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裕固族裝飾藝術

時間:2022-05-17 05:01:00

導語:探索裕固族裝飾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裕固族裝飾藝術

裕固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游牧于我國北方草原的“丁零”人。丁零在南北朝時稱為“高車”(敕勒),隋唐時期稱為“回紇(鶻)”?;丶v汗國滅亡后,部眾大略分成三支四散遷徙,其中遷移到河西走廊的那一支,與早先遷來的部分回紇人匯合,在這里生息繁衍,成為當今之裕固族。由于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爭及災害和長期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裕固族最終定居的河西走廊,形成了東西長約650公里、南北寬約120—200公里的三塊不連片的聚居形式和東西兩個裕固族群,使用兩種語言,逐步形成了裕固族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形成復合型文化的必要前提

裕固族所處的地區在文化地理上稱得上是一種文化的邊緣地帶,換句話說,就是一種文化的薄弱地帶。西部,是被伊斯蘭化的回紇、突厥文化的最東端,但遠離其核心地區。北部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離蒙古文化的核心地區即蒙古高原及其周邊都比較遠。在其南部,與青海省相連,文化類型主要為藏族文化,但是仍然遠離藏族文化的核心地區。東部與張掖、武威等市縣相接,雖然有相對較為強大的漢文化,卻也是漢文化的邊緣薄弱地區。裕固族文化處在多種文化區的邊緣地帶,在與各民族的相互依存中,在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復合型的裕固族文化。正如賀衛光老師在《論邊緣文化與復合型文化——以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為例》中說:“在多種文化的邊緣薄弱地帶形成的一些民族如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土族和撤拉族等民族的文化有突出的復合性,可稱之為‘復合型文化’?!?/p>

二、裕固族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裕固族文化的復合性在現代裕固族文化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復合現象莫過于使用語言的復合性,即同時使用三種不同的語言:東部裕固族使用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西部裕固族使用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呼爾”語,另外還有通用的第三方語即漢語。由于前兩種民族語言無法溝通,而漢語成了兩者的中介,因而裕固人基本上通曉漢語。語言上的這種復合性無疑是歷史上不同文化間互相交融的結果,這種結果目前仍清晰可辨。除語言的復合性之外,整個裕固族文化的復合性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喪葬。新中國成立前,生活在西部的裕固族由于受到原始火崇拜的影響,一般實行火葬;而東部裕固族曾經實行天葬,這是受到藏族的影響,卻又與藏族的天葬有所不同;居住在明花鄉的前灘和酒泉黃泥堡等地的裕固族與漢族接觸比較多,一般實行土葬。還有如宗教信仰中藏傳佛教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傳入了裕固族地區,藏傳佛教與裕固族傳統文化間缺乏有機的或牢固的結合,它與原始的薩滿教信仰呈并存狀態。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裕固族文化的復合性。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復合性就是裕固族的裝飾藝術,主要表現在服飾的裝飾上。

三、復合型文化影響下的裕固族服飾裝飾藝術

裕固族男女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也是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在服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裕固族成年男子一般戴氈帽,氈帽的后檐和側檐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狀。帽檐鑲黑邊,帽頂多在藍緞上用金線織成圓形或四方如意紋飾。也有的戴藏式黑色或深棕色毛質禮帽,不加裝飾。裕固族女子戴尖頂紅纓帽,東西部形制略有差異。東部裕固族的紅纓帽為平頂,形似一個倒扣的小水桶,紅纓穗綴在平頂的四周,頂部也覆紅布且繡花,鑲有一道黑邊。西部裕固族的紅纓帽為尖頂,如削去尖端的圓錐形,紅纓穗綴在頂端。對比20世紀初裕固族圖片可見,過去裕固族婦女的紅纓帽帽檐也是向上卷起的,說明裕固族的帽子更多地是承襲了古代游牧時“卷檐虛帽”的特點。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受蒙古族首服影響所產生的獨具裕固族特色的首服形制。如肅北和青海的蒙古族女性也戴尖頂紅纓帽,只是形制略有不同。布里亞特蒙古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戴一種圓頂紅纓帽。帽頂象征著太陽,紅纓象征著陽光。而裕固族從蒙元時期直至明末一直受蒙古統治,受其影響也在情理之中。頭面是裕固族已婚婦女的一件非常精致且價值昂貴的頭飾,共有三條,前胸分左右兩條,裕固語稱為“凱門拜什”或“喀木”,寬約三寸,長約五尺。每條“凱門拜什”由大小不同的三塊硬布板相連而成。表面以大量的紅色珊瑚珠以串珠繡組成面,形成紅色的主色調。據說一副頭面需要3000多顆紅珊瑚珠。中間以白色彩珠拼合成一個源于佛教中的瑪尼青寶的品字形圖案。相類似的頭飾在西蒙古族也存在,蒙語稱之為“烏斯乃格”,意為“裝頭發的套子”,也就是發套。

