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藝術典型化與真實性
時間:2022-05-10 03:54:00
導語:米勒藝術典型化與真實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西方藝術發展中米勒的繪畫藝術是很質樸而獨特的,當代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空前繁榮,在這個時候回顧米勒繪畫藝術在我們文化藝術發展中的一點影響,也許是非常必要的。早在法國工業革命初始的年代,萌發了一種現實主義思潮。這種思潮既厭煩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教條,也不欣賞浪漫主義的夸張聲勢,而是返樸歸真地表現周圍客觀平靜的現實生活。這也正是米勒窮其一生追求的真實生命體驗,他懷著對自己農村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對“農夫”這個身份的熱愛,用單純而質樸的韻律把人們的靈魂帶進了他的繪畫當中。羅曼•羅蘭稱贊米勒的藝術含蓄而深沉,富含人生的哲理。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是法國諾曼底人,巴比松畫派畫家。米勒的藝術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再現了法國19世紀中期歐洲鄉下農民生活的全貌。現實中身為農民的米勒在勞作之余用其藝術的眼光審視著無產階級的喜怒哀樂,描繪著他們保守與虔誠、倔強又逆來順受的命運遭遇的同時,還表現著他們淳樸厚實、熱愛生活的本質。米勒出身于農民家庭,他生來就是用一雙農民的眼睛來看世界,他身后有諸多的光環,晚年官方及主流社會對其藝術的認可,被譽為19世紀現實主義的先驅,他的藝術對當時社會以及對后世影響都極為深遠。時至今日,米勒繪畫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感染力使其成為世界藝術發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米勒藝術的典型化
羅曼•羅蘭在編寫《米勒傳》的開篇中寫到,“在19世紀的法國,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品格頗令人詫異:他仿佛是屬于另一個時代,來自另一個民族,并具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形態;他在法國藝術中獨一無二,而且幾乎像是一個外國人。”西方藝術發展中也時常出現擅長于表現農民形象和田園生活的畫家,如勃魯蓋爾、勒南三兄弟等。在將很多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相互對比后,會發現在米勒的作品中飽含著對農民田園生活的真摯和深厚的感情,米勒是一位在生活中日夜操勞,用盡辦法奔波生計并努力維持家庭圣潔的農民畫家,他在勞動中體會生活的艱辛與不易,這使得他的繪畫作品中獲得的寫實風格非常嚴正,畫面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沒有悠然自得,沒有詩情畫意,總是充滿著凝重與莊嚴的氣質。米勒一生都是在鄉下度過,對平實的田園生活和辛苦勞作的人們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深厚的感情,并終身以一名農夫而自豪。米勒繪畫作品中偏愛那些厚實的甚至有些呆拙的人物形象,這一點與當時官方主流繪畫流行高貴華麗的風格樣式比較就顯得格格不入,主要也是出自他對勞動生活和農民的熱愛,也可以說他是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和自認為農夫身份的尊重,以至于他逐步形成在當時社會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識。在他眼中能看到農民內心深處真實善良的本性,他不顧當時生活窘迫和社會對他的蔑視、嘲笑以及批評,自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直到離世,他都是以鄉下田園間的勞動生活為主要線索和題材描繪作品中的對象,始終堅持創作農民生活的作品。我們以米勒創作的經典作品《拾穗者》為例,在這幅作品里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宏大場面,畫面中三位身著粗布包頭巾的農婦,正在收割后的麥地中撿拾麥穗,她們沉默著只是低頭專注于地面,她們的動態并不優雅,卻表現出厚實健壯的體魄和勞苦吃力的動作。畫面中陽光普照,廣闊的麥地被炙熱所籠罩,在無垠的麥浪中,她們的形體似雕塑般的堅實,輪廓簡約有力,他用線條將人物的心靈與軀體緊密連結,自然而真實。
