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產需要生命意識
時間:2022-04-13 03:45:00
導語:藝術生產需要生命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發展到當今,文化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厚的藝術積累,尤其是我們這個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國,更使我們現今的藝術工作者擁有得天獨厚的殷實家當。這一切都賦予我們現今的藝術創作與生產極大的優越條件,也從另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當今的子孫如何應對,創作與生產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經典,國人和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一、原創———藝術生命的新生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文化以“軟實力”的表述形式出現,足見文化藝術生產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生產力是經濟生活中最活躍和最基礎的因素,那么歸屬于“軟實力”范疇的藝術生產也同樣應該是洋溢著勃勃生機。在當今各種信息撲面而來,伴隨科技的高度發展,復制包裝等手段日益精致豐富,但人們已不滿足于這些新瓶裝老酒的形式改編,更期盼藝術創作中新質的產生。藝術要發展、要傳承,就必須有新生命的誕生,如同人類要繁衍延續一樣,就必須促使新生命的誕生。任何強大的事物都有其走向衰落的階段,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能夠接替之的只能是新生的力量,否則就類似于某一物種的消亡。同樣我們當今的藝術生產盡管面對的無比豐富的藝術資源,但如果沒有新的生命因素的注入,總有其枯竭的時候,就會造成我們藝術史的停滯和斷層,形成我們這個時代在整個藝術發展史中的空白和粗淺。更影響了對今后藝術發展的傳承和延續。“原創”,這個在當今藝術創作和生產領域為有識之士所不斷強調的創作意識,正是對新生藝術生命的真誠呼喚。如同一個新生嬰兒洋溢著神圣的生命活力來到這個世界一樣,藝術作品的原創性也正是期盼著藝術工作者經過艱苦挖掘、深刻思考和卓越表現,為這個時代和世界誕生充滿生命感的新生作品。這種新生性是無論多么高超的機械復制或無論何等奢華的改編包裝都產生不了的。因為這種新生藝術生產要有的生命感需要藝術創作者對生活的深切體驗和挖掘,需要藝術家靈魂的純真和全身心的投入與感悟,需要遠離浮躁的沉寂、孤獨和考驗。也許正象新生兒一樣,作品誕生之初并不完美,但頑強的生命力會使之走向輝煌,這就是生命感的無窮魅力所在。“原創”,也并非是對現有文化資源完全斷裂的絕對創造,這從理論和實踐中都實現不了。就象人類生命的新生一樣,下一代的生命中總會包含著先輩的遺傳因素,但對于上一代來說肯定是一個獨立的嶄新生命。同樣道理,藝術生產的原創也是在對歷史留下的優秀資源基礎上,通過直接間接、淺層深層的繼承和創新,實現質的發展和超越,從而產生富有生命力的新作品,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其中必須有新生的生命因素蘊含其中。我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優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詩瑪》等是以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詩歌為藝術元素創作的作品,《阿詩瑪》本身就取材于民間流傳的長詩。但這兩部影片的創作生產不是簡單地“原料加工”和粗淺的“包裝改編”,而是傾注了創作者巨大的熱情和才智,是一次創造性的藝術創作。她們脫胎于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但展現給觀眾的是全新的新生作品。這是成功的原創,為現今的藝術創作生產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借鑒。如果是充分吸收各種藝術資源作為自身的內在素養,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新生作品,則是更為徹底的原創。如同馬克思在揭示經濟領域的規律時所闡釋的,商品價值的產生源泉是人類勞動。以此為理論借鑒,藝術作品的價值大小也取決于藝術家所傾注的創造性勞動,藝術作品生命力的強弱也有賴于藝術家的投入程度。藝術家只有胸懷一份責任和良心,傾注熱情和才智,不辭艱辛與孤寂,潛心生活,溶入時代,才能創作生產出煥發“生命”色彩的原創作品。
二、精品———藝術生命的強健
原創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藝術生命的新生性,它蘊含著讓人耳目一新的新鮮元素。這些作品能否獲得應有的成功,就看藝術生產與創作者如何打磨它們,讓那些新鮮元素綻放異彩。這就需要藝術家們不僅需要原創意識,更要具備精品意識。這種精品不僅僅局限于制作精良上,更應該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藝術作品的厚重感和藝術生命的強健性。就目前的藝術創作現狀來看,藝術作品的數量和種類很多,但經得起回味的精品不多。許多作品除了藝術包裝的奢華外,在令人炫目的即時“盛宴”之后,,留給人們的是平淡和蒼白。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已經不滿足于膚淺的藝術感官娛樂,而更注重于深刻的心靈體驗。這些需要藝術家對藝術素材進行精加工,賦予其強勁的生命感。如同期盼一尊雕塑作品的成功一樣,形式和技巧的追求之外,內在的精神性和生命感是至關重要的。