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俗文化模塊化表示

時間:2022-09-08 08:46:00

導語:山東民俗文化模塊化表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東民俗文化模塊化表示

內容摘要:村落民俗景觀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可視化”的文化意義。文章以此為出發點,通過對地方民俗文化與民俗景觀設計之間關系的研究,力求從村落的傳統民俗景觀、藝術特色來研究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為村落歷史景觀注入新的生機,并以威海山東村傳統民俗景觀規劃設計為例,探討文化景觀設計可視化表達的方法,為實現村落民俗景觀的價值提供新的路線圖。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俗景觀可視化漁村威海

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淀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和鄉土民俗,同時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構筑了各種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觀生命的元素和節點。①

任何一個村落在營造自身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延續原有的文脈,在村落原有的文化基礎之上進行再創造,使村落形象獨具特色。伴隨著我國濱海漁業轉產、“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膠東海岸村落的景觀設計反映出了某些不足,表現為:第一,缺少將傳統民俗文化應用于村落景觀設計的科學方法,尤其對村落傳統民俗文化的調研沒有吸收民眾的觀點和意見;第二,歷史人文景觀的破壞問題日益凸顯,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傳統生產生活場景被破壞;第三,村落景觀資源過度開發帶來了生態破壞問題;第四,在一些同源文化區域,村落景觀建設相互模仿,加劇了“千村一面”的現象。

本文以威海山東村傳統民俗景觀規劃設計為例,結合山東村獨特的村落景觀,研究民俗景觀與地域民俗文化之間的淵源,闡述如何在傳統民俗文化中保留、延續和發展膠東民俗景觀文化并實現景觀的可視化表達。

一、民俗文化在村落景觀設計中可視化表達的理論與方法

(一)民俗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②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其藝術形態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食俗文化和民間節慶等,多為今天我們所說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具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各類民俗活動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財富,并成為提升地區形象、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可視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文化的依存性

民俗文化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動態的旅游要素,獨特的文化性是民俗景觀永久的生命力。研究中涉及到地方感的概念。對于居民來說地方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在提供所有的人類生活背景的同時,給予個人或集體以安全感和身份感。③

2.民眾廣泛的認知性

民俗文化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生產、生活的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與內涵的文化特征,使民眾對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此外,旅游產業的開發使旅游者也感受到了當地的文化氛圍。

3.文化營造與傳播性

現代民俗活動兼具吸引當地民眾、外地游客參與的雙重特性,民俗景觀所依托的獨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法寶,同時又是向游客傳播當地文化、展示當地文化蘊涵與特色的重要載體。

(二)民俗文化在村落民俗景觀設計中可視化的表達方法

在現代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根據特定地方文化的特點,結合現今村落的具體環境,靈活地采用以下不同的表達方式,達到延續地方文脈的目的。

1.景觀再現

歷史久遠的村落空間,經過長期的時代交替與演變,多數已被歷史所湮沒。結合現代村落的功能,通過對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能體現特定風貌景觀的空間節點進行選擇性恢復,創造出既能體現歷史文脈又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景觀空間環境。

(1)原貌的片斷再現

基于歷史環境原址上的景觀再現一般采用局部復原的方法來表現地段歷史的文化氛圍,雖然這種歷史景觀可能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但此類景觀的形成能產生出擁有歷史意整理味的空間,人們從文化的回味中領略到村落的滄桑美感。

(2)意象的環境再現

某些村落歷史空間是結合獨特的自然環境共同產生的,形成了具有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環境景觀。出于突出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考慮,可以選擇在異地恢復,以再現歷史景觀的意象。此類景觀設計注重的是歷史場景“神”的再現,為人們挽留住頗具特色的村落印象。

2.景觀重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多往昔的村落空間不再適合現代生活的需求。對待這些空間,應該通過設計將有價值的景觀保留下來,讓歷史環境的某些物質要素能夠得以有效的利用。

村落中的古建筑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這些建筑進行功能改造利用,也是一種景觀重塑。保持其外觀形象特征,經過結構改造來調整內部空間,以適應現代功能的要求,賦予古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3.景觀標識解讀

歷史久遠的村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沉積,其中部分歷史空間殘存的遺跡經考古發現和挖掘已重見天日。為了體現其特殊的文化價值,可以結合村落標識設計的方式來展示傳達。

(1)遺跡自身展示性的標識

通過發掘重新顯露出來的村落歷史遺跡通常是原空間景觀的局部,其蘊涵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任何現代景觀所不能替代的。可以為其開辟出一定的空間領域,滿足觀賞展示的要求,將其自身作為景觀的主要題材,有利于做出最直觀、最準確的詮釋。

(2)景觀紀念物揭示性的標識

如果不具備進行實物遺存展示的條件,同時又在具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地點上,可以根據史料文獻記載,以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形式形成紀念性的景觀,來對村落歷史文化信息進行地點性標識,形成村落歷史文化的紀念性標志。

