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太極家族與鄉村社會
時間:2022-07-24 11:48:00
導語:剖析太極家族與鄉村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陳氏太極拳不但是太極拳的重要分支,而且也是中國拳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為陳氏太極拳的最初傳承人,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族在因拳受益的同時,也在一招一式之間影響甚至塑造著當地鄉村社會。自明代從山西澤州遷入河南溫縣常陽村之后,這一家族不斷壯大。不但未因土著居民排斥而有所折損,其家族成員反而逐漸占據了常陽村常住人口的更大比例,以至于該村原名漸沒于歷史風塵,而以“陳家溝”傳世。
太極拳使陳氏家族在晚清動亂中具備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自19世紀中期以后,河南懷慶府(今焦作)成為捻軍的主要活動區域。由于地方防衛體制薄弱,河南全省騎兵、步兵“可用者不過十之三四”,清廷不得不準河南巡撫嚴樹森所請,動員當地民眾舉辦團練保衛身家。這為陳氏宗族參與地方事務創造了機會。曾任直隸巨鹿縣知縣的陳季甡,與兄長陳仲甡一起參與鎮壓了捻軍起義。“自道光二十三(1843)年至同治十年間(1872),兄弟皆因戰功齊名”。其子陳淼“十七歲隨父參加亳州、六安之戰,屢建奇功,同治二年率眾馳援懷慶,不幸中炮身亡”。咸豐八年(1858年),兄弟倆因公被授予五品官銜。但陳氏昆仲淡泊名利,執意回家奉母務農。次年正月,清廷改授其“武節將軍”,準予歸里。軍功所換來的政治地位,使陳氏宗族因此具備了晉身仕途的平臺和機會。很多家族成員受功名吸引,科甲得第成為貢生或武庠的庠生。
作為強身健體、捍衛家園的家傳技藝,太極拳原本只在陳氏族內進行封閉性傳播,師徒傳承和家族世系高度統一,不對外姓子弟授業。晚清以來,由于戰亂和災荒的影響,鄉村社會日益凋敝和動亂。這不但使得更多陳氏族人需要出外教拳,以養身家,而且也使太極拳被迫打破陳規,開門授徒,承擔起了保衛鄉里的公益職能。道咸年間,直隸廣平府人楊露蟬師從陳長興學拳,成為陳氏太極拳第一位外姓弟子,并在陳氏太極的基礎上創立了楊式太極拳。其再傳弟子又將太極拳傳給吳鑒泉,由吳鑒泉創立吳式太極拳。繼陳長興之后,另一位陳氏拳師陳清平又將太極拳分別傳給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彥,從而派生出武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和太極拳忽雷架。武禹襄的弟子又將太極拳傳給孫祿堂,孫祿堂創立了孫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的族外傳承,不但豐富和發展了太極拳技藝,而且開啟了太極拳走出陳家溝、傳播于全國各地的進程。楊露禪學成后,曾因拳術精湛而受邀赴京傳拳。陳氏太極拳因此而名震京津,為后來陳氏族人受邀去全國各地傳拳鋪平了道路,逐漸由家學而演變為國術。
民國時期,中原地區匪患猖獗,軍閥混戰。豫北各地紛紛成立自衛組織,捍衛鄉里。不但太極拳因此成為河南各地民眾賴以強身健體和保護家園的手段之一,而且陳氏族人也成為各地紳耆和官員競相交結的對象。
陳照丕是早期走出家鄉對外傳播太極拳的拳師之一。民國初年,他曾在陜西、甘肅、直隸等地傳拳。1928年,又受北京同仁堂東家樂佑申之邀,赴京傳拳。為了引起人們對太極拳的重視,陳照丕在北京宣武門立擂挑戰拳術名家,17天內未遇敵手,名聲大振,隨后被北京市政當局、朝陽大學等17個機構聘用教拳,成為最早在北京傳授陳式太極拳的拳師之一。1930年,陳照丕應南京市市長魏道明之邀,先后在南京市政府、全國民營電工聯合會等處并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他的堂叔陳發科也曾在北京傳授太極拳數十年,徒眾甚多。與此同時,另一陳氏拳師陳子明則將太極拳傳到了上海。1928年,他受青幫頭目黃金榮、江子誠等邀請,前往上海等地傳授太極拳術。次年也被聘請為南京中央國術館太極拳教授。由于南京時為中華民國首都,陳子明因此知名于全國武林。
1949年以后,劇烈的社會變動迫使宗族逐漸從內聚走向了開放。從“”到“”,集體化的狂飆,逐漸消解了宗族的組織和原有功能。鄉村政治、經濟格局在新時期的變化,在把族中的年輕一代拉出宗族、置入更加寬泛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同時,也使他們的行為和意識更為外向和開放。鄉村集體經濟模式使拳術不再成為族人謀生的職業,和平局面也不再需要拳術保家衛國。相反,拳術及其相關的信仰、習俗被當做“四舊”受到打壓,不得不重新回到陳氏家庭內部,在家族內部秘密傳承。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國際處境趨于險惡。“全民皆兵”的輿論動員,使陳氏太極拳找到了重新發展的機會。陳氏族人陳伯先利用其在村內擔任村干部的便利條件,以“強身健體,保衛祖國”的名義,支持族叔陳照丕的傳拳活動。他還多次上門懇請族叔陳克忠開設家庭拳場,引導青年人練拳。1963年曾帶領陳家溝武術隊代表縣里參加河南省首屆武術運動會榮獲一等獎。這為太極拳提高了名聲,有利于它的發展。在陳照丕、陳伯先、陳克忠等陳氏族人的努力下,太極拳在本村及附近地區的傳播情況有了好轉。
改革開放后,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重新得到保護和發展。而國際社會對于古老中華文明的極大興趣,也為太極拳的海外傳播提供了條件。陳家溝第十九世掌門人陳小旺自1981年起被調入河南省武術館。此后在全國太極拳比賽和中國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中多次榮獲冠軍。1990年,陳小旺赴澳大利亞等地拓展事業,將太極拳傳遍大洋洲、歐洲、美洲,并成立了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此后,日本、歐洲等地相繼出現了陳氏族人和門人主持的太極拳學校、武館和研究會。
由于看到太極拳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當地政府也開始介入到太極拳文化的傳播中來,希望將這一“家學”、“族產”轉變成為普通的文化旅游資源。由縣委辦公室主任和陳家溝所在的趙堡鎮鎮長牽頭,注冊成立了陳家溝太極拳推廣中心,統一組織協調太極拳運動的開展,將太極拳的傳播由原來陳氏宗族的民間活動納入官方管理。縣政府還將陳氏宗族于20世紀90年代集資興建的陳氏家廟收歸政府管理,改名為太極拳祖祠,并將祖祠內陳氏各先祖的墓穴加以改造,打亂順序后予以重新安葬,以便遷就旅游規劃的需要。太極拳祖祠不再僅僅是陳氏一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是變成了游人了解太極拳文化、瞻仰太極拳宗師的景點。
經濟實力和地方影響力,也賦予了陳氏族人在地方權力結構中的特殊地位。陳氏宗族活動的復興,不但加強了陳氏的族內凝聚力,而且由于族人多數在外教拳,獲利甚豐,門徒眾多,從而逐漸以宗族和師徒關系為主線,建構起了以陳氏族人為主體的村務決策機制。
- 上一篇:剖析當代社會中的實事求是
- 下一篇:解析鄉村群眾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