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未來發展及出路透析

時間:2022-05-15 10:32:00

導語:電影未來發展及出路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未來發展及出路透析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經濟力量騰飛之時,其文化也受著西方文化的大規模沖擊。而電影作為當代文化的載體,中國電影充滿著危機。中國電影的危機不僅來自如好萊塢等世界強大的電影產業沖擊,更是來自自身的體制和機制。以民族主義為理由對抗全球化和好萊塢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國電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擴展規模而是建立現代企業機制。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產業化改造是中國電影最大的政治。

關鍵詞:產業化多元化電影文化電影市場民族電影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幾十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好萊塢在所謂全球化的旗號下對世界電影市場大舉進攻,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霸主。1998年,美國好萊塢電影出口的收入為68.7億美元,而2000年竟然達到120多億美元。而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應該說,就廣播影視行業而言,無論是政策措施層面還是實踐操作層面,電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對領先于廣播和電視。但是,如何判斷電影產業化改革的成敗得失?要不要繼續改革?改革還需要解決哪些課題?

中國電影的改革之路

中國電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這一年,一些制片單位開始越過中央級或省市級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級發行放映機構銷售影片。已經維持了數十年的統購統銷局面開始被打破,地域性壟斷的防線也開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沖擊。但是,電影發行的初期振蕩,并沒有很快催發當時電影體制的整體創新,電影界仍處于大變革的前夜。由于長期形成的觀念桎梏,上個世紀整個90年代的電影業幾乎處于連年滑坡狀態,其負面效應甚至延續到了2001年——這一年,連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拍攝的20來部16毫米膠片電視電影計算在內,全國的故事片產量總共才88部。與影片產量減少相伴而行的是:電影觀眾人次下降,專業電影院在漸離主營業務的同時數量也不斷減少,一貫享受拍片特許權的電影制片廠度日艱難。至此,長期被作為文化事業的電影業,與日益發展壯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的不適應性甚至矛盾性,嚴重凸現了出來。正是在這樣一種尷尬的窘境中,根據電影自身的特性,把電影作為產業來管理和經營的觀念漸漸明朗起來。

中國電影成長中的思考

顯然,由于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國電影正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一樣,是在一種不對等的狀態下被放置于全球處境的,因而,我們不可能逃脫“后殖民”的基本現實,不可能脫離邊緣化的處境。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可能也不應該與世隔絕,中國電影需要走向世界、走向國際、走向全球。因為中國大陸電影需要一個國際化的交流環境,使之能夠與世界電影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保持一種互動關系,從而成為世界電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大陸電影也需要一個國際化的經濟舞臺,利用跨國資本加強電影生產的投資規模,走向境外市場獲取電影生產的經濟效益,促成中國大陸電影的再生產機制。國際化語境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參照和更多的機遇,成為一種動力因素推進著中國大陸電影的步伐。

但是,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它畢竟不是象可口可樂、麥當勞一樣的簡單功能的消費品,而是負載了一種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圖景的文化載體,特別是在中國,乃至所有發展中國家,電影文化除了其視覺、心理的娛樂功能以外;不可避免地還擔負著“再現”民族生活處境、激活民眾的現實主義熱情、塑造人生理想和民族理想的使命。

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需要一種民族自信意識。近年來有許多優秀的中國大陸電影如《背靠背臉對臉》、《三毛從軍記》(上海電影制片廠1993年出品)、《四十不惑》(北京電影制片廠1992年出品)、《心香》(珠江電影制片廠1991年出品),甚至包括陳凱歌早期的《孩子王》(西安電影制片廠1987年出品)、黃建新的《黑炮事件》(西安電影制片廠1985年出品)在國外都沒有獲得很高的榮譽,但是這些影片卻以冷峻的風格、成熟的敘事表現了中國普通百姓日常的人生、日常的體驗、日常的歡樂和痛苦,表達著對人生原生態的一種摹仿。它們把這種人生遭遇和人生體驗植根于中國的社會現實背景中,因而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為中國人的人生,傳達的是一種中國人的人生體驗。這些影片因為它更加本土化而不能象那些“國際化電影”那樣有效參與實際上被編織進歐美視野的國際電影競爭,然而,它們卻因為對當下中國人命運的關懷而顯示出其藝術作為人的藝術所具有的洞察力、同情心和現實精神,從而與大眾共享對于世界和自我的理解而與觀眾達成視界的融合。所以,中國大陸電影不能完全受國際化趨勢所制約而忽視或者輕視電影的本土需要和本土價值。中國民族電影不能僅僅是對西方觀眾那種獵奇的或者有時甚至充滿種族歧視偏見的接受期待的滿足,而更需要發掘中華民族文化那種天行健而自強不息的生命力,表達富強、發展、進步的歷史趨勢,為世界塑造一個真實而堅強的中華民族形象,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其意義既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