在西方藝術史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中世紀藝術質的區別就在于藝術創作中的“生命”意識。在藝術作品完成原創之后,也許在其誕生之初是幼稚的、粗糙的,但只要其中有嶄新的生命元素存在,就應該是頑強的。不能讓這些可貴的東西自身自滅,要善于運用各種資源去培育與呵護它們。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曾經只是民間一位落魄盲藝人的內心傾訴,解放初期為挖掘音樂資源的音樂專家發現搶救,后來經過專業地配器打造,將其中所蘊含的一種人性深處的蒼涼、悲愴、凄美的藝術生命原素充分表達出來,使其成為一首流傳久遠,喚起人們情感共鳴的名曲精品。藝術精品的產生不僅需要原創者在創作之初就本著“期乎上”的意識,創作關注社會、關注時代、思考人生、思考命運等的精深之作。如一位作家曾說過:你的心有多高,你的作品就能走多遠。意指藝術創作者要有高遠的創作目標,要有深刻的人生體驗,這樣才有獲得作品成功的可能。不僅如此,除了創作者個體的努力外,同時還需要藝術生產、藝術管理、產業運作等相關部門協同努力,這樣才能更充分地保證作品藝術生命的強健。就象一個生命的誕生是母親賦予的,但這個生命日后的健康茁壯還進一步有賴于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的現代性越強,這種綜合作用就越大。文化藝術的創作生產也是如此,文藝創作領域以及社會各屆都要用一種呵護生命的理念來培育我們的藝術精品。
三、經典———藝術生命的永恒
如果說,藝術精品是留給當代受眾的,那么經典之作則不僅是留給現今,更是留給歷史和后代的,經典之作是精品之作的進一步發展,是藝術生命力在強健之后的永恒。就如同我們的前人曾經留給我們豐厚的藝術遺產一樣,作為當代的藝術工作者也應該為將來的子孫留下一個時代的記錄,為后人留下一些文化的積累。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和責任。大浪淘沙、泥石俱下,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沉淀下的都是具有厚重感的東西。中外文化藝術史上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都是經過時間與空間的篩選與積淀,在歲月的侵蝕與地域的輾轉中奉獻給后世永恒的經典,流傳久遠。這種經典之作在創作生產時不僅要成為現實時代的精品之作,更要關注人類共同的深層命題,在藝術上追求極致與創新,同時還要承擔傳承歷史延續藝術生命的重任,使藝術作品中涌動的生命元素遞結為永恒。這種藝術的生命意識在創作時可立足于特定的具體題材,更應該具備超越時空的視野和深度,在藝術追求上要有超越先人的探索意識。只有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進行思考與創作,才有接近經典的可能。永恒的經典之作往往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需要經過客觀歷史標準的檢驗和選擇。作為當今的藝術工作者首先要有這樣的氣魄和意識,在賦予藝術作品強健生命的同時,更要期盼這種生命能夠獲得永恒,讓我們這個時代為歷史和將來,為整個人類留下一筆財富。當今后的藝術史回溯我們這個時代時,還能發現許多輝煌耀眼的印跡。這需要我們的藝術創作者具有深邃的思想、高超的技藝和超越時空的生命意識,如同中國的先哲文人留給我們的詩意境界、古希臘羅馬戲劇帶給我們的生命追問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所展示的人文關懷,甚至于畢加索等現代派藝術所滲透出的生存思索。這些都是特定的時代為歷史所留下的無價之寶。我們當今時代的藝術工作者也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氣勢,每一個時代都是歷史的明天和未來的昨天,只有立足于歷史長河和人類范疇來探索追求,才能獲得藝術生命的不朽。生命因素是不可以隨意被復制的,尤其是精神層面的生命感。盡管當今科技的高度發展帶來的“克隆”等手段已不足為奇,但那種帶著工業和技術色彩的東西永遠也滿足不了人們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生命呼喚。每個時代每個民族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而不可模仿的精神特質,這需要我們的藝術工作者在進行藝術生產與創作時以生命意識全身心地去體驗,去感悟,去思索,不斷涌現嶄新的作品、優秀的作品和經典永恒的作品,為當今的文化繁榮服務,也為將來的文化發展服務。
藝術生命的新生、強健和永恒是辯證相聯的,新生的藝術作品才更有培育強健的價值,否則一味的包裝只能是老調重彈,也只有成功的藝術精品才有獲得永恒的可能。也許這其中也會出現看似矛盾的現象,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某些作品在當時或許并不成功,創作者也不被當時的時代認可,在他們身后許多年,人們才發現了他們作品的可貴之處。這其實并不奇怪,正因為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深義過于超前,不能為當時的社會所接受,但其中的藝術生命則是任何力量都消蝕不了的,這種永恒的力量終究會顯現輝煌的,這就是不朽的經典。從原創、到精品、直至經典,藝術的創作生產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貫穿始終。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文化的發展提出了很高的目標,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面對極好的機遇,我們應該創作生產出更多更好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服務當今、留給歷史、惠及人類。
- 上一篇:老干局工委工作計劃
- 下一篇:社區退休干部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