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西方宗教文化與歐美文學教學

時間:2022-04-19 10:16:00

導語:談論西方宗教文化與歐美文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西方宗教文化與歐美文學教學

一、我們都知道,歐美文學來源于兩大系統(tǒng),這就是來源于具有人文主義內(nèi)涵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系統(tǒng)和來源于具有唯靈主義內(nèi)涵的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系統(tǒng)。

從歐美文學的發(fā)展情況來看,這兩大系統(tǒng)存在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關系,它們之間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滲透,形成了歐美文學豐富多彩的畫面。但是,由于中國的歐美文學學者和大學教師受到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慣性和制約,致使他們在編寫歐美文學史的過程中過分關注古希臘-羅馬文化系統(tǒng)中的人文理念,而對歐美文學史中同樣重要的和客觀存在著的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系統(tǒng)中的宗教理念卻缺乏應有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歐美文學學者對這一領域研究興趣的擴大和深入,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起來,無論是對個別作家的宗教理念的剖析,還是對整個基督教文化的疏理,都比以前更為深入細致,這就為把歐美文學中的宗教理念融合到歐美文學教學中來提供了豐厚的科研基礎。然而,從目前的歐美文學教材情況來看,絕大多數(shù)教材并沒有擺脫過去的思維定勢,其基本構架仍然是沿著人文理念的線索來設計整個歐美文學教學內(nèi)容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鄭克魯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史》,鄭先生主編的教材是近年來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構架都是比較新穎的教材,特別是在把外國文學中的宗教理念與人文理念相互融合方面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此教材雖然在整體結構上沿襲著以往教材的結構,但就是這個結構框架里,卻融進了一些近年來的有關宗教理念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在概述中增加與宗教文化有關的一些內(nèi)容,也包括在具體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中增加其宗教內(nèi)涵,這就使得鄭先生主編的教材在這方面與以往教材相比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然而,即便是這樣,此教材里的宗教理念也不是歐美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僅僅是對以往教材內(nèi)容上的一種附加,因而,鄭先生主編的教材在增加宗教理念上的缺陷是明顯的,它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對歐美文學中的宗教理念的系統(tǒng)性把握,也沒有真正地深入下去挖掘歐美文學中蘊藏著的宗教內(nèi)涵。這種情況我覺得在更新舊觀念的基礎上,利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改變這種現(xiàn)狀,從而恢復歐美文學內(nèi)涵中的本來面目。

二、實際上,從整個歐美文學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來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來源于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的宗教理念都是同等重要的精神力量,他們之間既存在著相互對立又存在著相互融合的關系,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構成了歐美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

在古希臘文學中,其人文理念和宗教理念是融為一體的,古希臘宗教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僅僅是通過嚴格的宗教儀式和刻板的教規(guī)來進行宗教活動的,它是通過最富有人文色彩的文學形式來表達深厚的宗教理念和實現(xiàn)宗教沉思的。從文學的角度上說,古希臘文學諸樣式表達的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精神狀態(tài),具有純審美的性質(zhì),古希臘文學中對世俗生活的熱愛,對英雄主義行為的由衷崇尚,以及對自身命運的嚴峻思考,無不顯示出古希臘文學關注人本的特點。從宗教的角度來說,古希臘文學表達的是從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過程中確立父系血緣和社會關系的宗教理念。

古希臘人確立父權制的過程,不像其他民族那樣完全靠教義、宗教儀式和禁忌來強制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藝術的方式,在充滿審美特質(zhì)的氛圍中自愿去認同這種新制度和新血緣。由于古希臘人的宗教理念是一種智慧活動,因而它很快演變?yōu)檎軐W上的唯靈主義和懷疑主義,古希臘哲學上的唯靈主義是日后與猶太教進行融合的精神基礎。而古希臘另一種人文理念由于缺乏崇高、神圣的宗教理念的支持,就逐漸退化為單純的享樂主義。古希臘人的享樂主義在人文和宗教交織的時代還具有高貴和浪漫的性質(zhì),但到了古希臘社會后期,這種享樂主義就變成了肆無忌憚的情欲泛濫。而古希臘社會的直接繼承者--古羅馬社會則把這種情欲泛濫的享樂主義推向了極端,從而導致了古羅馬社會的全面腐敗和虛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基督教就作為古羅馬社會享樂主義的拯救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了。基督教雖然長期以來受到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殘酷迫害,但它肩負的使命卻非常崇高。對于腐敗、虛偽的羅馬帝國來說,基督教最大的使命在于瓦解這個帝國的基礎,以使整個帝國免于更大的墮落。而對于同樣愚昧和野蠻的北方蠻族來說,基督教的救世使命在于對他們野蠻和強悍心靈的馴服和皈依。由于羅馬帝國的瓦解和日爾曼人的大規(guī)模遷徙,整個歐洲社會出現(xiàn)了一個權力真空狀態(tài),惟有基督教不僅在原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發(fā)展了強大的教會組織,而且在原日爾曼人的荒蠻之地也發(fā)展了自己的組織。