二、膠東民俗文化在海岸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一)研究區域簡介

山東村位于威海市環翠區東北面十五華里,隸屬于孫家疃鎮,依山傍海,特有的“媽祖文化”與“漁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鮮明民俗特色的海洋漁村。首先,村落特有的山地巖石、海水、沙灘、河流以及豐富的植被群落,這些自然要素決定了威海漁村建筑的自然群落格局,加上因捕魚生活而逐漸形成的民俗文化的穿插,使村落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④其次,村落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廣場為中心,以點、線、面的組合形態為骨架的空間結構和場所精神。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漁民們打魚、祭祀、表演、晾曬和補網等活動所形成的有次序的公共空間,成為了學術意義上的廣場。特殊的場所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色彩,也塑造了膠東村落特殊的人文特質,這充分表現了海洋文化狀態下生產與生活在景觀空間上的交融。

本案提出海岸村落新休閑的概念,挖掘海洋與漁文化資源,使其達到漁業的產業轉型,探索膠東濱海海岸村落新的休閑和新的生活。規劃分為四個區(圖1-圖6):新漁港、漁文化展示、新漁市和漁民公園。

(二)威海山東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民俗文化的可視化要素

本文在威海山東村村落文化調查中融合了地方文獻調查⑤⑥和面訪兩種途徑,歸納出村落文化與現代民俗景觀設計相互轉換的關系,如表1所示。

(三)分析研究威海山東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民俗文化的表達

1.新漁港區

該區是體現漁港風情的核心地段,獨特的生產方式以及豎向構筑物——燈塔形成的規則視覺港灣形象,深深打動了游客的心靈。燈塔作為景觀序列的重要節點,不僅承擔其固有功能,更演繹了漁民的生活場景,成為漁民各種節日以及海上活動的主要聚集帶。港灣向臨海面的海上魚市帶全線打開,提供了一個集休閑、娛樂、漁文化感受和商業活動為一體的新空間形式。新漁港為漁船提供了更大的停泊空間,同時發展成為可提供觀光和了解水產養殖和加工過程的場景式表演場地,展示了漁業的完整故事,而這里的漁民每天都是“演員”。

創意來源:漁民把漁船看作自己的伙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漁民對它愛護備至。早期的漁船都做成近似凸起的魚眼造型,新船造好后,只畫眼不點睛,等到黃道吉日,船主會敲鑼打鼓放鞭炮,親自為漁船點睛。新漁港把“漁文化”作為設計的靈魂,讓每一個人了解漁民的故事、漁船的故事。

2.漁文化展示區

威海漁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便是石頭,博物館設計構思即來源于此,它承載著漁村發展的歷史。整個漁村設計采用石頭的元素和海岸線密切結合,建筑的具體形式融入漁村建筑另一種標志性材料——海草,結合現代設計手法,突出博物館的歷史文化性與藝術性。

漁民博物館不是對鄉土建筑的克隆,也不是單純對傳統民居形式的提取,而是在追尋村落“根”的文化內涵,也就是抓住鄉土建筑發展過程中的穩定元素,并注入新的設計構思。石頭、海草是漁村建筑的主要材料,也是漁村建筑最本質的鄉土文化,設計的根本就是處理好山、海、村落和漁民之間的關系。

3.新漁市區

該區的水產交易是海濱地段最具地方特色且最能體現漁民生產活動場景的場所,它形成可以動的景觀序列,對知識探索型的游人具有吸引力。每天的水產交易發生在早上3點至9點,場地清洗干凈后,即可變成一個寧靜開闊的臨海廣場,是游人喜愛的開敞空間,既是海上直銷區又可以作為一個多功能游憩空間。另外,新漁市為商業貿易提供了開發餐飲型服務的機會,提供了生產型空間和旅游購物、觀海休閑度假的功能,體現漁市的新功能和新技術,為游客、商人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漁文化感受和商業活動為一體的新的生活方式。

4.漁民公園

漁民公園的開發是以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要整理功能,既反映膠東地區漁村的景觀特征,又反映當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一個以新休閑理念為導向的漁業新村。從景觀改造角度看,該區立足于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屬于海岸生態邊坡植被修復和保護區,以綠色生態植被確保穩定的邊坡。從旅游角度看,旅游度假風景區是以生態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以漁文化為主要內涵,以風海奇觀、地域民俗為特色,為漁民和游人提供一個可以放松的理想區域。

結語

民俗文化賦予村落景觀以精神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使村落具有了獨特的性格和鮮活的形象。運用地方民俗文化在村落景觀設計中的可視化表達,是提高村落魅力必要且有效的途徑。我們應吸收文化的精華,領悟其精神,把設計與保護民俗文化的情感融匯,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符號進一步推敲、研究、提煉、抽象概括,并與現代景觀設計相結合,將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延續到當代設計中,開創景觀設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