅靠節目編導來設計安排,主持人往往會覺得不自在,畢竟編導的構想最終還是要靠主持人來實現,因此,以上內容一定要由主持人和編導根據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風格來共同設計。嘉賓對于節目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節目的主持人完全應該參與到選擇嘉賓的過程中,并對嘉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國內的談話節目,嘉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占據很多優勢資源的名人專家,一種是當事人,另一種有豐富的經歷、口齒伶俐、有獨到見解,對話題有興趣的人。就談話節目本身來說,專做名人訪談,可能會有資源枯竭的時候,只有在老百姓中找訪談對象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如果節目需要多位嘉賓討論話題時,可以挑選不同立場、持有不同觀點的嘉賓。如前所述,在選擇時需要考慮嘉賓是否有“談資”、“談品”和“談技”。同期節目的嘉賓在性別、能力和個性上搭配要合適。盡量避免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同期的嘉賓中,既有活潑熱情的,也有含蓄穩重的,既有直率的,也有謹慎的。在嘉賓能力方面,也講究棋逢對手。其主景區的嘉賓不能過多,否則談話現場會顯得擁擠。若邀請的嘉賓很多,可以分組上場,其他的嘉賓先坐在觀眾席上。

第二,拓展話題。在清晰定位的基礎上,談話節目應盡量尋求選題的獨特性。獨特的選題,精彩的言論使觀眾在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里被吸引。我國的電視談話節目討論的主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應該選擇一些社會性熱點和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又存在矛盾與困惑,在人群中觀點分歧較大的或者說還不能完全接受的話題來探討,把眼光瞄向解決實際問題,并能發掘話題背后隱藏的信息,進行及時的后續話題報道。一般而言,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或者具爭議性的話題容易“出彩”。

話題的獲取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及時了解觀眾對已播出的節目的反饋信息:深入受眾中間進行調查,獲取他們的需求點,從而確定新的節目話題在欄目組成立話題庫,由專人負責搜集各種熱點信息,整理與節目定位相符的書籍、雜志、報刊、影視資料,時常和專業人士保持聯系,挑選合適的題材作為節目待定的選題開設博客、熱線電話,在網上或報刊上征集話題信息等,還可以采取分等級獎勵的方法來吸引觀眾參與。

第三,體現談話深度。由于媒介種類的增多,信息資源已經越來越枯竭,特別是獨家信息的獲得已經越來越難,各種媒體之間的信息重復率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信息傳播的現場性外,更重要的是比信息的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對信息的加工能力。談話節目不能只滿足于向受眾提供簡單的新聞事實,而要強調多層次、綜合把握新聞事件的過程及新聞事件與社會的聯系,讓受眾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談話節目要體現深度,一方面要求創作者具有較強的信息占有能力,同時也要求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編導和主持人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要搜索大量的與主題有關的材料作為背景材料。要區分出與主題有關的背景材料,并將它們融入談話節目中的相關部分。談話節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節目形式,開拓話題的延展性,從不同的角度挖掘話題的新意,使節目更有深度。

第四,提高主持人的能力。主持人是節目品牌和個性的象征、策劃者、調控者和參與者。任何一個談話節目的成功,和這個節目的主持人是密切相關的,有時候人們也許記不大清楚這個節目的名字,也不一定記得嘉賓是誰,但對主持人卻是印象深刻。為了保證一個談話節目的成功,主持人實際上還應擔當起策劃者的角色,這也是順應各節目將來實行“主持人中心制”這樣一個趨勢的。談話節目和其他節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隨意性,主持人并不能完全決定節目的進程,整個節目是由主持人的話語和嘉賓、觀眾的談話所組成的。主持人雖沒有完全的決定權,但還是能夠憑借自己的特殊身份來駕馭談話現場,這種駕馭能力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控制談話現場。談話節目雖具有隨意性,但和一般的交談活動還是有區別的,它是有目的、有組織、有中心話題、有時間限制的談話。談話進程的掌握,話題向何處深入,要靠主持人現場引導。否則,會造成離題,或收不住話題,或談話失控的情況。有的節目話題可能比較嚴肅,或者氣氛比較沉悶,這時主持人就應該適當地調節一下場內的氣氛,使談話氣氛活躍一些。在控制談話者的情緒方面,主持人應該控制好自身的情緒,同時還要控制好嘉賓的情緒。否則,人在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下,是無法理性地探討某個問題的。特別是關于情感問題的話題,如果主持人自己或某位嘉賓義憤填膺地表達個人主觀意愿,而忽視讓對立面的嘉賓發言,這是失去理性的做法。主持人應控制好自身和談話者的情緒,讓嘉賓理智地客觀地探討話題。

其次,善于傾聽和提問。美國電視脫口秀女主持人奧帕拉?溫弗麗,在20年的電視談話節目中獨占鰲頭,成為“脫口秀女王”。她的外表其實極為普通,只是一位四十多歲的黑人婦女,中等身材,相貌平常,那么她的成功所憑借的是什么呢?如傳記作者麥爾所指出的:“一般說來,廣播電視的訪談者提出問題,卻并不認真聽回答,他們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個新問題上。但奧帕拉仔細地傾聽嘉賓們的談話,并且利用談話的內容把主題步步引向深入。這就是她適應當今時代的風格,由于對觀眾和嘉賓的生活進程充滿關切,由于能同他們進行交流,這種風格大獲成功。對嘉賓的提問也是一門藝術。主持人不宜問大而無當的問題,而應尋找到嘉賓易于感受、易于引起敘述的具體落點?!端囆g人生》的主持人朱軍在訪問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潘虹時,從她眼睛里的憂郁氣質發問,透著對嘉賓的尊重、崇拜和興趣,極具人情味。朱軍對嘉賓的提問從來不會帶著獵奇、挖掘隱私的心態,而是從關懷的角度去觸及其敏感的問題。談話中第一次談潘虹離婚的事之前,就做了很多鋪墊,她談演藝成就后輕輕地轉到“事業達到巔峰時生活發生了變化”,接著用十分委婉的語氣善意地小心地問“能給我們談一談嗎”。談完之后朱軍也傳達了觀眾和欄目組成員對她的關懷和美好的祝愿。

另外,根據嘉賓的狀態來設計問題,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當嘉賓過于緊張拘束時,主持人可以提幾個輕松搞笑的問題讓嘉賓松弛一下,遇到過于散漫走神的嘉賓,主持人可以提幾個尖銳的問題讓嘉賓積極起來。

參考文獻:

[1]楊瀾.我問故我在——楊瀾訪談錄.學林出版社,1999,1,(1).

[2]吳郁.談話的魅力.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1,(1).

[3]翁佳.名牌電視訪談節目研究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1).

[4]苗棣.美國經典電視欄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