在這種情況下,基督教順理成章地擔負起了統(tǒng)治歐洲的責任,基督教主教們不僅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主宰者,而且是世俗生活的統(tǒng)治者。基督教的教義要求人們鄙視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因為人類始祖的墮落使得人在現(xiàn)實中總是處于有罪狀態(tài),人惟有盡心侍奉上帝,才能獲得生命價值的升華,這種注重來世的價值觀才是人現(xiàn)實生活的最終目的。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強大的精神力量,阻止了羅馬帝國物質(zhì)主義的進一步墮落,才使得紛亂中的羅馬帝國和野蠻、強悍的北方部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雖然基督教有黑暗、鄙視人性的一面,但也有對抗羅馬帝國的情欲泛濫和制服、馴化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巨大貢獻。文藝復興時期是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新發(fā)展,雖然它是以基督教來世主義、禁欲主義和朦味主義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人文主義也不是與基督教思想完全對立的思想體系,隨著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等人的宗教改革和文學上諸如莎士比亞等作家的反思,使得人文主義內(nèi)涵逐漸與基督教思想實現(xiàn)了融合,變成了所謂的基督教人文主義。基督教人文主義是對傳統(tǒng)基督教教義的改革,這種改革并不是否定基督教的宗教理念,而是改革那些違反人性的教義,其結果就是人文主義的內(nèi)容融合進了基督教教義中,從而增強了基督教的世俗內(nèi)涵。另一方面,人文主義思想由于有基督教價值理念的支撐,也使得它的物質(zhì)主義和享樂主義獲得了升華。

這種升華在法國古典主義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法國古典主義特別是在路易十四時代,是一個窮奢極欲的時代,貴族們聚集在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極盡奢華之能事。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奢華并不粗俗,反而由于他們審美趣味的高尚顯得相當?shù)挠喝萑A貴,他們不僅衣著得體,舉止文雅,而且逐漸培養(yǎng)出一種具有濃厚貴族氣息的高貴、典雅的審美趣味和風尚。路易十四本人就是這種新風尚的典范,相傳他在參加舞會時還對他的侍女們脫帽致敬。雖然古典主義在政治上是對傳統(tǒng)封建制度的回歸,但在文化風俗方面它卻使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的社會風尚和審美趣味得到提升。在傳統(tǒng)的歐美文學體系中,18世紀的啟蒙運動常常被闡釋成是與基督教文化完全對立的一種資產(chǎn)階級思想啟蒙運動,但實際上啟蒙思想家們反對的只是基督教會的虛偽、陰險、殘暴和教士們的腐敗墮落,是對基督教抽象的、違反人性的教條的批判,而對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即基督教人文主義,則不但沒有拋棄,反而通過闡釋,把它植根在人的最內(nèi)在的情感體驗中,從而改變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屬性,即由信仰外在的上帝轉(zhuǎn)變?yōu)樾叛鋈诵哪恐械纳系邸_@種基督教信仰屬性的改造由法國作家盧梭開始,并逐漸演變?yōu)橐环N道德神學,而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就是在這種新神學的背景下催生出來的。因此,從宗教理念的角度上說,浪漫主義運動是對宗教的某種回歸和超越,通過浪漫主義運動,人們對內(nèi)心體驗的宗教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而從文學的角度上說,浪漫主義又具有人文理念的屬性,它表達的是人的內(nèi)在情感的張揚,對自然純潔性的贊美以及對古希臘文化的回歸。這種宗教性與人文性的交融正如奧克塔維奧·伯斯所總結的:“浪漫派的宗教性是非宗教的、反諷的;浪漫派的非宗教是宗教的痛苦的。”

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是歐美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這個時期人們一方面向往著未來世界的美好,并為創(chuàng)造新生活而不斷努力,因而使得這時期文學表現(xiàn)出關注現(xiàn)實生活,張揚個性和反叛傳統(tǒng)等精神素質(zhì);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動蕩對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體系的摧毀,使得人們在心靈上更加需要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來獲得靈魂的安寧,因此,這個時期大多數(shù)作家都不同程度的表達了祈求宗教來拯救社會危機的精神意向,文學與宗教的關系表現(xiàn)得更加緊密,這時期作家不僅表現(xiàn)了濃厚的宗教理念,而且還自覺地承擔了宗教的救贖功能,從而使這時期的文學具有濃厚的救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