一般用黑布做成兩條寬約三四寸、長約四五尺的長布袋,上半部用金黃色或紅色線繡成四五個精美的圓形或方形圖案或縫綴四五個圓形或方形銀牌,頂端有用絲線繡成的花邊,下端除有若干條花邊外還有用紅色絲線做成的穗子。發套也是蒙古族已婚婦女特殊的標志性裝束。背后一條裕固族稱之為“頓得斯格”,是用黑布制成的一整條的長條形布塊,上寬下窄。“頓得斯格”戴在頭后面的發辮上,從后腦勺一直垂至腳后跟,經彩色絲線鑲邊,上綴有排列有序的白色圓形海貝片,約有二十三四塊。此圓片在裕固語中稱為“頓”,故“頓得斯格”意為“縫綴有‘頓’的物品”。而“頓”是藏語,意為“海螺”。裕固族吸收了這一詞匯,并把它引申為用海螺殼磨制成的東西。這種結構在蒙古族的發套中不存在,但其卻與安多藏族已婚婦女的頭飾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裕固族婦女的“頓得斯格”很可能是吸收了藏族婦女頭飾特點而形成的。因為,公元840年漠北回紇汗國崩潰以后,一部分回紇人入居河西走廊,史載:“回紇余眾西徙,役屬(于)吐蕃。是時吐蕃已陷河西、隴右,乃以回鶻散處之。”當然,也不能斷下結論就說裕固族婦女今天的“頓得斯格”是從藏族地區傳來的。

因為直到18世紀后期,與裕固族同源的新疆維吾爾族婦女仍然有類似“頓得斯格”的頭飾?!段饔蛞娐勪洝分杏涊d的今維吾爾族已婚婦女頭后的頭飾與今裕固族婦女的“頓得斯格”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因此,裕固族婦女的“頓得斯格”很可能是古代回紇婦女普遍的裝飾。可以得出結論,裕固族現今的頭面,是歷史上與蒙古族、藏族交往、和諧趨同、取長補短所形成的。裕固族衣服的顯著特點是衣領高,尤其女子衣領,更是高齊耳根,在衣領、衣襟、袖口以及下擺開衩處均鑲繡艷麗的彩色花邊及刺繡圖案。這也不能排除蒙古族的影響。蒙古族很多部落的衣領也是這種形制,如科爾沁、扎哈沁、喀爾喀等部落女子均穿高領長袍。刺繡圖案也與蒙古族的傳統圖案很接近,有些就直接借自于蒙古族圖案,如裕固族的羊頭變形紋與蒙古族的犄形紋樣就很接近,還有如云紋、萬字文、回紋等,以及描繪自然景物的山川草木、動植物紋、幾何紋等都基本相同。其中裕固族最具代表性的四方如意紋應該就是借自于蒙古族方勝紋的一部分。還有的裕固族婦女喜歡在長袍外套一件偏襟高領(東部裕固族為低領)坎肩,一般都用紅色、紫色緞子縫制,形式似偏襟背心(高領和長袍同)。下擺左右開衩,鑲上彩色絲綢花邊。后背從左肩到右肩鑲一道半圓形花邊,或者衣領用彩色絲線攀繡,偏襟邊緣上到領口、下到腋下繡上各種動物花邊。這種著裝習慣和裝飾形式也與蒙古族很相似。裕固族男子的服飾比較簡潔隨意,但也有其獨特之處。過去窮人一般都用羊毛織成褐子,再做成高領偏襟的長袍。富裕人家多用棉布或綢緞等面料縫制長袍,冬天用皮料縫制,均無扣,與蒙古族長袍接近,也有的穿藏式長袍,腰間系紅色或藍色的絲綢長腰帶。為了適應寒風凜冽的北方草原氣候,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袍子均以立式高領為定型。裕固族服飾既與游牧文化息息相關,也受到相鄰各民族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裕固族的族源和民族形成的歷史,也造成了裕固族服飾文化的多元成分。裕固族的服裝樣式與藏族、蒙古族服裝有類似之處,都屬于袍服,這是游牧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時裕固族服飾又吸收了漢、藏、蒙古、回紇等多種民族的服飾文化,并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之中。裕固族始終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再創造,久而久之形成了本民族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裕固族裝飾藝術的造型特征、表現特色,既取決于其生長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等客觀因素,又取決于本民族歷史、風俗禮儀、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積淀。所以表現在裕固族文化上更多的是蒙古文化、藏族文化、漢文化和突厥文化同時并存的融合現象。只有把生態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內涵緊密結合,才能真正了解裕固族的裝飾藝術,正確領悟其精髓,讓民族藝術得到傳承與發揚。