畫中的構圖,三位勞動婦女形象被前置,遠處高低起伏的麥垛以及牛馬房車與之交相呼應,畫面中戴黃色頭巾婦女的頭巾與地平線的重疊,使人物與環境穿插聯系。米勒用這種近乎神圣的形象組合對勞動場面中的勞動者進行歌頌和贊美,于平實中見真奇,用日常的勞動生活尋找到了打動人心、指引人們回歸真善美的源頭。這幅畫是他在生活最為困難的時期創作的,同時也是他的巔峰之作。米勒的創作并不局限于對道德的說教,更不簡單的流于再現生活的真實。畫面中三人斜向的排列組合,近、中、遠景在天地之間的交相呼應,曲線構成的人物輪廓與遠處較直的地平線的穿插等等,都使這幅作品充滿了律動和韻味,體現了米勒所具備的極高的藝術水平和形神兼備的審美追求。在這幅作品前,我們好像化身農民一樣耕耘在天地之間,深深地體會到米勒身上所獨有的莊重而質樸的氣息,也將這種農耕精神親切地帶進了自己的情懷之中。這幅經典之作的藝術形象生動、親切,并且具有宗教氣質,總能使人對之肅然起敬。顯然,這是米勒對田園生活和生活中非常熟知的農民形象具有炙熱情感,是他的真實生活與強烈的主觀感受相融合。米勒在藝術創作中將自身的思考和情志都轉化為那些動人的形象,他在大量的創作作品中都是非常深入的描繪了他親身經歷的種種生活場面,將其中的深切體驗思考,莊重地帶入了對這些場面的塑造當中,有些形象化了,這樣達到了精神思想與被描繪的客觀事物形象之間的高度統一,或者說是由形入神的一種升華,這即是米勒藝術審美中的典型化。
二、米勒藝術的真實性
其實在米勒的很多作品中,都體現出以作者內心對生活體驗而產生美好情感為基礎的樸實且真誠的藝術愿望,沒有對世俗追捧,也不會對貧苦生活一味的憂怨,這是米勒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真實情感,我們是否可以把這理解為是一位藝術家內心中最真實的美,他的作品因為有這樣真實的內心世界而變得很美。我們再以米勒的另一幅傳世經典《晚鐘》為例,看到這幅畫我們首先感受到濃郁的宗教氛圍,在遙遠的地平線與夕陽的交相呼應下,兩位農民夫婦自然而然很虔誠的俯首禱告,似乎聆聽著遠方傳來的晚鐘之聲,用這種方式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追尋著內心對平安寧靜的歸宿,雖然兩個人的形象色調都很凝重,甚至無法清晰地看到神態,但正是這份凝重恰到好處地反映出農民在簡樸的勞動生活中有著復雜的精神思考。在他們面前的觀者,也會感同身受的發現,面對生存中的貧窮、艱辛,內心卻總是有著一種莊嚴而神圣的對生命的虔誠。米勒是注重家庭的人,他受到父輩對宗教信仰的影響,意識中認為自然是宗教中神的外在體現,換句話說就是崇拜著自然,這是非常純樸的意識形態,而米勒生活中的自然更多的是它周圍環境中的田園生活,這就促使他在作品中多是以田園生活為表現內容,他崇尚自然中的大地、樹木、河流以及為之勞作的人們,這種田園詩歌般的審美意識,倒是與我們東方傳統文明中的農耕文化思想有著一點異曲同工。《晚鐘》再后來被視為法國的國寶,到美國巡回展覽時更是激發了無數美國民眾在開拓時代的美好回憶和精神訴求。米勒這種樸實真誠的藝術愿望和對生活樂觀積極的真實情感正是現實主義強調藝術反映現實生活,關注現實人生、社會和自然,真誠的表現藝術主觀世界的審美情感的原則。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真實感,真切地反映出現實中的情感和思想,體現出真實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是米勒藝術審美中的真實性。
總之,米勒作為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在藝術上獨辟蹊徑,給世界畫壇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藝術精品,他在審美情趣和藝術手法上表現出來的典型化和真實性,使他的藝術具有不朽的魅力。米勒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真實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使觀者感同身受。
- 上一篇:區縣反腐倡廉宣傳工作通報
- 下一篇:莫里森創作因素與文學表現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