中國電影的未來之路

對于一個電影制作機構或者一個導演個體來說,無論是創作“藝術電影”或者“商業電影”,似乎都無可厚非。而對于一個國家,尤其是對于正處在艱難發展時期的中國電影來說,單一的張藝謀或者馮小剛,單一的《英雄》或者《天下無賊》,無論它們取得如何輝煌的票房,都無法完成中國電影文化的整體建構,無法在整體上具備與好萊塢電影抗衡的能力,盡管它們對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中,在實施橫向區域電影文化合作的同時,只有在縱向上完成多元形態的電影文化建構,才能夠促進中國電影良性、有序的發展。

多元形態的電影文化建構,首先體現在多層次的電影創作上。所謂多層次,就是既需要作為電影文化產業主體的、以商業票房為創作主旨的類型電影,也需要以探索電影語言、追求個人表達為主導的藝術電影,還需要在藝術個性和商業需求之間尋求平衡的電影。在中國內地,當然還有在創作數量上占據相當份額的主旋律電影。事實上,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已經越來越顯示出超越單一教化層面的類型化趨勢。任何單一形態的電影類型,都無法建構起完備、有序的電影文化產業,久盛不衰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全盛時期的香港電影都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形成電影類型的多元化、多層次建構,才能形成一個電影文化的有序結構。

對于多元化,中國如今正處在一個絕好的時機,一個能夠迸發多元化的時機,因為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不一樣,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任何過渡時代都是本土電影的黃金時代。急劇的社會變遷使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人的命運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都在轉型中動蕩、變化,幾乎所有人都在這個翻云覆雨的社會動蕩中丟失和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現實的生活本身已經提供了比任何戲劇都更加富于戲劇性的素材,也提供了比任何故事都更加鮮活的人生傳奇。因而,中國本土電影可以比好萊塢電影更加直接地連通中國觀眾對現實的體驗。應該說,90年代以來,像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一個也不能少》,黃亞洲的《沒事偷著樂》,黃建新的《站直了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埋伏》、《紅燈停綠燈行》等系列影片,以及政治電影《生死抉擇》、戰爭影片《黃河絕戀》、中西文化沖突的影片《刮痧》,還有90年代后期出現的一些新生代青年導演拍攝的影片如《美麗新世界》、《愛情麻辣燙》等,都充分利用了本土現實文化資源,都善于將風云變幻的社會圖景和對離合悲歡的普通平民命運與通俗電影模式相結合,不僅表達對轉型期現實的體驗,而且也表達人們的生存渴望、意志、智慧和希冀,從而贏得了中國觀眾的喜愛。特別是馮小剛的的電影將本土的文化資源與類型劇的商業策略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電影模式,并且一直成為國產影片的票房中堅。這些都表明,本土現實是好萊塢電影目前還不可能替代的中國電影的文化優勢。

中國民族電影根深葉茂的基礎則在于中國電影業必須成為能夠適應文化消費市場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產業,盡管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業,不是所有的市場規則都適應于電影,但是如果中國電影不能走向市場,那么它不僅在以產業化為支撐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面前沒有還手之力,而且也因為沒有被觀眾消費而失去任何再生產的條件。市場從根本上來說將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試金石,而一切試圖通過電影來傳達的人文理想和意識形態觀念也必須借助于市場才能成為現實。因此,適應市場需要進行產業化改革,應該成為新世紀中國電影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學主題。

我們應該致力于探索中國作為一個特殊的發展中國家的電影政治、經濟、文化規律,建立一種具有符合全球發展和國情現實的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夠創造與好萊塢電影不同的更現實、更人性、更關懷、更豐富的電影文化,成為世界性多元電影思潮的組成部分,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格局。

參考論文:

1、黑丁等《在多元發展的格局中走向新世紀》,《當代電影》北京1994年第3期,第27頁。

2、杰姆遜《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當代電影》北京,1989年6期第48頁。

3、尹鴻《當前中國電影策略分析》,《當代電影》北京,1995年第4期第36-38頁。

4、賽義德《東方主義(ORIENTALISM)》,紐約,1979年版第1頁。

5、尼柯爾斯《發現形式與演繹意義--新電影與電影節巡回》,《電影季刊》貝克利1994年第47卷第3期第18-20頁。

6、尼柯爾斯還著有另一篇討論國際電影節現象的論文《國際電影節與全球電影》,載《東西方雜志》1994年第1期。

7、國家廣電總局調研報告《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和發展繁榮的對策》。

8、童剛《2003年電影工作回顧》,《中國電影報》2004年第2期。

9、黃會林、俞虹、韓培、陳可紅《受眾與影視品牌戰略發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電影、電視觀眾基本情況調查分析》,《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第37頁。

10、李懷亮《電影市場保護與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見《中國電影:創作與市場》,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